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半年,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有7名法官,相繼因受賄罪被判處五年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一個省級法院,7名法官同時落馬獲刑,據悉,其中的劉某、蘇某、馬某、高某,均是已在法院工作20多年的縣處級中層干部。同時,在這起法官窩案形成的沖擊波中,更讓法院系統和有關領導震驚的是,此案的偵破單位竟是一個區級基層檢察院——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檢察院。
日前,吉林省人民檢察院作出決定,為吉林市昌邑區檢察院反貪局榮記二等功一次,為該院副檢察長、反貪局長陳長青記個人一等功一次。吉林省檢察院領導稱贊昌邑區檢察院查辦職務犯罪的經驗為“昌邑精神”和“昌邑現象”。

查處“村官”侵財牽出法官受賄窩案
2006年4月,吉林市昌邑區檢察院接到本區虹園村部分村民的舉報:有200多萬元的集體征地補償費落入村委會主任馮忠玉的個人腰包。
改革開放后,虹園村成了吉林市的城中村,其屬地已于多年前被辟為“哈達灣工業開發區”,僅土地征用一項,該村已積累了幾百萬元的家底。2005年下半年村委會換屆,一直在辦私人企業的馮忠玉當上了村委會主任。至接到群眾舉報時,還不到半年時間,馮忠玉就能把200萬元占為己有嗎?認真分析了村民的舉報內容后,有著多年查處職務犯罪經驗的檢察長付強立即作出部署:由反貪局先行對此案進行初查,力求從資金的去向入手,查清群眾反映問題的真相。
原來,馮忠玉對村里的家底早有圖謀。他上任伊始即煽動部分群眾向開發區發難,將按規定應由鄉級統一管理的460萬元集體土地補償費要回,由村里管理使用。馮忠玉接手這筆資金后,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作出了“可以動用300萬元用于招商引資工作”的決定,甚至還以村里的名義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采取打白條的方式,每次10萬元、20萬元的“借款”,僅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間,馮即支出資金230余萬元。為掩人耳目,馮也聯系了幾個所謂的投資商到村里考察,還簽訂了幾個“投資意向協議”。但在調查人員與馮忠玉正面接觸后,他卻一口咬定:所動用的公款全部用于村里的招商引資,自己一分錢也沒占。
在得到區委區政府同意后,付強決定由對馮忠玉的正面調查轉入對其外圍的秘密調查,縝密的外圍調查迅速展開。通過走訪村民很快了解到,馮忠玉在當選村主任前,所辦的給水設備公司因長期拖欠銀行貸款被法院起訴,正在打官司。而這一陣子幾經訴訟,官司打到了省高院,本來不能贏的官司竟然贏了。情況反饋到付強那里,他與偵查人員經過綜合分析,認為這是一條重要線索,很快確定了進一步的偵查思路:把馮“打官司背后是否存在貓膩”與“查找230萬元補償款下落”捆綁起來詳細排查。
經過近2個月的摸排,檢方偵查員們終于在馮忠玉的錢款經手人郭某身上打開了缺口。馮忠玉為了規避村民的監督,專門雇用了退休人員郭某擔任所謂的“招商引資開發部長”,負責經手將公款“借”出后再交給馮忠玉,并陪馮常住北京的辦事處。據郭某交代:2006年春節前,馮到北京時提出20萬元現金,馮離開北京去廈門時,安排郭某返回長春,將10萬元在省法院附近交給馮的侄子馮立鑫“有急用”。至此,馮忠玉涉嫌挪用公款和行賄已露出了冰山一角。2006年10月19日,昌邑市檢察院果斷決定:對馮忠玉以涉嫌挪用公款罪正式立案偵查,并立即采取了拘留、逮捕強制措施。
馮忠玉被控制后,根據郭某的交代,昌邑市檢察院反貪局決定立即傳訊馮立鑫。馮立鑫是個社會上的小混混,他只避重就輕地承認,他叔叔讓他將10萬元交給了長春的一個律師。在馮立鑫不肯吐露實情的情況下,他們先將其放回,監控其行蹤,以擴大線索。果然,馮立鑫被放回后很快與本案的關鍵人物進行了頻繁接觸。偵查人員通過調閱通話資料掌握,與馮立鑫通話、訂立攻守同盟的人是省高級法院法官朱國。昌邑市檢察院反貪局決定再次傳喚馮立鑫。偵查員們在一家小飯店里將已經躲藏起來的馮立鑫找到,帶回檢察機關訊問。這時,馮立鑫不得不交代受馮忠玉指使,將10萬元交給省高級法院法官朱國的事實。在此情況下,反貪局立即提審馮忠玉,馮最終承認通過其侄子馮立鑫送給法官朱國10萬元,同時還供出為了得到有利于自己的判決,于2006年春節前送給朱國30萬元的事實,且所用錢款均屬村里的公款。
很快,案情匯報到了省人民檢察院大要案指揮中心,省院研究后決定授權昌邑區檢察院偵破法官朱國受賄一案。此時已是2006年12月中旬。
順藤摸瓜由法官受賄案揪出金融巨貪大案
機遇和風險常常是并存的。在只有馮忠玉的口供、且一送一收只是一對一并無其他證據的情況下,這支基層院的反貪偵查力量,能啃下高法法官涉嫌受賄這塊硬骨頭嗎?
