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涉行家萬戶的幼兒教育正成為不少普通家庭的煩惱,記者調查發現,湖南長沙市大部分幼兒園每年每人收費達8000元以上,一些高收費幼兒園每人年收費甚至達3萬元。在國家全面推行免費義務教育的大背景下,“高價幼兒園”越來越引人關注。
幼兒園收費為何這么高?誰在推高幼兒園收費?
收費高,名目多,管理亂
長沙市經濟適用房小區新星小區引進的是一家異常“高檔”的幼兒園:日托每年1.92萬元,全托每年2.16萬元。記者采訪發現,每月1600元的日托收費項目中,除了食宿費,還有一項“晚餐”收費480元。接待員解釋,日托的食宿費只包括早餐、中餐,日托的孩子如果要在幼兒園吃晚餐,每個月還得繳480元。這里還根據幼兒們的興趣設置了鋼琴、旱冰等特長班。這些特長班采取自愿原則,額外收取費用。
這家幼兒園已在長沙開設了6家分園。記者同時走訪了數家幼兒園,發現多數幼兒園收費在1萬元以上,最高的一家年收費達2.9萬元。不少幼兒園以開設特長培訓班等名義收取費用,甚至向家長收取贊助費、支教費等。對此,一位幼兒園園長說,幼兒園所有收費不存在強制性。
事實上,湖南省物價局、財政廳,教育廳于2006年聯合下發的文件規定:各級各類幼兒園除保育教育費、伙食費外,不得再以任何名目收取費用。長沙市物價局提供的有關文件規定:幼兒園對幼兒進行的各種興趣培養、特長輔導、各種培訓,其費用歸集到保育教育費中,不得設立“自愿項目”另行收費。
一位家長在湖南紅網上發帖“幼兒園收費為何這么高”?短短幾天,吸引了數百位市民加入討論。網友們反映的幼兒教育收費五花八門,學生請假不退還請假期間食宿費、向家長收取活動組織費,等等。
幼兒園高收費現象在其他地方也存在。今年年初上海市科教黨委公布的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研究報告教育篇中顯示:非義務教育階段偏高的收費受到公眾關注。市民集中反映學前教育、高中教育收費偏高。目前,上海民辦幼兒園占幼兒園總數的27.5%,年收費高于8000元。有媒體報道,海口、石家莊、沈陽、西安等地的一些幼兒園年收費達數千元,有的上萬元。
“高價幼兒園”是否物有所值?
記者對一些幼兒園采訪發現,所謂的“天價幼兒園”具有一些共同特點:一是打特色招牌,號稱能讓孩子獲得“與眾不同”的教育;二是多選擇在環境優美的小區、有氣派的教學樓;三是擁有不同的特色班……
長期從事幼兒教育、曾在多家幼兒園工作的周女士認為,這些“高價幼兒園。服務質量、辦學條件與價格稍低的幼兒園差不多。高收費的幼兒園主要在地段和名氣上取勝,并抓住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和“收費越高、質量越好”的盲目跟風心理。
居民陳女士和丈夫都是普通工薪階層。由于小區內引進的是年收費近2萬元的“高價幼兒園”,只得把孩子送到離家很遠的一家幼兒園。“有錢人或許無所謂,但我確實覺得把小孩放在這種幼兒園不值得,也負擔不起。”
位于長沙市井灣子中建五局機關內的華嬰幼兒園是雨花區衛生保健示范園和雨花區教育局評定的區示范性幼兒園。這里收費標準為教保費2780元/期,每個月伙食費200元/期,即3980元/期。收費雖然比一些“高價幼兒園”低很多,卻受到家長們的好評。園長何女士介紹,自己也研究過別的幼兒園教學,高檔幼兒園的教學內容、質量與自己的幼兒園差不多。記者隨即采訪了一些前來接送孩子的家長,這些家長對幼兒園的服務和質量普遍評價很高。
何園長向記者證實,她負責管理的這家幼兒園,雖然沒有一味追求高收費,但足夠維持正常運轉和盈利。
長沙市公辦幼兒園普遍顯示出收費低、質量高的優點。湖南省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秘書長周叢笑認為:“我個人更認同公辦幼兒園的辦學理念。高檔民辦幼兒園過于強調孩子顯性技能培養,實際這并不真正符合幼兒成長規律。幼兒教育不能一味講求教授知識,應注重理念的選擇,注重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正是一些民辦幼兒園所缺乏的。”
誰在推動幼兒園高收費?
27歲的年輕媽媽劉媛媛決定“咬牙”將孩子送往長沙“最高檔”的諾貝爾幼兒園。劉媛媛說,自己家庭月收入約4000元,超過30%的家庭收入送給了幼兒園。對此,媛媛家的老人頗有微詞:“我從沒送你們上過什么貴族幼兒園,也沒見你們笨到哪里去。這是浪費錢又折騰孩子!”
