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基礎工作較為薄弱,家底不清、賬實不符。
目前,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存在著固定資產賬實不符、反映不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調撥、接受捐贈及其它渠道取得的固定資產未在賬面上反映出來:由上級主管部門無償配置的和其它單位調撥的微機、汽車、一些專用設備,按財務制度規定應納入單位固定資產賬進行核算,但有些部門、單位未在賬上表現。
2.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改擴建增加部分未按規定計入固定資產價值。
3.移交不清:部分單位在領導變更移交及人員調整調動時,對固定資產不按規定進行移交。固定資產僅有總賬而無明細賬,尤其是在鄉鎮一級,人員變動頻繁,造成單位固定資產賬面數連續多年保持不變。
4.固定資產賬簿記錄不完整,有些單位由于會計人員管理意識不強,對單位購置的圖書、其它固定資產以及雖未達到規定標準、但使用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未按規定在固定資產賬面反映。
5.對固定資產缺乏定期的清查盤點,疏于日常管理:近年來,受財政體制改革的影響,行政事業單位公用經費趨緊,對公用經費支出的管理和控制較為嚴格,但忽視了對固定資產的管理。缺少固定資產的定期清查盤點制度,長期不對賬、不清點等現象較普遍。
(二)人均資產相差懸殊,不同地區、不同級次、不同部門、不同單位之間,資產配置水平差距較大。
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大多數為房屋設施設備類的固定資產,決定了其流動性較差。另外,行政事業單位購置資產的資金都來自于財政資金,由于資金來源和占用的無償性,使得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購置計劃性不強。同時,受條塊分割的影響,不同的占用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的機構或單位之間,無法進行資產的劃轉。加之,許多單位或機構的財政撥款都是通過主管部門來分配,沒有建立與實施行政事業性財政撥款的預算績效評價制度。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了不同機構或單位之間資產的人均占用額存在很大差別。這種差別往往與機構或單位之間的職能沒有聯系,甚至行使相同職能的兩個機構或單位之間,人均辦公用房面積、人均財政撥款可相差5倍甚至10倍以上。整體而言,機構或單位之間資產人均占用額的差別,與所屬政府級次、所屬行政部門、所屬經濟區域存在聯系,隸屬中央級次、有更大審批權行政權、經濟發達地區的機構或單位,資產人均占用額相對大一些。
(三)資產使用效益需進一步提高。
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閑置、低價出租、無償出借等現象較為普遍,資源整合、共享共用水平較低。
1.長期以來,資產管理以行政手段為主導,與市場的調節機制之間不能有機結合,缺乏合理的資產使用職責機制、監督機制和績效評價機制,許多該處置的資產得不到及時處置。
2.受部門利益的驅使,各單位不斷通過財政撥款、上級部門調劑補助和相關收費等手段來籌措資金興建或購置資產。但一些使用單位對本單位的資產并沒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較少考慮資產的實際使用效果和日常維護上的費用成本,使購置的資產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而物質配置過剩、閑置以及超標、超容的現象較嚴重。而行政事業單位又缺乏獨立統一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管理粗放,使得資產使用效益低下,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更為突出。
3.有不少單位因缺乏資金,買不起設備,政府主管部門又無力進行調劑。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占用上存在著“苦樂不均”和無力把閑置資產“盤活”的狀況,是造成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重復購置、國家撥付的行政事業費用一增再增,但仍不敷需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國有資產流失風險增大。
一些單位存在資產處置不按規定程序報批、往來款項長期得不到及時清理、對外投資管理混亂等問題。
1.固定資產增減變化不嚴格履行規定程序,賬務處理不規范。
2.行政部門較為注重為解決某一問題和行政執法上的需要而購建資產,對如何在市場經濟中結合資產的保值增值,形成資產的投入、營運、積累、回收和分配的循環機制則考慮不夠。
(五)資產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理順,部分部門、地方和單位沒有設立或明確專門機構、專職人員負責資產管理工作,職責分工不夠明確。此次清查結果還顯示:
1.不少單位未建立單位負責人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機制和離任資產責任審計制度。有的單位沒有建立內部資產管理制度或制度不夠健全,內部職責不清,資產使用、移交手續不全,有的人員借工作調動,帶走單位的固定資產。
2.部分單位未明確資產管理人員,由財務人員兼任資產管理人員,管賬與管物同一人,不利于相互監督。而且,財務人員平時工作量大,主要精力放在財務管理上,對實物資產便疏于管理。甚至還有個別地方把國有資產片面理解為就是固定資產,以人員緊缺為由讓不懂業務的辦公室后勤人員分管這項工作。這種狀況與國有資產管理的專業性要求相距甚遠,使許多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無法真正落到實處,造成資產管理不到位。
綜上,我國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制度因素。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設滯后,管理不規范。二是思想意識因素。部分地方、部門、單位領導和工作人員缺乏成本意識和績效意識,重錢輕物。三是管理手段落后,效能不高。四是缺乏有效的內、外部監督機制。五是資產管理人員自身素質因素。
