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強烈的地震頃刻間使房屋倒塌,山體滑坡,河流改道,成千上萬的人被奪去了生命、成千上萬的人身負重傷,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綿陽遭受了建國以來最大的自然災害,截止6月16日,全市因災造成人員死亡21 963人,失蹤8 744人,受傷167 742人。北川縣城受到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的多重夾擊,受到毀滅性打擊,變得滿目瘡痍;平武縣平通鎮、南壩鎮在頃刻間被夷為平地,綿陽城區和其余縣區受到強烈震撼,受災極為嚴重。但是,綿陽人沒有被震倒,綿陽審計人更沒有被壓垮,大家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昂起不屈的頭顱,抗擊地震災害,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抗震救災和救災款物審計工作中!
災難突如其來,審計人挺直脊梁沉著應對
地震發生時,綿陽市審計局職工一如既往潛心審計,黨組會議正在研究如何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突然間,大樓像一顆小樹,在狂風中不停搖曳,咯吱咯吱響個不停;屋里的辦公設施不斷跳動,稀里嘩啦重重摔在地上;往日堅實的地板變得軟綿綿的,無法站立,有的蹲下,有的趴著,有的冒死沖出大樓。地震啦!頃刻間,災難降臨綿陽市審計局!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審計人很快鎮定了。黨組書記、局長劉清華馬上意識到綿陽遭遇了空前的災難,關鍵時刻,班子必須保持鎮定,穩定軍心,把大家組織起來,整理隊伍,保護財產,迎接更加嚴峻的挑戰。于是她迅速召集班子成員召開簡短的碰頭會,啟動應急機制,成立了指揮部,先后建立了搶險救災、聯絡、后勤保障等8個小組。組織人員采購方便食品、水、雨衣、膠鞋、安全帽等物資,以備救災之用。派人與市委、市政府聯系,報告災情。她要求女同志安頓好家,明天早點上班,男同志待命,隨時準備奔赴前線搶險救災!在她沉著冷靜的指揮下,全體審計人員立即投入了全面抗震救災的不屈斗爭。由于大樓成為危房無法辦公,就在機關院內拉起鐵絲、搭上彩條布,搬幾張桌椅,建成了臨時辦公點。太陽下悶熱,下雨天漏水,雖然簡陋,但是絲毫沒有影響高效、有力、有序的抗震救災工作。
救災物資事關生命,審計人勇挑重擔當好管家
“大災有大愛”。地震發生后,全國各族人民支援的物資源源不斷地涌向綿陽,幾百萬無家可歸的災民,都眼巴巴地指望著這些救命的物資。如何管理這些救災物資,保證每一份物資及時準確地發放到最需要的災民手中,成為抗震救災的關鍵環節。
5月18日,市審計局主動申請,負責全市捐贈救災物資綜合倉庫的籌建、救災物資的出入庫登記、裝卸。接到任務后,局長劉清華、副局長唐巨龍帶領24人,跑遍了市內大大小小的倉庫,從防震安全、交通便利等方面考慮,最終選定永興鎮一家大型公司長期閑置的倉庫。打開大門,眼前的情況讓人吃驚:周圍的圍墻東倒西歪,凌亂的磚塊撒落滿地;倉庫中堆滿建筑垃圾,散發出一股霉味,電路壞了,消防栓銹了,屋頂千瘡百孔,所有工作都必須從頭開始。局領導果斷調來局里聘用的水電工,找來當地建筑工,指揮審計干部清運垃圾,直到深夜,憑借微弱的手電筒光,全部準備工作才做完,當天就使倉庫進入運轉狀態。
這里,成為綿陽最大的物資中轉站,運送物資車輛進進出出,排起5公里的長隊。裝卸物資,大部分只能靠人力,劉清華、唐巨龍、張勇親自出面,在市指揮部的協調下,組織西安退伍軍人、瀘縣民兵、梓潼民兵共400余名和全國各地支援災區的志愿者全力奮戰,親自到企業協調叉車,半天下來,汗流浹背,腿腳酸軟,嗓門都吼破了。審計人發揚吃苦耐勞、連續作戰的作風,唐巨龍、張勇、張芝甫、王開本等同志,以倉庫為家,日夜堅守,三、四天才抽出兩個小時回家換件衣服、洗個澡,來不及與家人見上一面,又匆匆回到崗位上。
審計人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制定管理制度,建立電子臺賬實行動態管理,物資分類存放井然有序。截止6月12日,共出動職工362人次,累計入庫救災物資554車約8 290噸(件),出庫496車約7 440噸(件)。
5月19日這一天,接市指揮部的指令,市審計局派出4人,參加火車貨站工作點救災物資接收工作。截止6月12日,已出動100人次,累計登記接收國家調撥救災物資4車皮184噸,捐贈救災物資688車皮34 841噸。
近一個月來,同志們每天早出晚歸,風里來雨里去,汗水濕透了衣背,灰塵沾滿了臉頰,天天吃盒飯、睡地鋪,加班加點,許多天是晝夜工作,更難睡上一個囫圇覺,但大家毫無怨言。
人民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竭盡全力做好唐家山堰塞湖群眾疏散工作
唐家山堰塞湖最大積水量高達2.5億立方米,最大高度740多米,平均每天以近2米的速度往上冒,滑坡下來的山體形成的大壩,地質結構十分復雜,情況很難摸透,隨時可能潰堤,成為頂在綿陽人民頭上的一個懸湖,嚴重威脅著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5月26日,根據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唐家山堰塞湖疏散群眾工作的緊急會議精神,局黨組、局指揮部作了詳細地安排布置:及時傳達市指揮部的緊急會議精神,制定緊急疏散預案,明確責任和嚴格紀律,將每一個人的住址、出發、匯合地點、聯系方式、轉移方式等詳細情況列表下發通知。劉清華帶上指揮人員,徒步3公里,測算行軍時間,尋找家屬、退休職工安置地點。
