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不斷加速,不少外匯投資者都想將外匯資產保值升值。然而,在進行外匯理財的時候,不小心走進了一些誤區。外匯理財十大誤區
誤區一:未理性選擇投資方式。目前外匯投資理財方式有外匯儲蓄、外匯寶、外匯理財產品、外匯期權和B股。這些投資渠道差別很大,因此有不同的收益特點、投資風險和投資人群。應該仔細了解它們的區別,減少盲目性、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理財方式。
誤區二:只看產品收益。不少投資者購買外匯理財產品時只看收益,認為收益越高就越合算。其實,在選擇時應把匯率波動的損失幅度考慮進去,再在銀行公布的預期收益基礎上計算自己的實際預期收益率。如果不滿意此收益率,就應該考慮其他投資渠道。
誤區三:產品宜短不宜長。目前低風險的固定收益型短期類產品受到外匯投資者的追捧,占據了市場主流。其實,選擇期限短的品種,固然可規避匯率風險;但對于期限較長的品種,只要能準確判斷其預期收益,選擇收益更高的品種,就能彌補匯率帶來的風險。
誤區四:外匯定期存款利率統一規定。從2004年11月18日起,美元、歐元、日元、港幣兩年期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的上限,由商業銀行自行確定并公布。由此,出現利率定價不一的情況,甚至有的銀行間年利率相差0.625%。因此,儲戶需要選擇利率較高的銀行進行外幣儲蓄。
誤區五:外幣理財產品優于外幣儲蓄。經過連續多次升息后,外幣存款與外匯理財產品的利差在逐漸縮小。收益率甚至相當。由于投資理財有風險,因此儲蓄存款的高安全性、流動性和低風險性,仍是外幣投資中最基本的選擇。
誤區六:分不清現鈔和現匯賬戶。現匯賬戶中的外匯可以直接匯往境外或進行轉賬,而現鈔賬戶則要經過銀行的“鈔變匯”手續后才可辦理,增加了手續費。如兌換成人民幣,現鈔戶匯率要低于現匯戶匯率。因此,應盡量保留現匯戶的外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
誤區七:盲目兌換外幣。人民幣不斷加速升值后,不少外幣投資者將外幣盲目換掉。其實在美元不斷貶值的同時,歐元和澳元等貨幣相對于人民幣卻在不斷升值,持有這些幣種的投資者不必急于結匯,而持有美元的投資者則可以將美元兌換成強勢貨幣進行理財。
誤區八:美元不用也不結匯。有些投資者面對人民幣的不斷升值,還是放著貶值的美元不動。其實,我國每位居民每年可自由兌換5萬美元的等值外幣。美元持有者在人民幣不斷升值趨勢下,應該考慮結匯,盡早把美元兌換成人民幣,以防資產縮水。
誤區九:頻繁買賣外匯。許多投資者在進行外匯理財時,頻繁地買進賣出。其實對于外匯理財,投資者除需要掌握一定的外匯基礎知識外,還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和政治走向,了解各種貨幣的走勢及趨勢,在相對安全的投資點位進行合理投資。
誤區十:外幣貶值是同步的。目前,歐元、英鎊等非美元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增幅,高于美元對人民幣的貶值速度,聽以投資非美元貨幣的外匯理財產品受人民幣升值影響較小。因此投資者進行外幣投資時,不能只盯住美元從短期看匯率的波動,而要綜合分析其他外幣的走勢。
正確選擇理財產品
在選擇外匯理財產品的過程中,應采用“四步法”來識別其中可能存在的陷阱。
1 了解產品是否保本。一些非保本理財產品的最高年收益率可能很高,但到期時投資者可能會收取相對貶值的貨幣,并非是100%的本金,而投資收益可能無法彌補本金損失。
2 了解產品的期限。某些理財產品的期限很長,這意味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及風險。此時應該冷靜分析該產品的特點,結合自身對資產流動性的要求,確定投資策略;
3 看清“年收益率”及“累計收益率”。若未指明為“年收益率”,期限長于一年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是指整個理財期限的累計收益率。從理財產品時間價值、經濟價值等因素考慮,每年最高年收益率設定由高到低優于由低到高。
4 區分“保證收益”和“潛在收益”。若該最高收益為潛在收益,投資者應分析該理財產品掛鉤工具的觀察區間、付息頻率。投資者可向理財顧問了解該掛鉤工具的過往表現。另外,在產品結構基本相同且收益率相同的前提下,付息頻率越高則實際收益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