2006年12月18日,當辦案人員到省高院對朱國進行傳訊時,得到風聲的朱國已經躲藏起來,并更換了電話號。在掌握其行蹤的同時,偵查人員又通過其親屬和單位,規勸其早日投案自首。2007年2月5日,朱國在外逃一個半月后向檢察機關自首。然而,卻并不甘心交代其全部受賄事實。偵查人員向其曉以利害,與其展開心理較量,使他不得不交代出收受馮忠玉40萬元人民幣賄賂的事實。可是,在省高院,朱國只是立案環節的法官,并不是馮忠玉上訴案的辦案人,僅憑他一個人能擺平馮忠玉的官司嗎?果然,再次提審后,朱國交代其收受馮忠玉40萬元后,向民三庭副庭長兼審判長、馮案承辦人蘇迎旭行賄5萬元、向合議庭成員胡晏誠行賄2萬元的事實。蘇迎旭等人涉嫌受賄的線索又被暴露出來,經吉林省檢察院大要案指揮中心交辦,昌檢反貪局立即對蘇迎旭涉嫌受賄一案展開調查。
在這期間,朱國涉案在逃在省高法已產生不小的震動。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蘇迎旭在得知朱國外逃后,于2007年元旦后,將朱國行賄的4萬元通過本庭呂某上交了省院“廉政賬戶”。然而,就在元旦值班期間,蘇又收受了本單位研究室副主任姜某行賄的人民幣3萬元。2007年2月8日,昌檢偵查人員到省高法對蘇迎旭依法傳喚。當蘇被帶回檢察機關進行調查時,起初,她很快按事先安排好的說法做了交代。針對蘇迎旭的不實辯解,辦案人員對其進行了耐心的勸導工作,終于使其如實供述了收受朱國4萬元賄賂和得知朱國出事后進行串供的經過。2007年2月9日,昌檢反貪局在果斷決定對蘇迎旭采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的同時,立即派人對其串供事實進行調查取證,并對其辦公室進行依法搜查。畢竟,蘇迎旭是有近20年司法工作閱歷的高法法官,要想在其辦公室里獲得對破案有用的東西是很難的。搜查人員只在其辦公桌上找到蘇的一個筆記本。筆記本上,蘇簡單地記載著近幾年辦理的案件的編號、案件當事人、審理結果等情況,這是一本對案件偵破極為重要的材料,反貪局當場予以扣押。
2007年2月10日,星期六,農歷臘月二十三,正是過小年的日子。為了徹底偵破蘇迎旭涉嫌受賄一案,在副檢察長陳長青的調度下,辦案人員緊鑼密鼓,按預定的偵查計劃提審蘇迎旭。
“你交的錢不是朱國給的錢。你第一次交的3萬元有銀行的印章,能證明取錢的銀行和時間,這與朱國給的錢根本不是一回事。你第二次交的1萬元根本就不是從銀行取出來的,是散的,到銀行一查就知道第一筆錢是誰取出來的。”辦案人員緊追一句,“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如實回答!”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訊問,蘇迎旭猝不及防,她完全沒有料到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心理防線徹底崩潰,只好如實交代:“第一次的3萬元不是朱國給的,是同事姜某求其在案件中給以照顧,元旦期間送的,另1萬元是平時的工資收入。朱國外逃后,怕自己的事情敗露,便把同事送的3萬元錢交給了呂某,后來又補交了1萬元。自己當時的想法是,萬一朱國的事跟自己不搭邊,能糊弄也許就糊弄過去了。”
至此,蘇迎旭涉嫌受賄一案有了牢固的事實基礎,小案變成了大案。
2月11日,星期日,辦案人員再次對蘇進行提審,目標是抓住疑點,打開缺口,擴大戰果。在與蘇一段時間真心交談后,辦案人適時提出蘇筆記本上記載的19件改判案件中的某一件,讓蘇回憶在這些案件中收受賄賂的情況。蘇講出幾起案件的受賄事實,但說這些案件不全,記不起來了,“我有一個筆記本,上面記錄了近幾年辦理的案件,”問辦案人員帶來沒有,并說,“可以按筆記本上的記錄回憶。”辦案人適時將筆記本交給蘇,于是,經過近一天的提審,她陸續供出了十幾起受賄的事實,總金額達30多萬元,涉及本單位同事和其他方面人員十余人。
省檢察院反貪局領導了解到此案取得的重大進展后,予以特別重視,要求相關部門對昌邑檢察院給以密切配合,一定要徹底查清此案。
