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對待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關系到民族地區的未來。只有采取正確的態度和做法才能使民族地區走上又好又快的發展大道。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相信民族地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時期一定會越走越好。
一、民族地區發展的機遇
(一)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
毛澤東同志曾經講過,“我們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實際上是漢族‘人口眾多’。少數民族‘地大物博’”。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全國民族自治地方面積達61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64.3%。民族地區的草原面積有45億畝,占全國草原面積的90%以上。中國著名的5大天然牧區,都在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地區的林木蓄積量占全國蓄積量的51%,水力蘊藏量占全國總量的80%左右。除此以外民族地區還有大量的礦藏資源,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旅游資源。比如在貴州的黔東南,森林覆蓋率達到53.68%,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這些豐富的資源現狀都為民族地區進一步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國家制定了許多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法律和制度
《憲法》規定:“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民族鄉工作條例》,也都對此作了政策和法律上的相關規定。國家為了推動各民族盡快走上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道路。還在財政、稅收、金融、貿易、資源開發、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以及民族干部的培養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體的特殊優惠政策。江澤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曾說,國家要加大對民族地區支持的力度,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等投人民族地區的開發,要重點幫助民族地區建設一批對經濟發展起巨大作用的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合理開發和利用民族地區的資源,建立一些產業基礎。使之成為促進民族地區和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開發這些資源和建設項目,一定要注意讓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得到利益和實惠。同時要注意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要把它放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民族地區的扶貧攻堅任務還比較艱巨,應進一步加大力度。例如云南省,從建國到1997年,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的特殊優惠政策就達144項。
尤其是國家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政策更是為廣大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機。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自治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從包括的范圍來看,廣大西部省區是少數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而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的同時。也就加快了所包含的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從青藏鐵路的全面貫通,到西電東送順利實施;從西氣東輸到民族地區大規模的機場建設:從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大面積的退耕還林還草試點,這一切都在說明國家的相關政策實實在在影響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優秀的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各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比如經過歷史長期以來的積淀,蒙古族文化就蘊含著一種保護自然、力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始內涵。蒙古族文化是一種以牧民、家畜和草場(自然)三要素構成的特殊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是通過家畜對草場的適應來協調或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為了能夠使本民族得以繁衍生息,他們必須在自然面前盡量維持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并使之長期能夠保持良好的狀態。經過長期的歷史實踐活動,就必然產生了保護生態和有利于自然和人口可持續發展的各種風俗習慣、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這種民族文化對現代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值得借鑒。
同時從另一個角度講不僅民族文化中含有許多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元素,民族文化本身也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為民族地區帶來發展。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文化旅游將成為2l世紀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產品之一,這種旅游發展趨勢有利于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比如云南憑借其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為云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如2002年,內蒙古自治區接待海外游客43.94萬人(次),創匯1.49億美元;接待國內游客1153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70億元。當年的旅游業總收入達到82億元人民幣,占內蒙古自治區GDP的4.75%。支撐旅游產業的真正賣點,正是內蒙古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二、民族地區發展的挑戰
(一)民族地區教育水平相對落后
經濟發展,教育先行。相比較其他地區,民族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嚴重制約著教育發展。財政水平低的民族地區,教育經費主要支付人頭費,無力改善辦學條件,教育硬件水平跟不上。民族教育師資力量相對較弱。部分民族地區人民居住分散,學校布點多,造成教師數量少,部分民族地區教育質量不高。許多民族地區的學校并不能真正開展素質教育。
(二)民族地區與其他部分省區經濟水平差距較大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左右。但根據2005年相關數據統計,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地區(包括青海、新疆、廣西、寧夏、內蒙古、貴州、西藏、云南9省自治區)GDP總值,卻只占全國GDP總值的9.5%。而當年占全國GDP最高的廣東省所占比值是11.93%,相當于所有民族自治地區GDP總值的1.25倍。最低的西藏地區僅占0.14%。只相當于廣東省的1.16%。貴州省有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其中有36個屬于民族自治地方。在100個一類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中,有79個屬于民族自治地方或者是民族鄉。貧困問題與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成為貴州省民族工作的一個基本特點。民族地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失調、資金短缺等現狀。
(三)民族地區缺乏人才
據報道以民族地區為主的西部地區每萬名勞動者中擁有的中專以上學歷和初級以上職稱的人員僅92人,還不到東部地區的1/10。民族地區人才缺乏主要表現在:缺少高知識、高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及學科帶頭人,人才流失難以控制。勞動者素質普遍低下。人才的缺乏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不發達,又制約了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補充,形成了民族地區普遍存在的不良循環。
三、積極應對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局面
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現實面前,民族地區的建設者為了把本地區的經濟和社會建設搞上去,就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一)用活用好國家制定的各項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充分利用各種加快發展的歷史契機
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取得驕人成績的原因之一就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各少數民族要剔除民族傳統文化中一些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觀念,如封閉的思想,地方保護主義。同時消除“等、靠、要”的思想。民族地區不能因為國家對民族地區采取了許多優惠政策,并且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就喪失謀求發展的信心。要強化自身的“造血”功能,積極主動的謀求自身發展。
(二)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科學利用資源
把民族地區豐富的資源轉換成產業優勢、經濟優勢。選準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加快發展特色經濟。加大招商引資、引智力度,積極引進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促進資源深度開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實施民族品牌戰略。
(三)切實走以發展教育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道路
結合民族地區的特點,進行發揚愛國主義、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教育。民族地區辦教育要確立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群眾文明富裕服務的指導思想。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優先發展民族教育。繼續加大對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僅要搞好雙語教學,也要讓漢族學生更多地學習和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
(四)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定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也就是民族地區的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構成危害;既要達到經濟發展的目的,又要保護好資源和環境,使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其中環境保護是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意味著民族地區的核心任務是發展,但必須要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發展。民族地區不能再走那種不管環境、不顧下一代發展的道路,可以借鑒中東部地區發展的經驗,使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少走彎路,實現跨越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