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員制是一種古老而現代的組織形式,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普及行業很廣。對于這一重要的經濟現象,傳統的解釋主要從集體行動、行業自律及市場營銷中的會員制歧視定價等方面來著手分析的。這些分析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未能涉及會員制組織的核心,因而本文認為有必要應用現代信息經濟學等理論來對會員制進行重新解釋。經過構建模型,我們認為,會員制組織的核心是一種作為信號顯示和信息甄別的機制。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一方面,不同特征的潛在入會者為享受會員制組織帶來的利益,具有顯示自己信號的激勵;另一方面,為區別不同特征的入會者,會員制組織也有動力并通過潛在入會者的自我選擇來甄別其信息(身份)。
關鍵詞:會員制;集體行動;價格歧視;信號顯示;信息甄別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7-0024-08
收稿日期: 2008-03-10
作者簡介:王玉霞(1956-),女,內蒙古通遼人,教授,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E-mai:l wangyx1001@126.com
會員制這一古老的組織形式以其獨特的運作模式、特有的功能和利益上的吸引力,在世界上迅速普及。會員制是由某個組織發起并在該組織的管理運作下,吸引人們自愿加入,目的是為會員的某種利益而采取行動或為會員提供具有較高感知價值的利益包。從古老的教會、行業協會到工會、證券交易俱樂部,從大型超市集團如沃爾馬到一般規模的連鎖店如天天洗衣干洗店,從高爾夫、網球俱樂部到車友、攝影俱樂部,從網吧、餐館到大藥房、書店,從移動通訊的VIP會員客戶、銀行的VIP會員卡到證券總會、銀行家俱樂部……都實行會員制,會員制已成為我們身邊最熟悉不過的經濟制度之一。尤其在營銷領域,會員制營銷幾乎覆蓋了所有行業,并被實踐證明是培養客戶忠誠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美國,企業80%的營業收入,都是來自企業俱樂部會員。在世界500強中,采用會員制作為主要營銷模式的有沃爾馬、麥德龍、安利、玫琳凱等,而新興的網絡企業如ebay、阿里巴巴等也大多采用會員制。
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功能便是解釋世界。但對于會員制,目前經濟學的解釋主要集中于會員制的營銷方面(即以一個差別定價(價格歧視)理論來解釋會員制的存在)和集體行動方面。而會員制作為一種組織形態,其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其功能含義遠遠超過營銷中的價格歧視。鑒于國內外對會員制的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文獻也幾乎沒有,本文試圖對傳統的關于會員制的經濟學解釋進行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全新的基于交易成本理論和信息經濟學理論的會員制經濟學解釋———作為信號顯示和身份甄別的會員制。
一、作為自律組織和集體行動的會員制
理性自利者個體為什么會自愿地加入行業協會、商會或工會等組織?答案是根據參與約束。我們知道當個體自愿選擇是否加入某種會員制組織時,如果其加入該種組織所帶來的利益不低于其不加入時能獲得的利益(保留效用),他(她)將選擇加入,并且他(她)必定期待能通過組織成員這種身份帶來價值增加。問題是行業協會、商會或工會等會員制組織是如何實現其價值增加的?其背后的經濟機理又是什么呢?
在人與人的交往和博弈中,由于個體理性并不必然導致集體理性,許多公共品的私人供給并不能達到社會需要的最優供給,因而需要采取集體行動來增加必需的公共品的供給。同時由于競爭激烈,單個個體無法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如果存在潛在共同利益的個體能聯合起來組織一個利益集團并能通過一些制度安排解決內部的搭便車問題、決策問題及利益分配問題,無疑將增強該集團在與其他集團交易時的討價還價力量,進而增加集團的共同利益和個體利益。
個體加入行會、商會和工會等會員制組織,目的就是通過這些組織的集體行動來獲取來自合作的潛在利益,這種利益一般來自于以下方面:
第一,來自公共品供給規模經濟和公共品供給增加帶來的利益。一般地,公共品存在規模經濟效益,如國防、基礎設施建設。在行會、商會及工會中,由行會、商會和工會而不是單個會員來提供某些必需的公共品供給亦可以獲取來自規模經濟的收益,如同行業企業所需要的市場信息、制定行業標準、從事有關商事交易糾紛的斡旋、調停或仲裁工作和進行工資福利談判等方面都具有規模經濟。