二、對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的幾點思考
(一)建立健全相關法制建設,規范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
1.繼續認真做好《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的貫徹實施工作,進一步理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2.建立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有效結合的機制,實行績效管理。
3.進一步明確資產管理基礎工作程序。堅持“政府所有、財政監管、單位占有使用”的管理原則,按照“因事制宜、陽光操作、市場運作”的規范要求,對不同類型的資產,采用不同的管理制度,確保資產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二)加強組織領導,統一認識,大力宣傳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律法規。
從全國資產清查結果看,對國有資產管理有關法律、法規了解得越全面,理解得越透徹的單位領導,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越重視,其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就做得越好。因此,通過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活動,采取各種形式宣傳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法規,使各部門、各單位從思想上重視國有資產管理,提高廣大干部群眾自覺學習國有資產管理有關政策的積極性。
(三)創新管理手段,推進管理方式方法改革。
1.建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資產管理現代化,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動態管理。建立“財政部門——主管部門——行政事業單位”三級資產管理平臺,在摸清行政事業單位“家底”的基礎上,盡快建立信息系統,實現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從“入口”到“出口”各個環節的動態管理。建立資產管理動態數據庫和資產預警信息系統,控制資產運營風險,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統籌考慮信息系統與“金財工程”其他子系統及部門、單位其他系統之間的有效對接,實現中央與地方之間,財政部門與主管部門、行政事業單位之間的資產管理信息暢通。
2.探索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預算管理、政府采購相結合的方式方法。實現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的結合。同時,抓好資產軟件與財務軟件的對接。以現有資產狀況和配置標準作為預算安排的依據,逐步建立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政府采購相結合的工作流程。
(四)加大資產監管力度,確保資產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大力加強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審計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監督檢查力度。嚴格執行政府采購的有關制度,實行公開招標,公平競爭。各級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審計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應根據監管職責,依法行政,嚴格執行資產配置、使用、處置、產權變動等規定,做好資產監管工作。把國有資產的真實完整和保值增值作為經常性監督的重點,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制止資產流失。對違法違紀的單位和個人,要堅決按照規定進行嚴肅處理。
2.強化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內部監管。建立和健全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責任制。進一步明確資產購置、使用、處置、核銷權限;實行單位主要領導、分管領導、財務及購置、使用部門負責人的分級管理責任制,明確各自的職責范圍,做到層層落實,責任到人;將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作為單位領導經濟責任的一項重要內容,促使各部門單位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加強對固定資產購建、保管、使用、維護和清查等的管理和監督,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部門和內部監督機構,應當嚴格堅持和執行有關財經法規和本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實物登記賬,對各項固定資產從購置、領用到報廢進行全程管理;加強固定資產的日常監管,定期不定期進行清查盤點,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五)建立資產管理人員網絡,加大培訓力度,提高管理人員素質。
結合資產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各單位部門都要明確一名專職或兼職資產管理人員,建立資產管理人員網絡,通過多種形式的業務培訓,提高其資產管理業務水平,增強其責任心,管好用好本單位的資產。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要建立對資產管理人員的考核辦法,對各項基礎管理工作進行嚴格考核和監督檢查,以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各項工作的落實到位。
(作者單位:撫州市國庫集中支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