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帳篷乃國際和國內救災的通行做法,但手足情深的重慶人民擔心帳篷不能御寒防暑和耐久。于是,為災區修建了活動板房,這項重慶人的“創舉”,被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在整個災區安置工作中推廣——
5月26日深夜,“重慶村”燈火通明,這里將是一個不眠之夜。27日,為災區搭建的活動板房就要交房了,好些災民都殷殷期盼地守在旁邊。
從重慶榮昌來的謝福孝正在加緊攪拌水泥,她已經9天沒睡個好覺了:“明天就要交房了,再累也得堅持。”她已經習慣了每天晚上兩三點鐘入睡,早晨六七點鐘就起來的狀態。辛苦,但是必須。除了吃飯睡覺,就是不停地施工,搭建活動板房,與她一樣來自重慶的近400名工友,一直保持著這個狀態。
凌晨兩點過,饑餓、疲憊的謝福孝終于取了一包方便面,用開水泡開。這是她的晚飯,大部分施工工人都只有這個時候才有空閑吃上泡面。饑餓、疲倦、一周沒有洗澡,謝福孝的臉比來時憔悴了許多。吃完面,謝福孝又立刻開始了工作。

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片段。
5月17日,重慶市政府全權委托南岸區政府代表重慶向災區捐建活動板房,并負責組織施工建設。當晚11點40分,14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帶著25輛救援物資、30多臺施工設備,帶著重慶人民支援四川兄弟的赤誠之心,來到都江堰市胥家鎮高家橋村,連夜搭建活動板房。
看到災區的慘狀——那些無家可歸的受災群眾、那些無助的老人和孩子,謝福孝和其他工人的眼淚直往下掉,他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快、快、快,不能再讓群眾沒有住的地方”。
受災情影響,現場施工條件異常艱苦,不時停電、停水,而且余震不斷,大雨連連。大家來的時候全是穿的短袖衣服,晚上因下雨冷得直發抖,然而,沒有人顧及這些,所有援建人員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快些!快些!再快些!一定不能讓當地老百姓受災又受苦!
自17日抵達規劃中的“重慶村”后,47歲的劉慶華每天都只能睡個囫圇覺:“一直在趕工,想讓同胞們早點住進新家。”
潼南人劉慶華是中建五局的工人,他正忙碌著搭建板房。他在四川讀大學的女兒正在綿陽九洲體育館做志愿者。雖然只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父女倆卻還沒見過面。他說:“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我們經常通宵地干。”考慮到災區物資緊缺,施工單位所有的后勤保障物資都是從重慶帶過來的,其中包括8萬多元的方便面和水。
5月18日,一幢幢嶄新漂亮的活動板房矗立在災區現場,供急需住房的救災指揮部和臨時醫院、學校使用。

19日,從重慶趕來的增援隊伍抵達都江堰,現場300多名施工人員揮汗如雨地在工地上忙碌。
20日,10棟122套活動板房建成,7400平方米場地平整出來。
21日,一棟750平方米的活動板房建成。
23日,完成7500平方米活動板房建設。
24日晚,保質按量完成全部1萬平方米的活動板房的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