摘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問題是“十一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因此,探索如何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就業,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改善農民工進城就業環境,怎樣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等成為需要認真研討的內容。本文正是以此為線索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城市就業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村富余勞動力 城市就業 問題及建議
目前,全國大約有1.2億農民工,未來5年,全國將新增城鎮就業人口4500萬人。農村轉移勞動力每年將達800萬到1000萬人。同時,城鎮下崗職工還有400萬人需要再就業,大學畢業生人數也將保持在一個較大的數目,勞動力總量將達到8.3億人,但勞動力就業需求崗位每年只能新增4000萬個,勞動力供求缺口在1000萬個左右,“十一五”期間。農村還有1億多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因此,勞動力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據統計,在第二產業的勞動力中,農業戶口勞工占57.6%:在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包括各種商業和服務業中,農業戶口的勞工占37%,在建筑工人中,農民工占整個建筑工人79.8%,在社會服務與居民服務業、餐飲旅游業等行業中農民工所占比例都超過50%。
一、我區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情況
因此,結合我區實際情況,筆者在對呼和浩特地區多家用人單位的報紙招聘信息進行綜合整理,并結合對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土默特左旗的勞動力走訪調查后對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狀況進行了分析。
(一)從需求方面分析
目前勞動力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占總需求信息的59.2%,第二產業所占比例僅為15.6%。在第三產業中,行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務業、其它服務業(20.0%)和住宿餐飲業(10.8%)以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行業(8.1%)。
崗位需求量由高到低依次為業務類(20.0%),文員類(18.1%),管理類(17.7%),技術類(10.8%),餐飲服務類(9.6%)等。
在樣本中對年齡有具體要求的僅為16.7%,其余均無年齡要求。在對年齡進行限制的樣本中,40.2%要求年齡在18—28歲,其中崗位最突出的是服務業和業務類。
用工單位普遍對性別的要求并不太明顯,但是,在個別的崗位對性別的要求仍很突出。在文員、服務員、售貨員的崗位上,要求為女性的比例高達93.5%;在業務經理、中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崗位上要求為男性的比例為49.8%。
要求就業人員為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16.2%,高中、中專及以上學歷的為9.6%。這也反應出了在對農民工進行招聘時,企業所設置的崗位還多局限于體力勞動的范疇。
(二)從供給角度分析
自治區成立50多年來,內蒙古農村勞動力絕對數明顯增長,從1952年的302.6萬人到2003年的548.7萬人,共增長了1.8倍。近年來大量的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轉向城鎮就業,但是許多人農閑時出外打工,農忙時回家務農,因此兼業現象很嚴重。
目前富余勞動力轉移的重點是城鄉的第三產業,如保姆、清潔工、餐飲和維修等服務行業:或者是轉移到城市非競爭性的第二產業中勞動強度大、技術簡單、城市工人不愿從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建筑、紡織、煤炭制品等。從轉移的產業和行業層次上看,是一種初級的“技術粗放型”轉移。
轉移到城市中就業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中,6%以上具有中專、技校及以上文化程度,10%以上具有高中文化程度,56%具有初中文化程度。21%具有小學文化程度。這些被調查的務工人員中88%以上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
2007年1~9月份。呼和浩特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5142人,完成全年55000人目標任務的100%。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其生存現狀如何。筆者也對此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8%以上的進城務工農民沒享受過任何社會保障,6%的人員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2%的人員參加了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
在對進城務工農民的薪金情況進行訪談后得知,53%的人員認為打工收入一般,29%認為打工收入很低:另一項關于工資發放情況的調查顯示,不定期發放工資的占到42%,能夠干完活就發放的占31%,能夠按月發差不多金額工資的占15%,年底發放的占6%,而能按月發放工資。發放多少由老板說的算的占到2%:關于工資的穩定情況。務工農民每個月工資基本穩定的占39%,掙多掙少老板做主的則占到21%。
綜合分析務工農民外出打工的途徑,其中,通過老鄉親戚介紹找到工作的占47%,自己來到打工城市里再尋找工作的占36%。一些家政務工者。來到打工城市大多不愿意去一些正規的家政服務公司,所以長期以來他們就站在馬路上等待雇主,時間長了也就形成了所謂的馬路“站工”市場。在呼市舊城橋頭、玉泉區的南茶坊等多條路段上,這樣的街頭“站工”馬路市場有許多。
在外務工農民的生活條件也很惡劣,其中。一項對居住條件的調查顯示,七成的務工農民租住別人的房子,租住的大部分為城市的倉庫:11%左右的人員住在臨時搭建的簡易棚、工棚中;不到11%的人員擁有自己的房子;9%是住工地老板給提供的住房,大部分也都是很多人擠到一起居住。
