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山湖區紡織業集群形成的主要特點及發展狀況
(一)產業集群的出現形式多樣。
一是由產業的轉移形成的。專業化勞動力市場的存在,以勞動密集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企業自然會選擇低成本勞動力易獲得的地區。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南昌勞動力易獲得且低廉,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過程中,低廉的勞動力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帶動了本地產業集群的發展。二是由國企改革推動形成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國有紡織業面臨諸多困難,被迫壓錠改造、改制改革、職工分流的同時,一批紡織企業職工與近郊農民結合在一起,辦起了一個個生產出口低檔背心、文化衫等針紡服裝的企業,由于體制優越、機制靈活,這些企業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逐步形成了紡紗、織布、漂染、制衣一條龍的產業集群,成為國內向中東、非洲、拉美和歐洲等世界各地出口低檔針紡織品的重要生產基地,在國際針紡織市場上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三是由龍頭企業和品牌形象依托帶動起來的。近年來,青山湖區不斷引進大型紡織服裝企業,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目前,通過區委、區政府“招商聯姻”,投資8億元的南昌銀志紡織服裝城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的瑞達紡織等一批企業先后落戶青山湖區。
(二)發展速度快,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十五”期間,紡織服裝產業年均增長26.7%,高于工業增長9.6個百分點。2006年,青山湖區共有針織服裝企業562多家,占工業企業的36.5%。涌現了如銀志、盛興、成功、陽光、福德隆等一大批上了“龍字號”的企業。青山湖區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有95戶,產值在1 000萬元以上的針紡企業達50余家,占全區針紡企業的10%,針織服裝業占青山湖區三大產業的68%。從業人數達3.52萬人,占青山湖區工業從業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完成工業增加值17.6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91億元,利稅總額3.03億元,實現出口創匯2.07億美元,占全區出口創匯總額的85.2%。今年上半年,全區服裝企業又有了新的發展,在原來企業數量的基礎上,增加了16戶,達到111戶,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12.01億元,占全區工業增加值的31%,同比增長32.26%。與針紡產品有關的配套產業隨處可見。紐扣廠、拉鏈廠、棉線廠、塑料包裝廠、紙箱廠等看似不起眼,卻帶富一方。青山湖區已由當初的“塊狀經濟”升級到今天的“專業化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紡織業已經成為其支柱產業的“大青松”,經濟發展的“隆起帶”。
(三)中小民營企業比重大。
由于紡織工業還基本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內部規模效應還不明顯,而紡織服裝的最終市場又呈現復雜性、多樣性、多元化、易變性等特點,因此中小型企業必將成為紡織服裝行業的主體。以中小企業為構成主體,是南昌產業集群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大量從事相關產業的中小企業集聚在特定地理區域,形成集群,則可以視為南昌產業集群發展的一個重要機制。同時,從我省產業集群的區域分布特點看,凡是產業集群發展較快的地方,都是私營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是以私營企業為主的產權制度推動了產業集群的發展。青山湖區紡織服裝企業除華源江紡、華安針織等幾家國有企業,基本都是民營企業,2006年民營紡織服裝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3.68億元,占紡織服裝企業增加值的95.1%。
(四)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
青山湖區紡織服裝業門類比較齊全,主要以棉化纖紡織加工、棉化纖紡織品及編織品制造、紡織服裝制造三種行業為主,生產的文化衫、T恤、休閑衫、針織運動服大小規格齊全,顏色圖案各異,高中低檔齊備,產品銷售主要與沿海地區和境外、國外客商接單生產,遠銷中東、南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文化衫出口占全省總量的1/2。2006年,青山湖區出口創匯2.43億美元,其中紡織服裝企業出口創匯2.07億美元,占85.2%,涌現出銀志服裝、兆豐紡織、嘉鴻服裝、賢日印染、中基等出口創匯超千萬美元的企業群。
二、青山湖區紡織業集群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一)產業集群的層次還比較粗淺。
青山湖區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和企業群體多數是從農村發展起來的,主要還是加工型的企業集聚,承接沿海地區部分轉移產業,屬上游原料粗加品居多,甚至有些產品的核心技術還依賴產業轉移輸出地。產業鏈條難以銜接,致使產品市場快速反應能力較差。多數產品檔次比較低,技術含量不高,以低質跑量經營為主的企業還占大部分。
(二)產業專業化結構、綜合功能不夠完善。
多數企業起點低、規模偏小產業集群之間和內部的分工和專業化必然受到限制,難以得到很好發育,產業集群或企業群體內部的專業化深度不夠是起點低、規模偏小的結果。作為輕紡工業本身的鏈條不長,企業的生產往往又集中于這些產業鏈的某些環節,尤其是終端產品生產上,同類產品的市場細分特征不明顯,系列化產品也不豐滿。總體配套的服務功能還不完善。
