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這棵新生的“幼苗”,在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精心培育下,正茁壯成長,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已惠及了一大批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切實有效地緩解了部分農民因病致貧、返貧的大難題。實踐證明這是一項惠民、利民、助民的好制度。它是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目的是減輕農民因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讓參合農民真正受益。和諧社會,是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有效的協調、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穩定有序的社會。具體說,就是一種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其中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人人平等友愛、融洽相處。“新農合”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和諧社會的一個縮影。
一、2003年江西省確定了7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2008年在全省全面鋪開,到2010年在全國建立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通過四年多的實踐,其主要成效如下:
1.農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提高了。“新農合”制度的實施,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樹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調查表明,農民對“新農合”制度的滿意率均在90%以上。農村干部說:“農村稅費改革是政府實實在在為農民群眾減負,是農村第二次有意義的革命,農村合作醫療是黨和政府實實在在為我們辦實事,是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的第三次最有效的變革”。
2.農民群眾的健康意識普遍增強了。建立“新農合”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有效防止農民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問題,通過強化農民群眾的健康意識、更新醫療消費觀念,不斷提高其健康水平。實施“新農合”制度以來,農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有了顯著提高。廣大農民認為:農民也能享受過去干部才能享受的看病報銷的待遇;國家和各級政府每年給農民一定的補助資金,萬一得了大病,有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也不怕了。
3.農民群眾的經濟和精神壓力減輕了。調查表明,貧困農民當中有40%以上是因病致貧。剛剛脫離溫飽的農民,用于健康的投入相當有限,生病是農民最怕的事,“小病拖、大病扛,倒床才往醫院抬”的現象在偏遠的鄉村還普遍存在。有了“新農合”制度,過去沒準備治療的病現在可以上醫院了,農民不再感到生病無助和孤單。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得到了有效緩解。有黨和政府的關懷,社會各界的關注,合作醫療的補助,廣大農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更充滿了信心。
4.促進了衛生事業的發展,醫患關系改善了。定點醫療機構通過人性化服務,優質服務,嚴格規范管理,提升了衛生部門整體形象,改善了醫患關系。通過試點,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室)建設快速推進,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農民能就近獲得優質、價廉的衛生服務。鄉(鎮)衛生院業務量明顯增多,業務收入同步增長,農村衛生事業得到同步發展。
二、“新農合”試點工作的幾點體會:一是各級領導的重視是搞好“新農合”試點工作的關鍵;二是抓好宣傳工作是搞好“新農合”試點工作的基礎;三是科學合理制定補償方案是搞好“新農合”試點工作的前提;四是提供優質、方便、快捷的服務是搞好“新農合”試點工作的保障。
三、“新農合”試點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1.各鄉鎮農民參合率還不平衡。高的達90%以上,低的在80%以下,表明宣傳工作不平衡、不到位,尤其在偏遠山村,外出務工人員宣傳未完全到位。每年度動員農民參合的行政成本高,縣鄉經辦機構辦公經費相當困難,使收繳農民參合基金難度仍較大。
2.服務能力亟待加強。一是經辦機構的服務能力有缺陷,主要表現在鄉鎮經辦機構不健全。由于有機構無編制,“新農合”管理所的人員、經費、辦公設施沒有完全落實到位。二是醫療機構的服務功能難以滿足參合農民的醫療需求。主要是衛生投入不足,危房不能及時改造,設備不能及時更新和添置;邊遠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差、服務能力不強、難以滿足農民對衛生服務的需求。2000年以后大學生不包分配,新的人事聘用機制又未建立起來,造成衛技人才青黃不接。
3.人均住院費用偏高。通過對這幾年人均住院費用統計分析,人均住院費用呈現倒三角形,縣級醫療機構高于鄉鎮醫療機構,縣外醫療機構的人均住院費用更高。一是與國家醫療體制有關;二是財政投入有限;三是縣外定點醫療機構的局限性。費用得不到有效控制,將會嚴重挫傷農民的參合積極性,是影響“新農合”持續運行的主要殺手。
4.保障水平仍然偏低。盡管中央和地方財政決定2008年度分別補助合作醫療基金每人每年40元,總額達到80元。從2007年我省報銷情況來看,農民住院補償金只占住院總費用的31.43%,因而也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5.大額醫療基金風險較大,有透支的潛在趨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原則是“以收定支、保障適度、合理補償、略有節余”。但起付線的降低和住院補償比例的提高以及實行住院最低補償,使就醫人數增加,同時增加了基金支出。
6.各級財政補助基金到位滯后。各級財政補助基金到位的時間不一:縣級財政一季度末,省、市級財政二季度末,中央財政三季度末,有的年份還有部分中央財政補助基金未到位。如果沒有上年的結余基金與家庭賬戶結余基金緩沖,嚴重影響農民住院補助的兌付。
四、保障“新農合”試點工作持續運行的對策:
1.從創新工作方法入手,攻克“基金收繳難”。宣傳工作說到底還是一個思想認識到位問題,真正影響農民參合積極性的是對“新農合”相關政策不了解,有疑慮。這就要求我們的宣傳工作必須長抓不懈,尤其是要加強對邊遠山村,外出務工農民的宣傳,使“新農合”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讓農民明白“有病人幫我,無病我幫人”的道理。在工作中要注重對癥下藥,使老參合戶繼續參合,力爭未參合戶參合。
2.從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監管入手,攻克“費用控制難”。遏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為參合農民提供優質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是保證“新農合”制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衛生行政部門每年要將控制費用作為年終考核的一項內容,院長作為控費第一責任人。在控制醫療費用方面,一定要嚴格堅持將《基本用藥目錄》外的藥品費用占藥品總費用的比例控制在15%以內,單病種限價標準一定要執行到位;要規范定點醫療機構診療行為,真正做到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合理用藥,杜絕亂檢查、大處方行為;要利用傳統的中醫藥簡便價廉的特點和優勢,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新農合”中的作用。要有效控制醫療費用,必須做到一擴大五到位:(1)擴大定點醫療機構;(2)建章立制到位;(3)監督管理到位;(4)藥品集中采購到位;(5)執行衛生行規到位;(6)獎罰到位。
3.從加快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入手,攻克“服務能力弱”。建立與“新農合”相適應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保證“新農合”工作可持續發展的要素之一。在推進“新農合”制度的同時,要大力推進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近年來,國家對衛生投入逐年加大,鄉鎮衛生院的基礎設施逐步改善,隨之而來的是人才問題。要積極引進和培養人才,建立起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健崗位傾斜的自主靈活的分配激勵機制,逐步在鄉鎮衛生院內部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運行機制。(一)是進一步加強鄉鎮“新農合”管理所的建設。“鄉鎮農醫管理所”是鄉鎮政府“新農合”的辦事機構,擔負著“新農合”的各項管理職能。真正做到人員、場所、經費三到位。二是進一步提高鄉鎮衛生院的服務能力。(二)是要加大投入。各級財政每年都要安排專項資金,對鄉鎮衛生院危房進行改造,添置必要的醫療設備,改善服務條件;二是要加快鄉鎮衛生院的人才建設。
4.建立合作醫療基金的增長機制以及財政補助基金年初預撥制度。建議根據農民人均收入增長情況,各級財政補助基金和農民自繳基金,每2~3年相應增長一次。每年在農民自繳基金到位后,各級財政補助基金應在年初(一季度內)按上年參合人數的75%進行預撥,年終結算,避免基金不到位影響兌付情況的發生。縣級財政要增加經辦機構的辦公經費,上級合醫辦也應給予一定的補貼資金。
(作者單位:婺源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