與老一輩的育兒觀念相比,年輕的家長認為,孩子僅僅“不笨”是不夠的,得“更聰明”才行。“無論如何,多學點東西總是沒錯。多花點錢就當給孩子‘上個保險’。”這可說是許多家長最真實的心態寫照。幼兒園正是把握了家長的這種心態,打出名目繁多的宣傳廣告。
湖南省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秘書長周叢笑分析,目前幼兒園收費偏高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多數幼兒園屬于民辦性質,民營資本本身的逐利需求推高收費。目前湖南省70%以上的幼兒園是民辦幼兒園。記者采訪發現,盡管不少幼兒園的管理者宣稱:高檔幼兒園是民眾實際需求的反映。事實上,公辦幼兒園確實人滿為患。一位家長告訴記者,不找關系或領導批條子,很難將孩子送進公辦幼兒園。二是當前對民辦幼兒園實行成本核算的定價政策,對一些幼兒園的高收費缺乏限制和約束。湖南省教育、物價等有關部門曾專門就管理幼兒園收費下發了文件。按照規定,公辦幼兒園的收費標準有嚴格限制,而民辦幼兒園按實際成本確定收費標準,并報物價部門備案,同時要求幼兒園實行期初預收、期末結算、定期公布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很難對幼兒園自身成本核算實施有效的監管,高收費應運而生。
公辦,民辦之爭
今年秋季開始,我國全面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幼兒教育收費現象更加引人關注。一方面,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由國家承擔幼兒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一些地區民營資本大量滲透學前教育領域,民營化趨勢日漸明顯。公辦?還是民辦?引起了爭議。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全國人大代表提交了“把五歲至六歲兒童的學前一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的提案。然而,一位民辦幼兒園園長這樣表述自己的觀點:“全部由國家投入、包辦,一點都沒有選擇、統一化的教育,我們不是沒有經歷過,這對教育是好是壞很難說。”
湖南省行政學院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長王學杰教授認為,學前教育公辦還是民辦,說白了就是政府投入還是社會投入的問題,不管誰投入,政府都應該通過制度來確保其良性運行。物價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幼兒園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應予以規范,對收費項目分門別類固定,收費項目細化,而不能用簡單的雜費概括。同時,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學前教育機構的管理,盡快完善對開辦幼兒園的資格審查,嚴格教師準入制度,嚴格審批注冊和收費管理等各項制度,為幼兒提供安全、健康和全面發展的條件。同時建立和完善學前教育督導制度,定期對學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督導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揚說,在1980年到1989年10年期間,出生人口比較多,眼下,“80后”進入育齡,出現了第二波生育高峰。
“據現在的統計,上海市到2011年,3周歲到6周歲的幼兒將達47萬,比2006年的幼兒數增加57%,也就是說,到2011年,適齡幼兒人數將是2006年的157%。”薛明揚說。按照現有幼兒園容量,容不下那么多孩子。
薛明揚說,按照《上海市學前教育3年行動計劃(2006—2008)》的工作進程,2008年,上海市各區縣將繼續通過新建、遷建、改擴建等多種途徑,拓展學前教育的資源容量,由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城區向郊區和農村以及向城鎮集聚的雙重壓力,郊區和城郊結合部便成為“人口導入”區域,50所幼兒園將主要集中在郊區。目前,上海市教委正根據區縣學前教育3年計劃制定與實施情況,逐一落實到郊區各個區縣。
有人認為,義務教育應該往下延伸,覆蓋幼兒教育。徐冬青認為,非義務教育階段可以采取市場化或產業化,進行“成本分擔”。比如,上海教育市場幼兒教育大量擴張,采取幼教市場化或產業化,事實上,是在加大學前教育的力度,與此同時,政府還應提供幼兒教育的最低保障。
“在幼教市場上,政府要承擔的是最基本的責任,所以,政府不可能辦最好的幼兒園。”徐冬青說。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慶表示,這絕不是說政府就不辦幼兒教育而將其全部交給市場。
有人認為,幼兒教育市場化是政府推卸責任的表現。徐冬青認為,有差異的教育必然帶來分化,而分化才能帶來競爭機制。
徐冬青說,這不是說要走“極端”,即全部市場化或者全部政府化。政府采取“平衡”的辦法給予解決。
事實上,市場、社會、家庭應當各負其責。政府部門在這種市場化或產業化中,除了提供基本的幼教供給外,還需要負責對民辦幼兒園給予適當引導、調節和監督。同時,民辦幼兒園應具有行業內部監督機制,因為市場化并不是無法無天,漫天要價。
針對家長抱怨“天價收費”“上不起學”等問題,徐冬青認為,其根源就在于“市場化不夠”和“市場不規范”。因為沒有完全市場化,所以競爭不充分;因為沒有行規監督,所以導致不合理定價,為此,政府部門的引導、調節和監督就非常必要。
許多專家認為,學前教育屬于公益性事業,應建立政府主導、屬地管理、部門負責的管理體系。但完全公辦或者民辦都不現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設立學前教育專項經費,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舉辦者投資、財政支持、幼兒家長交費、社會捐贈、學前教育機構自籌等多元投資機制。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