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人員除了應具備必須的財會專業知識和相應的法律法規知識以外,在審計實踐中還應學會“變通”。
西漢時期,劉邦為了鞏固劉氏江山社稷,殺白馬盟誓:“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劉邦死后,呂后篡權,她想讓呂家的人控制朝政,向大臣們提出封呂家人為王的建議。維護劉邦盟誓的人極力反對,結果輕者被罷官,重者被殺頭。丞相陳平和大將軍周勃則采取變通之策,同意呂氏封王,獲得呂后的信任。后來,呂后死了,陳平、周勃清除了呂氏當朝的權勢人物。陳平、周勃的變通,規避了風險,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劉氏的漢朝天下。
陳平、周勃的變通,對于今天的審計工作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在每個審計項目中,如何面對審計工作、如何進行審計工作是審計人員不能回避而又必須面對的問題。如果說如何面對審計工作是一種心態的話,那么如何進行審計工作就是一種策略。
被審對象的“人情關”、“送禮關”,凡此種種,關關都得過!審計的過程,也是一個“得罪人”的過程。怎么辦?
一曰:“以不變應萬變”。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以穩定的心態對待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遇事不亂、遇事不驚、抓住問題、步步為營、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深入下去。只要不被表面現象迷惑,查出了問題,我們就爭取了主動,降低了審計風險。審計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問題、排查問題、處理問題的過程。筆者在對某鄉鄉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時,審核退耕還林資金發放情況,發現退耕還林戶中的補貼資金每50戶存一個存折,由村委會統一領取發放,我們抽查時發現有的并沒有按時領到補償資金。那么,資金到哪里去了呢?接下來我們對資金走向進行深入追蹤調查,終于查出該鄉挪用退耕還林資金50萬元用于墊付稅收入庫的問題。因而對被審對象的一些大額資金走向的真實性,特別是一些專項資金走向的真實性,采取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也能取得較好的審計效果。
二曰:“以變應變”。人變我亦變,環境變我亦變,以變應變是變通。這是審計工作實踐中的戰略戰術、方法、捷徑。有時,被審單位變得十分主動,會提出某某方面有問題,要我們去審查,以便達到轉移審計方向,避重就輕的目的。這說明被審對象具備一些反審計能力,對手十分狡猾,這就要求審計人員以變應變。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靠心態還不行,還要講究變通的策略。地球是圓的,審查問題的辦法很多,不能讓人牽著鼻子走。此路不通,可擇它路、或繞道而行、或迂回包抄,也能達到目的。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會一邊看賬,一邊詢問。有句俗話叫:“打破沙鍋問到底”,只要肯問、敢問、善于去問,很多疑問都會及時解開。某被審單位“慰問費”的審計,就是采取詢問當事人的方法,多方提問、旁敲側擊、幾經反復,最后查出所謂的“慰問費”實際上是用于送禮。
因此,運用變通之策,在審計實踐中十分重要。常規思維解決不了的問題,可反常規思維;邏輯思維不能奏效,嘗試一下轉換成形象思維;正常想不通,反著想是否可行……
變則通,通則久。我們廣大審計工作者,在實施每個審計項目過程中,不妨采取一些變通之策,變得讓黨和國家放心,讓人民放心!
(作者單位:南昌縣經濟責任審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