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奧運圖書熱”潑潑冷水
據光明網報道:眼下,奧運題材的圖書越來越熱,既搶占著各大書店的重要位置,也搶奪著眾多熱情讀者的眼球。但是,在琳瑯滿目的奧運圖書面前,我們的讀者真的能享受到高質量的“奧運文化”、“奧運文學”、“奧運知識”的圖書盛宴嗎?答案是讓人失望的。當你走進書店經過一番閱讀之后,總有種無奈與被騙的情緒涌上心頭,許多圖書都是出版商臨時找作者碼出來的,錯別字經常會藏在字里行間考驗著你的糾錯能力。正在上架或者準備上架的奧運圖書的數量,多得讓人不得不驚嘆中國圖書市場的策劃與印刷能力,但數量背后的質量的粗糙,則更讓人觸目驚心。可以說,奧運圖書市場出現這種情況,這和部分出版商的功利心理有關。竊以為,奧運圖書的選題策劃,要避免盲目、倉促,不能互相抄襲;要避免重復,要少些浮躁。
讓學術原創回到出版利益鏈頂端
學術原創處于知識生產的頂端,卻處在出版群體利益鏈的底層。丁福虎在《光明日報》發表評論說,目前要推廣學術原創,不得不考慮兩方面的成本:一是公開透明的成本,如出版社、印刷廠家、發行商和稅務等成本;二是地下成本,比如你還要分幾杯羹給那些抄襲者和盜版者。這樣一來,學術出版生態系統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利益群體:最上層的是抄襲者和盜版者——這是一個寄生群體,他們中有的成為暴發戶,有的成為高級人才,日子過得挺滋潤;次之是發行商和印刷商,他們只賺不賠,不愿承擔風險;再次之是出版方,他們雖然辛苦卻也能保證可觀的利潤;處于出版群體利益鏈最底層的是作者,特別是學術原創者,既要花費心血創作,又得支付傳播費用,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在整個學術出版生態鏈中,書店吃出版,出版吃作者,作者吃原創,原創又能夠吃誰呢?當原創被吃得窮困潦倒時,整個社會的學術系統就會營養不良。
“淺閱讀”迅速上升弊端大
書業營銷專家三石在《中國新聞出版報》發表評論說:與2005年第四次閱讀調查相比,第五次調查結果的一大變化是,韓寒和郭敬明取代了上次進入前10名的冰心和曹雪芹。這對青春文學出版是件好事情,顯示出此類圖書市場的巨大空間。但是,這種變化同樣代表了“淺閱讀”迅速上升的趨勢。另外,淺閱讀的上升可能會引起出版業跟風以及對青少年群體閱讀的誤導。有業界權威對“淺閱讀”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它符合大眾流行文化和銷售文化的特點,是一種快餐文化,由此導致非導向的閱讀缺乏主流閱讀,這種閱讀現象不可避免對讀者或者青少年人格成長、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產生不良的影響。無疑,淺閱讀時代更加需要彰顯出版業的文化使命和出版人的責任。
世間漸無編輯家
據《團結報》發表王國華的文章說,“編輯家”這個詞,很難給出完整的定義,但起碼應具備一些要素,比如,專業知識精深,視野寬泛博大;是一個出版社、一份報刊或者一個欄目的主持者(精神核心);周圍團結了一批可以形成影響的作者,且與作者有著良好的互動;具有相當的人格魅力。編輯給作者修改稿件,提出意見,扶掖后進,在以前似乎天經地義,而今天的一些編輯、作者,大多只為稻粱謀。所以,編輯家的日漸缺失,首先是理想主義的缺失。傳播技術上的改變,也在為編輯家們挖掘墳墓。以前的出版社、報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作者們要想有所為,首先要過編輯這道門檻。在網絡越來越便捷的今天,到論壇上粘一個帖子,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到。這樣一看,編輯的收集、整理、加工、扶持功能的確在日漸消失。如果多年以后,書籍、報刊這樣的載體沒有了,作為信息中轉者,原先的編輯或許會轉化為一個網站管理員,但就很難提“編輯家”這個詞了。
文學翻譯仍停留在“四大名著”時代
據《新聞晚報》報道:10:1!這是中國圖書進口與出口的比例。每次提到這個數據,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郭曉勇都會表示惋惜和心寒:“不是國際市場沒有需求,而是我們供給不足,歸根到底,我們沒有好的翻譯把國內的作品介紹出國門。”郭曉勇說,中國優秀的圖書亟待國內的翻譯引路走出國門,從全球書市來看,譯文書籍越來越占據主體地位,尤其是近些年,亞非國家的小語種書籍被翻譯成英、法、德等版本的現象開始風靡,而中國圖書卻一直不溫不火。郭曉勇直言,中國的譯文圖書仍停留在小腳、古裝的“四大名著”時代,現代作品鳳毛麟角。
數字出版:為何設立國家基地
7月16日,全國第一家經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內掛牌設立。引人注目的是,同一天,新聞出版總署還與上海市政府簽署了部市合作協議,表示要共同推進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書業中國》發表文章評論說:數字出版的前途不可限量。但同時,競爭也在眼前。數字出版的贏利模式確實尚不完全清晰,對我國而言,如不能盡快發展數字出版,難免導致內容資源持續外流,在國際競爭中居于被動。而這或許正是新聞出版總署與上海市政府部市合作推進發展的原因:一方面基地是試驗田,為新興產業探路;一方面,基地是橋頭堡,須及早參與國際競爭。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焦揚說:“企業是基地發展的主體,產業發展模式要靠企業去摸索。政府部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片土壤,提供政策支撐,提供服務平臺,營造適宜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