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注定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最濃重的一章,“5·12”大地震更為它抹上悲壯的色彩。在這些令人揪心窘迫的日子,我們頻頻聽見這個詞:第一時間。正是這四個字,一次次向世界彰顯著中國政府和全體炎黃子孫的高度責任感和迎難而上有難同當的民族精神。
溫總理第一時間親臨災區。事發一小時,胡錦濤總書記就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正在河南南陽考察糧食生產的溫家寶總理,當即中斷考察,于第一時間飛抵成都,途中就研究布置抗震救災工作,成立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并親任總指揮。當晚他就主持召開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第一次會議,隨后又赴受災嚴重的都江堰市察看災情。這一晚,溫總理在焦慮中徹夜無眠。在震后的三天中,66歲的溫總理冒雨輾轉九地視察災情,主持召開6次指揮部會議……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決策,無疑為抗震救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子弟兵第一時間奔赴震中。擁有光榮革命傳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支忠于祖國和人民的勁旅。中央一聲令下,兩天之內就集結十萬大軍,從四面八方乘火車、汽車、飛機急赴四川。在道路不通、聯絡不暢、停電停水、陰雨連綿、余震不斷的惡劣環境下,他們或水路、或空降、或徒步急行軍,哪里有災情就奔向哪里。他們不畏險阻、胼手胝足、爭分奪秒、日夜拼搏在廢墟瓦礫之中,與時間賽跑,與死神競爭,竭盡全力搜尋每一個幸存者,為白衣戰士搶救生命開辟道路。當一個個少女、孩子和老人被救出廢墟,救護車拉響警笛絕塵而去時,這些“最可愛的人”又埋頭投入了對下一個生命的搶救之中!
老百姓第一時間馳援災民。史無前例的災難令舉國同悲,神人共泣!時間就是生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五湖四海伸出援助的手!無數的普通人自發趕往災區——包括剛剛脫險的群眾和失去親人的人們,在第一時間爭當志愿者,含淚投身救災搶險的行列。社會各界踴躍捐款奉獻愛心,機關干部和企業職工來了,大學生和清潔工來了,耄耋老人和小朋友來了,運動員和藝術家來了,港臺同胞和海外華僑來了……千千萬萬人第一時間涌向募捐箱,用實際行動援助受難的同胞……正如一位捐出數萬退休金的老人所言:“萬里長城震不倒,只要雙手在,我們可以把家園建得更好!”
新聞界第一時間聚焦災區。中國新聞記者歷來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大地震剛剛發生,媒體人的職業敏感就聚焦災區了。各路記者不遠千里、不顧安危奔赴災區,在第一時間向公眾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報道,為抗震救災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他們遵循總書記“當務之急是救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的努力”和總理“必須舉全國之力,把抗震救災進行到底”的指示,用鏡頭和筆真實再現“軍民團結如一人”的感人畫面。當人們看到《胡錦濤不顧余震深入震中看望群眾》、《生命奇跡:31歲女工被埋124小時獲救生還》這樣的報道,也為記者們的快速反應和敬業作風而感動!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青山不倒,張揚凌云壯志。抗震救災中追求的“第一時間”,是速度,也是責任;是本能,也是硬功;是工作的高效率,更是大愛無聲、一心為民、共紓國難、同赴時艱的偉大精神境界!憑這種精神境界,中華民族就一定能戰勝任何艱難險阻;有這種精神境界,我們也一定能創造人間奇跡,取得各項事業的最終勝利!■
圖:季平 編輯: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