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愛劍,文人愛硯”。硯臺,這些色澤并不鮮艷的石頭,竟融中國書畫、印、雕刻、詩賦于一體,成為一件件藝術珍品,受到歷代文人雅士的青睞和珍愛。
藏友樊君的藏品中就有一方清代端溪宋坑上品——云蝠蒼龍硯。硯體為長方形,長21厘米,寬14.2厘米,高2厘米。硯上共有三個石眼。此硯構圖優美自然,巧妙地將蝙蝠、蒼龍置于硯的左上角和右下角。但見硯的上方浮雕數縷流云,云間一只蝙蝠從左角飛奔而出,雙眼圓睜,直視前方,從天而降,因“蝠”與“福”諧音,寓意“福從天降”。在云層下深雕一云朵形硯池,周邊飾以起伏的海濤紋,浪花翻滾,涌向云層。硯池中兩個巨胸有成竹的旋渦,卷起千堆雪。硯堂寬闊,宛為一片汪洋大海,洶涌奔騰的海浪中一條蒼龍昂首而出,張開大口,噴出一股直沖云天的水柱。
作者以碧空、流云、蝙蝠、旋渦、驚濤、蒼龍為素材,巧妙布局,取得了左右相應,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表現了作者的高度藝術修養和創造才能。硯本是靜物,但在一方不大的硯石上,表現了如此氣魄的藝術形象,能做到畫有盡而意無窮,堪稱是成功的藝術佳作。北京李雪梅女士在《中國古玩辨偽圖說》中說:“端石在清時最名貴,備受時人推崇,康熙至乾隆時為端硯的全盛時期……此時無論是名坑石的選擇、硯石形制,還是雕刻技藝、品評、鑒賞,都有創新和發展。”此番品評頗有見地。清代康乾盛世,經濟發達,百業興旺,文化更是繁榮。硯工生活富足,才會盡心盡力去雕好每一方硯。盛世出精品,這是藝術品創作的普通規律。
編輯:陳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