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內蒙古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從企業自身、金融機構、政府組織等方面對中小企業發展所造成的資金瓶頸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 銀行
目前,中小企業貸款難,既有企業自身經營管理上存在問題。也有金融機構方面的問題。同時也暴露出政府的配套政策不健全和社會信用環境差的弊端。這些原因的相關主體之間有著密切聯系。
一、中小企業本身存在的原因
中小企業和人的成長期一樣也劃分為不同的生長發展階段,在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對融資有不同要求。由于體制轉型和市場的不規范給中小企業帶來了大量的機會,但在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渠道不暢通的情況下,許多中小企業特別是新創建的中小企業通過把握市場機會。上新項目尋找擴張與發展。走上了多元化,甚至無關多元化的擴張道路。核心競爭力得不到培植。研究開發投入不足,企業缺乏長期規劃,很容易產生裂變。對其貸款必然是高風險。加大融資的復雜性。增加了融資成本和代價。
信息不對稱。加劇了融資難度。20世紀80年代初,經濟學家羅斯把非對稱信息理論引入企業融資結構分析中認為,企業管理者對于融資和投資以及企業收益擁有內部信息,而投資者缺乏的正是這個信息。非對稱信息分為事前非對稱和事后非對稱。前者導致逆向選擇,后者導致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是指商業銀行對經營失敗的企業提供了信貸資金或拒絕給有困難但能成功的企業提供資金,對于中小企業銀行在信息收集和處理方面存在著規模不經濟問題。加上中小企業一般不愿意向外界披露企業信息,致使雙方信息不對稱狀況嚴重。銀行的“逆向選擇”在所難免。道德風險是指中小企業不按照與商業銀行簽署的協議或自己對商業銀行的承諾使用資金:或在有能力償還銀行信貸的情況下不償還銀行的債務的風險。成功的銀行對付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途徑是進行信用配給。防范逆向選擇的信用配給是銀行拒絕發放任何數額的貸款。哪怕借款者愿意支付較高的利率。為防范道德風險的信用配給是向借款者提供貸款,但不提供借款者所要求的那么多。
財務制度不規范。信用能力不足。在財務管理中缺乏制度約束。隨意編制會計、財務統計報表。一些中小企業為應付多個部門,甚至有幾套財務報表,上報主管部門一套。上報稅務部門一套,上報銀行一套。多頭開設賬戶,多頭貸款,違法造假事件時有發生。這樣金融機構沒有充分時間也沒有合適的渠道來了解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無法準確判斷企業生產經營的真實情況對企業貸款更加謹慎,從而客觀上導致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一些私營個體企業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進行商業欺詐,極大地毀壞了自身信譽。還存在惡意逃廢債務,資金短缺而產生的三角債問題十分嚴重及拖欠材料款。民工工資等問題,企業陷入“信用危機”。因此,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就不可回避中小企業在金融資信、產品質量、履行合同等方面樹立較好的信用形象。
二、銀行信貸方面存在的原因
我區的融資主要依賴間接融資,而間接融資又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但由于經濟落后和金融機構少,與發達地區比,資金比較缺乏。
國有金融機構的撤并加劇了金融壓抑。從1998年開始各國有商業銀行陸續開始撤并縣域分支機構,部分縣市僅剩有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和農村信用社,導致縣域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更加狹窄,資金緊張問題更難以緩解。處在所謂的“金融抑制”狀態之中。由于我區地域廣泛,金融機構的設置與地域范圍比本來不成比例,因此出現了金融服務質量明顯下降,貸款投放速度放慢。貸款存量的管理出現困難,縣城金融壓抑增強,甚至出現金融服務空白區,造成企業“規模小數量多”誰都不能達到經濟規模的現象。
國有商業銀行為了防范信貸風險,規定只有信用等級高的企業才可以貸款。而目前中小企業信用等級普遍低,加之中小企業本身內部管理不規范。沒有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又缺乏自我約束意識,信用觀念淡薄。惡意逃廢銀行債務。嚴重影響了銀行加大中小企業信貸投入的信心。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報表不真實。銀行為辨別其數據的真偽、獲取真實信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從而增加了貸款的附加成本。因此銀行對中小企業高成本、低收益、高風險的貸款投入顧慮重重。中小企業成分復雜,銀行放款心有余而膽不足。
中小企業在資金使用上有需求小、要求急、周轉快的特點。而各國商業銀行的企業授信額度及貸款審批權限均以上收到了省級行,致使縣域中小企業即便有好項目,基層行也需要向上級行申請、待批,難以及時滿足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需要。
三、政策方面存在的原因
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區明顯存在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局面。目前,我區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少、規模小、擔保基金金額少,擔保體系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融資體系不健全,這使得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及融資渠道過窄、過小。政府的區域經濟政策作用之一就在于規范和引導資金的區際流動,特別是引導資金流入那些資源豐富、資金缺乏的地區。
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目前我區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政府職能定位不科學,宏觀管理不足,微觀干預過多。政府管了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政府應該管的卻沒有管好。二是政出多門,各部門只管各自系統內的企業,缺乏政策的統一性和連續性。一些地方和部門習慣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重管理、輕服務,監管工作不能日?;⒁幏痘?,缺乏制度的有效制約。三是在財政方面,雖然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針對中小企業的補貼政策,但在量上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的客觀需要。稅收方面,我區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比較零散,稅費總體水平較高,各種各樣的稅費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沉重負擔。
法律、法規的支持保障不足。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很重視通過法律手段來保障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但是我國長期以來缺乏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立法,直到2003年才開始實施《中小企業促進法》,法律保護相當滯后,且法律執行環境差。從而造成了這些企業的經營行為缺乏法律約束,使它們能夠采用多種不正當的手段參與經營與競爭,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造成了資源和環境的重大破壞。
政府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以法律形式規范各有關金融機構及中小企業融資主體的責任范圍、融資辦法和保障措施,才使中小企業融資受到有效保護,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