沿江而下,還有很多群眾要疏散撤離,審計人沒有忘記群眾的生命安全!5月26日下午3點30分,副局長蘇繼林等3人到達江油市青蓮鎮泄洪區,與兄弟單位的同志一起對33個村民小組6 907人的具體疏散情況進行了實地查看與詳細檢查;5月30日,副局長郭興林等3人趕赴游仙區利民村督察疏散群眾。部分疏散群眾時而跑回家里,為防止隨時可能傾瀉而來的洪水威脅他們的安全,督查組扎根撤離點,喝冷水,吃干糧,睡地鋪,為群眾構筑一道生命安全線。
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洶涌的洪水奔騰而下,所過之處,道路被淹,村莊危急,眼看洪水就要涌到身邊,審計干部仍然沒有退縮,再次進村,挨家挨戶搜索,確認群眾全部疏散后,才踩著洪水撤離到安全地方。截至6月12日,共出動96人次參加督查工作,通過宣傳動員、解釋說服、輪番巡察,及時解決后勤保障等問題,使疏散轉移群眾的思想情緒比較穩定,確保了搬得出、留得住,無突發事件發生,實現了“零死亡”的目標。
讓救災款物發揮最大效益,盡職盡責做好救災款物審計
救災物資用得怎樣?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捐贈者非常關心,災民極為關注。地震發生后,按照國家審計署和省審計廳的統一部署,綿陽市審計局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救災物資的審計。
按照審計署、四川省審計廳的統一安排,市審計局抽調7人協助審計廳工作,深入北川等四個重災區;派出5個審計組50人到5個非重災縣,對救災款物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審計。所有局領導全部參加,各帶一組,查部門賬戶,到倉庫盤點,走村入戶開展調查。截至6月12日,與省審計廳一道,共派出10個審計小組,共審計了市級部門、各區市縣、接受、發放(撥付)、使用及管理抗震救災款物的部門和單位239個,審計財政性資金收支181 520.60萬元;捐贈資金收支44 910.27萬元,特殊黨費735.61萬元。審計市本級和9個區市縣接受的救災物資11 026 825.90件(噸)。
通過審計,發現資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6個方面的問題,救災物資收發管理中存在的4個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剖析,向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提出了合理化建議6條,為及時解決救災款物發放、使用中的難點問題提供了決策依據。至6月16日,對群眾反映的14個問題進行了調查,其中1件屬實,6件還在調查中。協助市紀委查處了安縣塔水鎮龍安社區黨支書李代芬等私分救災物資違紀問題,安縣興仁鄉上游村9組組長樊珍華有償發放救災物資違紀問題;配合審計署成都特派辦查處了工行綿陽涪城支行違反上級規定弄虛作假挪用抗震救災特別費違紀問題,忠實地履行了審計部門的神圣職責,做到讓黨委政府、捐贈者、災民三放心,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危難之時顯真情,全局干部職工顧全大局,爭獻愛心
抗震救災工作中,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先后分配給綿陽市審計局十多項任務,每項任務都是長期的、艱巨的,需要大量人員參與,最緊張的時候,全局包括駕駛員在內,只有11個人在機關值守。盡管人手十分緊張,但是,市審計局始終服從大局,從不推諉,克服一切困難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全體員工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發揮特長,敢打硬仗,善打勝仗,圓滿完成安排的每一項工作,有力地支持了抗震救災的各項工作的開展。
審計署的領導來了,審計廳的領導來了,成都特派辦的領導來了,兄弟單位的同志來了,大家送來了款物,送來了問候,送來了關懷。在感激之余,綿陽審計人沒有考慮自己。盡管很多宿舍需要加固暫時無法居住,大家還是住在東拼西湊的材料搭建的簡易篷中,但是大家一致同意把接受的定向捐贈的162頂帳篷、大量藥品、食品全部捐獻出來,支援受災更重的群眾。
地震發生后,綿陽市審計局職工的家里也有不同程度受災,但全體職工克服困難,顧全大局,同全國人民一樣,心系重災區的災民,向重災區的受災群眾踴躍捐款捐物。截至6月12日,全市審計系統捐款155 416元(含“特殊黨費”33 500元),其中市本級捐款80 670元(其中:“特殊黨費”16 350元),捐贈衣服、棉被價值38 198元。
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就是一場考試。在這場特殊的考試面前,在這個山崩地裂的大地震面前,綿陽審計人經受住了考驗。在市抗震救災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按照國家審計署和省審計廳的統一部署,綿陽市審計局領導班子和干部職工挺起不屈的脊梁,精誠團結,臨危不懼,奮勇爭先,無私奉獻,全力以赴抗震救災,盡心竭力履行監督職責,為打贏抗擊地震災害這場硬仗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挺直了審計人不屈的脊梁,展現了審計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風采。(作者單位:綿陽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