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冷靜分析,科學決策。
企業家絕不能頭腦發熱,盲目決策。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秦池”。1997年,時任秦池老總的王卓勝以3.2億多元奪得中央電視臺廣告的標王,而其數字竟是模仿秦池酒廠廠部的一部電話號碼,高出第二名1億多元。這無疑為之后秦池的衰落種下了禍根。
而濮陽的房地產開發商王永彬正是通過對房地產業的冷靜分析,做出了科學決策。王永彬可謂是“小企業,大手筆”,一開始便將自己定位在城市建設者,塑造了完美的品牌形象。他崇尚創新,從中小城市建設特點和當地政府的關注點出發,創造了“以路帶房,以房保路”的開發模式。通過修路和建設商業街帶動房產銷售,再以房產熱銷保商業街。這一模式帶來的好處是,居民有了便利,政府有了政績,而公司有了錢,真正實現了政府、居民和公司的“三贏”。
當第一條商業街開發成功后,有人頭腦發熱建議“趁熱打鐵”,可是王永彬身立潮頭,卻不隨波逐流。他認為當時一個流動人口少的中小城市并不具備相應的購買力和消費力,所以他堅持讓商業街開發熱冷一下。當2000年1月濮陽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后,內外經濟建設和市場需求都在醞釀巨變,王永彬又毫不遲疑的開發了第二條商業街,同樣獲得了成功。
6超前半拍,占據先機。
“康師傅”和“統一”在臺灣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統一”是鼻祖,“康師傅”是白丁。康師傅的領頭人最初是鄉村小油廠的老板,但是康師傅以一個無名小廠卻一舉在大陸市場奪魁,甚至超過了“統一”這位“龍頭老大”,主要有如下兩點啟示:一是超前半拍,與統一相比,康師傅先登上大陸市場兩周,就占據先機;二是入鄉隨俗,統一將臺灣人喜歡的口味“海鮮味”照搬移植到大陸,康師傅則抓住了大陸人的口味“牛肉味”。康師傅通過大密度的廣告轟炸,一舉成名,雄踞霸主,兩周時間師徒倒了個兒。
7善于聯系,敏感反應。
對于房地產開發商而言,選準樓盤地址的方位很重要。當北京的房地產開發商魏建軍為新樓盤選址時,公司的其他人主張在東城開發,而魏建軍卻感覺西城的開發潛力更大。他做出這一判斷是基于兩個調研的依據:①他觀察到位于北京西城的香格里拉飯店幾乎天天滿員。②北三環早晚的汽車流量具有明顯的規律性。早晨由西向東堵車,而晚上則是由東向西堵車。由此,魏建軍做出判斷多數人喜歡住在西邊。因而,他力排眾議,拍板在京西投資興建了“華澳花園”、“紫竹花園”,這些樓盤一銷而空,魏建軍也一舉成名,發了大財。
8人格魅力,管理和文化結合,打造科學管理的企業文化。
青島啤酒老總齊游中為了實現企業的迅速成長,以“質量恥辱日”為契機,掀起提高素質、轉變觀念、建設現代企業文化的“管理革命”。要提高素質,必須建章立制,為此齊游中專門制定了《員工行為規范標準手冊》,對接電話、撿垃圾等小事做了清楚、定量的規定:“電話鈴響兩聲,必須接聽,對外報七位數電話號碼,先報前三位,停半秒后,再說后四位”。從一句話、一個“喂”,可聽出你公司的作風和員工素質。齊游中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正是從點滴做起,通過對員工打電話的訓練,形成了一絲不茍的企業文化。
9永遠的危機意識。
企業家要有永遠的危機感。這里有發生在山東的兩個相反的例子:一是濟南的康巴絲鐘表廠的衰落。70年代末80年代初,濟南鐘表廠研制生產的“康巴絲”石英鐘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名噪一時,但卻因為缺少危機意識,“躺在名牌懷里睡大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二是海爾集團的節節勝利。海爾的文化是“成功是屬于昨天的,今天必須否定自己”。正是在這種危機意識下,海爾能夠應對“3C沖擊”,實行了“企業流程再造”和“信息革命”,進行“分工優勢反思”,實現了海爾的“蛻變經營”。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變”是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法則。
企業家的危機管理也同樣重要。比如“康泰克PPA事件”。2000年11月16日,中美史克公司接到天津市衛生局傳真,要求立即暫停使用含PPA成分的藥物,康泰克和康得并列政府禁止令榜首。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中美史克公司從三方面著手力挽狂瀾,扭轉了局面。首先,穩住內部,2000年11月17日中午,中美史克公司召開了全體員工大會,總經理向員工通報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表示了公司不會裁員的決心,以此贏得了員工空前一致的團結精神,在企業內部贏得積極公信。其次安撫外部,2000年11月20日,中美史克公司在北京召開了新聞媒介懇談會,表明了不停投資和維護消費者利益的立場態度和決心。同時,2000年11月21日,15條消費者熱線全面開通,消除消費者的疑慮。最后從長遠出發,試制新康泰克。2001年9月,不含PPA的新康泰克上市。中美史克公司成功應對了危機,贏得了社會和消費者的信任。而在同樣面對外部危機時,“三株口服液”卻因為缺少危機管理的經驗而導致銷售急劇下降。1996年3月,一名消費者狀告“三株”,認為其父因喝了三株口服液而導致死亡。1997年,三株最終勝訴。但是,由于沒有采取及時的市場操作的方法來化解內外部沖突,最終是贏得了一場官司,卻輸掉了整個市場。因而,一名優秀的企業家要“永遠的戰戰兢兢,永遠的如履薄冰”。
對于企業而言,永遠不變的就是變,創新是企業成功的唯一真諦,企業經營貴在創新。學會創新先學會思維創新,管理創新。(全文完)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