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轟鳴聲劃破天際。6月19日17:08分,載著208名災區傷員的首趟專列駛進龍頭寺火車站。
“開始拆窗!”在專列列車長的命令下,每節車廂立即被拆掉3—4扇車窗。
“快!快!1號擔架、2號擔架……”抬著擔架的官兵和醫護人員奔跑上前,按預先劃分好的位置開始逐一轉送傷員。
500多米的站臺立即沸騰起來,急促的步伐、善意的提醒、有序的行動……
“快,這是一名血氣胸傷員,必須馬上送走。”醫療專家組的醫生有條不紊地指揮。“上這輛救護車。”救護車司機打開車門,隨即,“救命車”呼嘯著疾馳而去。
驚心動魄的生命大接力,就這樣在重慶各大醫院火速展開。
在渝北區婦幼保健院,彭州傷員鄧詠梅終于蘇醒過來,順利地產下了一個4公斤重的健康寶寶;在市第三人民醫院,奄奄一息的北川中學生劉旭,經過3天9次大手術,終于保住了差點被截肢的小腿;在南川區人民醫院,經過22小時全城大搜尋,終于為陳小鳳覓到了救命的“熊貓血”(稀有血型)……
帳篷醫院條件簡陋,傷員面臨感染、截肢的危險。地震發生后,將重災區的傷員疏散到城市醫院,是醫療救治的當務之急。
幫忙要幫到點子上,地震發生不久,重慶市委、市政府就作出準備接收四川災區5000名傷病員的決定。重慶所有二級以上醫院全部行動起來,全力投入這場生命大接力中。
截至6月30日,重慶累計收治震區傷員2287人,占四川送往省外的7000名傷員的三分之一。
傷員在地震中遭受了巨大痛苦,有幸獲救,我們理應全力以赴,使他們不僅活下去,還能站起來!重慶10萬醫務人員許下莊重承諾。
從身體救護、心理撫慰到生活起居,醫院對災區病人的照顧無微不至。
在市第三人民醫院,耄耋老人文顯會胃口不好,醫院馬上為她熬了雞湯;在重醫附二院,護士長為躺在病床上的老大爺洗頭,指間的泡沫溢出陣陣芳香;在北碚區中醫院,15家酒店給87名傷員每天輪流做一道“招牌菜”……
“我們現在是‘大熊貓’,享受國寶級的待遇。”在地震中失去左腿的北川中學學生陳春宏,依靠假肢又重新站了起來。端午節,她挺立在向往已久的朝天門碼頭。
江風吹過,風中似乎夾雜著遠山木葉的芬芳和新鮮泥土的氣息。
是啊,只要還有風,還有種子,世上就一定會有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