被調查的務工農民中,排在家庭支出中首位的是教育支出,占總支出的40.74%。務工農民中有子女正在上學的比例有69%,子女就讀地點在家鄉的比例是24%,在打工地的是73%,其中26%的打工人員對打工地學校很滿意,70%認為比較滿意,只有4%認為不滿意。不滿意的內容涉及到費用、歧視等多個方面。
二、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農村富余勞動力城市就業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從政策角度
第一,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享有與城鎮勞動者平等的勞動權利。不得對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設置歧視性限制。全面建立進城務工農民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合理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按月支付的工資不能低于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促進農民工工資合理增長。用人單位要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勞動合同簽訂工作的管理監督,推行勞動合同范本。
第二,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繼續完善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等的配套政策和相關措施,積極探索農民工看病住院及異地就醫期間醫療費用結算新方式。各級人民政府應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和實施與非全日制用工等靈活就業相適應的勞動和社會保險政策。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幫助和服務,加快推進農民工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等相關政策的完善,
第三,地方人民政府應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在制定小城鎮規劃時,將本地區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重要內容,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使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向城市異地轉移就業。
第四,各地教育部門要本著“就近入學”的原則,安排進城務工的農牧民工子女人學,繼續推行中央的“兩免一補”政策,通過設立助學金、減免費用、免費提供教科書等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城市政府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接收農民工同住子女入學,免除專門加收借讀費,并建立各項農民工援助基金和資助金等,為進城務工人員解除后顧之憂。
(二)從政府管理角度
第一,政府和司法機構要維護進城務工者的基本權利和尊嚴。對于勞動安全標準不符合國家法律要求,一些雇主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必須及時予以解決。各級勞動執法部門要切實履行自身的職責。嚴格執行《勞動法》等有關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規定,各有關部門要嚴厲打擊以職業介紹或招工為名坑害農民工的違法犯罪活動,嚴厲查處損害未成年工權益和介紹、使用童工的違法行為。
第二,政府職能部門要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要統一搞好本地城鄉勞動力就業的規劃,組織和協調勞動力的流入與輸出,不斷提高城鄉勞動力就業的社會組織程度,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積極發展農村勞務組織。發揮好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機構的作用,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水平和勞務輸出質量,擴大輸出規模。要積極創造條件,構建城鄉之間信息透明、渠道暢通、統一開放高效的勞動力市場。政府應加強勞動力市場的信息網絡建設,加強勞動就業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建立勞動信息網,及時發布和傳遞招工信息、就業信息,加快城鄉勞動力就業的步伐,節約他們的就業成本,發揮勞動力市場在調配勞動力資源方面的作用。
第三,城市各部門要為進城務工的農牧民服好務,設置農民工就業宣傳服務臺,進一步加大相關法律的宣傳力度,為農民工發放國家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基本方針、進城務工須知、維護權益的舉報電話、安全生產常識等宣傳資料,發布地區工資指導價位,引導用人單位合理調整勞動崗位工資水平,引導用人單位依法管理,誠信待人,把善待農民工的理念貫穿于企業管理的各項規章中,在全社會中營造尊重農民工的勞動,關愛農民工的生存,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
(三)社會配套服務方面
第一,要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職業資格培訓體系,利用各類培訓機構和各級職業學校的作用,把分散的教學資源。資金和基礎設施條件統籌協調,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努力提升培訓質量,推進農民就業。鼓勵農民參與培訓,嚴格市場準入。受培訓農民優先就業,特別對貧困地區農民應免費甚至補貼資助接受中、長期系統培訓。重點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實現“轉移一人,一家脫貧”的目標。鼓勵、支持企業和社會慈善組織資助農民工的培訓。
第二,繼續強化進城務工農民文化及技能素養,并且通過學習改變其原來的生活習慣,學會按照城市的規范去生活。為此可針對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行為等方面開展不定期社區培訓或職業學校培訓。勞動力輸出地和輸入地有關部門和企業應當互相配合,改善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的環境和條件,推動農民工輸入地公共服務機構普遍向農民工開放,向其提供各種基本的生活服務,盡快使其融入城市生活,真正在城市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