(三)具有自營出口權企業少。
在青山湖區紡織行業中,僅有銀志服裝、盛興制衣等50余家企業具有自營出口權,其他企業基本通過外貿公司接單。
(四)缺少自己的品牌,沒有紡織品專業市場,行業難以進一步集聚。
地區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配套服務功能上。在原材料供應、選購和配送以及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地區配套功能的完善,不但可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能強化地區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沒有紡織品專業市場,針紡服裝業所用原材料大多外購。不僅運輸費用高,企業難以提高經濟效益,而且更是難以吸引眾多全國知名紡織服裝企業落戶,極大地限制了行業進一步集聚。
企業要開拓市場,占領市場。首先要樹立自己的企業形象,創建自己的品牌,而南昌針紡服裝業絕大部分企業目前還處于接訂單和貼牌生產階段,絕大多數的紡織出口企業大都是采用來料加工方式。雖然近年來,也培育出了有一定知名度的服裝品牌,但他們在國內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都不甚理想。
三、發展青山湖區紡織業集群的措施與建議
(一)加強對紡織業的政府調控,發揮好行業協會的作用。
創造有利于紡織工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秩序和政策環境。當前要嚴格落實產業政策,強化信息引導和市場準入,避免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進一步擴大。紡織行業協會應積極吸收社會各方面力量,及時收集、整理、分析、發布有關行業信息,為政府宏觀調控部門及紡織企業提供更為完善的信息服務。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大力支持行業協會的工作,重視協會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將一些組織技術性的職能委托協會代行。
(二)承接產業轉移,積極搶占市場。
當前沿海紡織產業轉移的實質是市場轉移。南昌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成本比較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創造條件,包括加強工業園區的建設、環境的改善和政策的配套,積極承接當前紡織業的轉移。同時,也要加快技術、原料結構調整,提高服裝紡織產品附加值,立足于提高競爭力,抓住市場。通過沿海市場的鏈接,直接進入全球服裝市場中去,獲得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由市場機制整合產能,培育優勢紡織企業。
(1)加強資源整合。要鼓勵具有技術、管理、資金或品牌優勢的紡織企業,對小散弱的企業加以資源整合,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使生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通過骨干企業的帶動,延伸產業鏈,強化企業間的協作配套,提高行業組織度及社會化、專業化水平,促使產業做大做強。(2)重點扶持,培育優勢紡織企業。重點扶持那些品牌商譽好、具有民族特色、市場前景光明的中小企業。培育國家級知名品牌,爭取盡早在國際知名品牌培育方面有所突破,以品牌創建提升紡織服裝行業。(3)堅持市場產業聯動,促進產業升級。一方面向產業鏈的上游拓展,積極發展研發、金融、信息等產業,另一方面向產業鏈的下游延伸,加快針紡大市場建設,積極發展物流、會展、營銷等產業。(4)注重中小企業的培育。由于中小型企業必將成為紡織服裝行業的主體,產業集聚要注重中小企業主體,使其強大的創造性和快速應變能力來滿足和適應復雜多變的服務市場,而使產業集聚更能呈現獲取外部規模經濟效應。
(四)不斷加快產業集群創新體系建設。
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首先,要提高我省產業集群開發能力,引導和支持產業集群區域建立紡織研發中心。其次,要鼓勵和引導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對產業集群內技術創新能力強的,輻射范圍大的企業技術中心要特別給予重點扶持;第三,要不斷提升產業集群文化和品牌效應,充分顯現區域創新特色。改變過分依賴勞動力資源成本優勢,長期忽視產業升級對勞動力資源優勢的放大作用,而要面對國際國內買方市場的條件,增強質量、品牌創新能力,改變以往低質跑量為主的產業集群,充分提高產業層次和集聚競爭力。第四,要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行業創新示范體系,集中力量解決行業技術創新中的共性問題,加速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
(五)強化紡織專業市場,增強產業集群效應。
進一步開發及提升紡織專業市場,完善紡織城的建設,使紡織專業市場真正成為紡織產業集群與國內外紡織消費市場和各生產要素的扭帶,推動紡織集群效應的發揮。在加強紡織專業市場中,要注重誠信與法制,推進交易結構多樣化和交易方式的現代化,發揮專業市場對紡織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
(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提升我省紡織產業。
要努力遵循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的:“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是紡織集群發展的根本方向。紡織工業今后一段時期的新型工業化的重點是進一步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努力開發高品質、綠色、環保織品,促使紡織工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以適應國內外市場競爭需要。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