依據蘇迎旭的交代,昌檢反貪局辦案人員依法傳喚了省高法執行局案件監督處副處長高正海、審監庭副庭長馬媛。馬媛不但交代了已掌握的受賄事實,還交代了其在擔任遼源市某法院副院長期間,收受賄賂、受其愛人孫某所托為當事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事實。而在對高正海的訊問中,高企圖以能為辦案人搞到賺錢的股票,進行拉攏腐蝕。辦案人將計就計,順藤摸瓜,不但了解到高獲得不正當股票的情況,還使“福布斯富人排行榜”中的人物陳某納入偵查人員的視線。由此,一個涉案金額驚人的金融大案,又成了昌邑市檢察院正在偵破的大案中的大案。
行賄人——受賄人——新行賄人——新受賄人……
從高暴露出的新線索,檢方果斷決定擴大偵查范圍,連夜派出兩組人員趕赴幾個市地,進行外圍調查取證,查找關鍵證人。偵查人員從對高正海家的搜查中,發現了高收受陳某賄賂的股票憑證,從而為偵破省信托投資公司系列案件奠定了基礎。

陳某是新加坡籍吉林富豪,在吉林省內投資多家企業,并有上市公司,在長春設有辦事處。偵查人員通過外圍調查,發現了陳某在企業經營中向他人行賄某公司股票和該股票的證據線索。隨后,檢方對企圖以“不在國內”為托詞躲避調查的陳某,進行政策教育和心理疏導,使陳某打開了心結,供出了其在企業資本運營中為獲取資金支持,先后送給吉林省信托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興波100萬美元的50萬股該公司股票;同一只股票又送給公司副總經理王曉陽價值44萬美元的40萬股;送給遼源市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凱揚價值100萬美元的50萬股、價值22萬元的20萬股;送給該公司總經理郝永奎價值33萬元的30萬股等。至此,又一窩受賄大案浮出水面,2007年昌檢的反貪戰役也因此達到了沸點。
2007年3月31日至4月1日,昌檢偵破的由一名村官行賄引發的國家公職人員受賄系列大案,進入決戰時刻。按照省檢察院反貪局的調度部署,省信托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興波涉嫌特大受賄一案,因其職務為副廳級,移送省檢察院立案偵查(此案最終查實涉案金額達4000多萬元)。省院決定將王凱揚、郝永奎等涉嫌受賄系列案件由昌檢反貪局辦理。
3月31日晚,在昌邑市檢察院辦案區一層樓內,一場特殊的傳訊開始了。被傳訊的對象王曉陽、劉連功、徐瑩、王凱揚、郝永奎及陳某等6人,被安排在6個房間單獨接受突審。已經連續加班十余晝夜的副檢察長陳長青,在辦案區走廊里放了一張辦公桌、一把椅子,像個大監工一樣,坐鎮指揮。只見他的桌子上鋪滿了材料,逐份審閱訊問筆錄,隨時隨地解決辦案中遇到的問題。也許是這種“六管齊下”的提審讓人處于格外的緊張和認真之中,時間不覺已是午夜時分,可各個“訊問室”都沒有動靜。凌晨1時,手機響了,市院領導問:“怎么樣?突破了嗎?”過了一會,省院反貪局領導的電話又打了進來,這個夜晚為了這個大案,各級領導都一夜未眠。4月1日凌晨7時,當街道上傳來汽車和自行車的“交響曲”時,審訊室紛紛傳出信息,6名嫌疑人均作出了有罪供述,同時辦案人員通過同步錄音錄像完成了固定證據工作。
然而,昌檢的反貪勇士們并未因攻堅的大勝而松懈斗志。他們從嫌疑人的供述和對其財產的進一步調查中,繼續破解疑點,又一鼓作氣查清了遼源市信用社王凱揚、郝永奎及其副經理王某、甘某共同挪用公款1800萬元購買股票案,查明了王凱揚與遼源市國土資源局局長楊棟收受開發商姜某賄賂案等又一系列案件。
“昌邑現象”與“昌邑精神”的啟示
把小案辦成了大案,把個案辦成了串案,為國家挽回了數以億萬計的損失,他們創造的反貪斗爭經驗也許比那可計數的資產更可寶貴。2007年末,在昌檢總結他們的大案偵破經驗的材料上,記者摘錄了幾句話:
1.省、市大要案指揮中心偵查一體化的作用的充分發揮,為及時立案、采取有效偵察手段、破解查案難題提供了決策保證;
2.領導者指揮有力、決策正確,團隊精神強,既打造了特別能戰斗的隊伍,又創造了卓越戰績;
3.快速反應是昌檢反貪工作的一把制勝鑰匙;
4.初查扎實,深挖線索,為把小案辦成大案,把個案辦成窩案、串案、系列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