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形勢迫在眉睫,不亡命不行!”南岸區委書記張季扯開嗓子急吼。
5月15日14時。南岸區抗震救災指揮部,各部門負責人正襟危坐,氣氛顯得有些緊張。
地震后三天里,張季幾乎沒有回過家。
“今天上午,市委#65380;市政府再次研究部署了抗震救災工作,提出要舉全市之力,傾情支援四川兄弟。”張季動情地說,“薄書記說得好,支援四川災區抗震救災一定要‘多快好準’。災區群眾最亟需解決的是什么?當然是吃#65380;穿#65380;住。重慶的‘粥棚行動’這個想法太漂亮了,多好#65380;多準啊!”

“我們也要像‘粥棚行動’一樣,幫忙幫到要害上。”南岸區區長劉寶亞接過話說。
吃的?已經有粥棚了。穿的?送衣服的人也不少。住的呢?現在很急需,但捐帳篷的也不少啊。各部門負責人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我以前住過帳篷,夏天熱,冬天冷。”張季說,“我們能不能在‘住’上做文章?”
對啊,要是能快速修建保暖防熱的簡易房子就好了,最好還能很方便地進行組裝和拆卸。一語點醒夢中人,大家一下來了興致,會議室沸騰起來。
5月15日16時,指揮部達成共識:建造抗震救災活動板房。
“就這么定了。”張季走到南岸區建委主任楊治洪面前說,“重擔就交給你了。”
“兄弟們,拜托了,給我想想點子。”5月15日17時,楊治洪將南岸10多家知名建筑企業的負責人請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抗震簡易房用什么材料好呢?一屋子人爭得不可開交。
“用磚頭行嗎?很簡單,一壘就好。”“不行,簡單的磚混結構不防震。”“在國外,很多簡易房都是用成型的紙板或塑料搭成的。”“不行,紙板塑料難耐風雨。”“用木頭吧,易裝易拆,住上三五年毫無問題。”“不行,木材成本太高了。”“我在廣東那邊見過一種簡易房,以輕鋼為骨架,以夾芯板為圍護材料,構件采用螺栓連接,可快速進行組裝和拆卸。”這個點子一下擊中了大家的心坎。
5月15日21時,大家達成共識:活動板房以鋼材為骨,塑料為肉,螺栓連接。
“這種板房每戶可住三四人,設計成多大為好?廚房#65380;浴室#65380;衛生間該如何規劃?多少戶為一個院落,又該如何布局?”楊治洪問題一出,辦公室又炸開了鍋。
一小時后達成一致:20平方米一戶,20戶組成一個院落。
隨后,設計師們開始分工協作,設計板房圖紙。5月16日凌晨2時,圖紙出爐。
“兄弟們,形勢緊迫,不亡命不行!”5月16日凌晨2點半,楊治洪將區建委各部門負責人召集在一起,開始核算板房的生產成本。16日凌晨3點半,成本核算完畢:每平方米400元。
16日8時,楊治洪將一份周全的板房草案放在張季的辦公桌上。張季拍拍楊治洪的肩膀,什么都沒說,眼睛濕了。
16日9時,張季去市政府開會,將板房草案面呈市長王鴻舉。
“點子很好,可以實施。希望能在5天內做1萬平方米出來,災區太急需了。”王鴻舉一看方案,立馬拍板。
3天后,全國第一批抗震救災活動板房誕生。這項傾注了重慶人智慧和心血的“發明”,成為四川災區災民安置點最動人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