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文人似乎沾不得銅臭,然而真正的通儒自能粘而不滯、經世治國,文人亦可理財也,儒者也可任事也。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其實君更勝于虎。
陳廷敬,作為康熙決策集團的重要成員,一生為官五十余年,先后擔任過左都御史,吏、戶、刑、工四部尚書以及宰輔之職的文淵閣大學士,卻能集權臣的干練務實與儒者的道德文章于一身。在皇權政治的鋼絲上平穩游走,善始又善終。更何況還有他那份文人的才情,流風余韻——提起《康熙字典》誰人不曉,只是他的名字早已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中。
陳廷敬以他清勤廉慎的態度,干練務實的作風,為清王朝的鞏固,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特別是在貨幣政策、反貪倡廉、肅清吏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和措施。
穩定幣制,儒者亦可任事也
自古以來文人似乎沾不得銅臭,然而真正的通儒自能粘而不滯、經世治國,文人亦可理財也,儒者也可任事也。
康熙二十三年元月,剛剛走馬上任不久,負責管理戶部錢法的吏部右侍郎陳廷敬,發現了當時社會上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過去,一兩白銀可以兌換銅錢一千枚,現在卻僅僅只可以兌換九百枚,而且不僅銅錢的數量越來越少,銅錢的質量也越來越差。這個問題說不嚴重也不嚴重,說嚴重也很嚴重,小而言影響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便利,大而言已經威脅到了國家的金融安全。善于思考的陳廷敬經過明察暗訪,憑著敏銳的嗅覺終于發現了造成這種情況的真實原因。原來市場上一兩銀子可買七斤銅,有投機取巧之徒,將一兩銀子兌成一千枚銅錢,這一千銅錢熔化后,就可以得到八斤十二兩銅,從中獲取一斤十二兩銅的利潤。
其實朝廷中過去并非無人洞察其中的弊病,只不過他們采取的是強制性的堵塞的方法,企圖通過禁止民間銷毀貨幣來達到保障貨幣順利流通的目的。然而,“鳥為食亡,人為財死”,在現實利益的驅動之下,一些民間的不法商人仍然不斷將銅錢融化成銅,從中牟取暴利,致使市場上的銅錢日趨減少。順治十年時,朝廷將每個銅錢由一錢二分五厘重,增為一錢四分重,企圖以此來阻止民間私鑄。但是,錯誤的政策導致錯誤的結果,民間私鑄以牟利之風,反而變本加厲,愈加盛行。得悉這一情況后,陳廷敬當機立斷向康熙皇帝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再增加錢幣的重量,而應改重為輕,私鑄之風因無利可圖,毀錢鑄銅的現象自然不禁自絕。
同時,他還向康熙皇帝建議:高額的銅稅使銅礦開采寥寥無幾,所以,減少銅稅,讓百姓也來開采,以增加銅源,銅的產量自然就會增加。隨著銅的增加,銅錢價值也就會日趨穩定。這才是釜底抽薪的辦法。陳廷敬的這些舉措標本兼治,藥到病除,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快就解決了貨幣流通不暢的問題,維護了當時幣制的穩定。
懲貪倡廉,節流豈可不與開源并重?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貪污腐敗是封建王朝的致命蟻穴。《詩經》中的碩鼠,在陳年舊紙中層層相因,生兒育女,不斷繁殖,蛀空了秦漢,也蛀空了唐宋與元明,一個又一個盛世皇朝轟然坍塌,豈能不令當時的大清王朝膽戰心驚。何況當時康熙平定三藩之后,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貪污腐敗已開始顯露苗頭。朝廷內已有不少官員貪污受賄,陳廷敬對于這些政治弊端深惡痛絕,并為鏟除這些弊端做了不懈的努力。
首先,他向朝廷上疏奢侈攀比之風是造成貪污的根源,要使官員清正廉潔,就先要使他們養成節儉的品質。他批評一些官員的奢侈作風,“其始由于不儉,其繼至于不廉,其卒至于天下饑寒”。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推行教化,以正人心風俗,即所謂“國家久安長治之基,關乎風俗;風俗盛衰之故,系乎人心;正人心、厚風俗之機存乎教化”。他提出通過朝廷立法,恢復古制,嚴格衣冠服飾等級的方式,使天下移風易俗,人心崇儉,康熙皇帝對此深表贊同。
其次,陳廷敬不僅提出了一系列廉政的觀點和主,并且對貪官污吏的打擊懲治也不遺余力。三藩叛亂期間,清朝用兵西南,政府因財政困難,于是大開“捐納之門”。云南巡撫王繼文積儲了許多捐納而來的糧草。三藩平定之后,王繼文尚余糧米五十一萬四千六百余石,谷草一千一百六十一萬五千余束。按例,王繼文應該支放所儲積糧草以敷軍用,但他卻另外動用庫銀購買糧草,而且數額巨大。陳廷敬知悉后,毫不姑息,上疏彈劾,認為王繼文在戰時不用捐納糧草,卻動用庫銀,大軍凱旋之后又將所存谷米以官俸抵給本省官員,將所存谷草抵給驛站作報銷費用。而且前后銀數相差九十萬兩之多。一時之間,京城內外官吏為之惶恐,吏治頓得整肅。
在獎廉懲貪、整飭吏治方面,陳廷敬正直敢言,主張具體可行,確有其獨到之處。清人譽之曰:“公所陳,切中時弊,棘棘不茍同,多此類。”雖然就總體而言,陳廷敬的這一套治腐之策,不過是歷代王朝懲治貪污腐敗的陳年舊套,根本無法挽救一個王朝在腐敗中糜爛下去的大趨勢,但畢竟有其歷史的進步作用。
心念蒼生,一個儒者的情懷
陳廷敬不僅政聲卓著,而且著作等身,文采風流,身居廟堂之高,卻也心念天下蒼生,具有儒者濟世救民的情懷。當時,由于農民賦役苛重,加之水旱災荒不斷,生活十分困難。陳廷敬及時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區遭災后的真實情況,并提出豁免錢糧稅收的辦法,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充分體現出了一個儒者心念天下蒼生的情懷。
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喜歡舞文弄墨,其實多是清談誤國:儒者往往又迂腐不堪,且以道德優越感自驕,難以任事。真正能夠經世治國之人,不過王安石、王陽明、曾國藩等寥寥數人而已。——當然,還有這位位極人臣,集道德文章、經世之才于一身者,康熙王朝的一代名相陳延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