第二,來自減少內部惡性競爭及協調成員沖突所獲取的收益增加。個體加入行會或工會,必須遵守行會或工會章程,遵照自律條款,而此章程中有很多的條款是用來規范會員間的惡性競爭行為,如禁止成員以低于成本價的價格傾銷商品,禁止會員與雇主簽訂私下雇用合同,這些自律條款對于減少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所帶來的利益損失無疑具有很大作用。同時,行會或工會也能利用其影響力來協調內部成員間的矛盾,減少成員沖突。
第三,來自談判力量增強所帶來的利益增加。談判力量的增強來自于會員制組織能整合內部利益,用統一的行動來應對外界的壓力,如行會在應對反傾銷案例時采取集體行動來與反傾銷實施國進行談判,工會代表工人與雇主的談判。談判力量增強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與專業化知識相關,行會或工會可以組織具有專業化知識的人員來代表組織與其他交易主體進行談判,從而獲取由于知識和信息增加帶來的談判力量的增強。
第四,來自合謀和院外活動影響政策及立法所帶來的租值增加。行會或工會成員間可以采取合謀行動,設置某種壁壘提高進入障礙以減少潛在進入者的進入從而獲取壟斷租金。如制定行業標準,阻止某些不達標的企業進入市場;或阻止某些新的勞動力加入工會,減少由于工會壟斷帶來的租值的重新分配導致的利益損失。同時,采取集體行動,工會或行會能增強其游說能力,影響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獲取來自政府的補貼或借助政府管制來阻止新競爭者的進入。
然而集體行動中存在不可避免的“搭便車”難題,其根源在于兩個方面:一是當集團成員人數眾多時,成員之間對違章者的監督費用以及處罰其違章行為的執行成本太高。二是缺乏對集體公益事業做貢獻的激勵機制。做一件對集體不利的事,自己可以從中受益,并且由于集體成員較多,每個成員因此而分攤的損失可以忽略不計。另一方面,做一件對集體有利的善事,自己所得只有1/n,而其他成員中的每一個所分享的利益也是接近于零。這樣的好事即使有心想做,也會因為分散化之后誰都看不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因而失去其意義。這個極容易被人忽略的機制,使那些即使很善良、很有公德之心的人們,也會對集體事業存有一種投機取巧的動機。因而在提供公共品時,如果由私人來提供,則由于外部效應會使得個人收益少于社會收益而導致理性的個體選擇搭便車,即希望由別人來提供公共品,自己免費享受公共品帶來的好處。既然如此,那么會員制會不會因為會員的搭便車行為而使其走向無效甚至死亡呢?我們認為,以下方面的因素能保證會員制的有效運作,避免集體行動悖論帶來的危害:一是會員制本身的內在機制,包括: (1)協會或工會會員是自愿付費進入的,協會或工會提供的產品只有會員才能享受,協會或工會可較低成本地排除非會員的消費。(2)協會或工會提供的產品如信息服務、科研開發、價格協調、對規制機構俘獲、市場工資信息和工作機會等而獲得收益是一種俱樂部性質的產品,只有會員才能消費,且會員消費協會或工會提供的產品是非對抗性產品,即集團成員可以共享集團提供的準公共品。(3)個體加入協會或工會等會員制組織是基于該組織帶來的收益與加入成本的比較,如果個體加入會員組織的收益低于不加入的收益,則沒有個體會選擇加入。而個體是理性的,在加入時,他必定考慮了會員組織公共品供給所帶給他的收益和由他承擔的成本之間的比較。(4)協會或工會在制定會員制章程時肯定也會考慮到了會員的搭便車行為,因而制定了減輕集體行動悖論的制度并設立了監管機構,如在會員入會時設置入會標準或入會資格,并經過資格審查或考核,只有合格的人員才能入會,或設立監督機制,定期考核,對不合格的會員進行懲罰等。二是其他社會機制和非正式制度如道德倫理、組織所形成的否決潛規則等,能有效地抵消搭便車行為的影響,避免會員制中的集體行動困境。如馬威爾和奧立弗就指出,在集體行動形成過程中還有一個臨界點機制(threshold),即當加入某一集體行動的人越多時,人們對加入此行動的顧慮越小,而不加入這一行動所需承受的壓力則越大。因此,一旦越過這個臨界點,奧爾森的公共物品困境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為此,他們提出了關鍵群體( criticalmass)理論(Marwell Oliver, 1993)。會員制中的關鍵群體的行為會成為一種無形的制約力量,使搭便車者感受到巨大的心里和社會壓力,因而有助于抑制其搭便車行為。費爾曼和甘姆森( FiremanGamson, 1979: 8 - 44)則進一步把選擇性激勵區分為外在選擇性激勵和內在選擇性激勵。他們把奧爾森理論中的那些以組織大小、結構和權利分配為前提的選擇性激勵稱為外在選擇性激勵,而把人們內心存在的團結感和忠誠感稱為內在選擇性激勵。他們認為,奧爾森的理論過分強調外在選擇性激勵的重要性,從而忽視了認同感、團結感和忠誠感等內在選擇性激勵在社會運動動員中的作用。他們指出,人們一旦有了團結感和忠誠感,不但不會為自己的得失而斤斤計較,而且做出的犧牲越大,社會運動目標在他們心目中的價值就越大,目標實現后給他們帶來的喜悅也就越大。因此,內在選擇性激勵也是解決搭便車困境的途徑之一。會員制中,會員的條件之一就是高度的認同組織目標和價值觀,要求會員有很強的忠誠度,同時,來自內部的教育和傳統也能在解決集體行動困境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而,我們認為,作為會員制形式之一的行會、商會或工會等組織能通過行業自律和集體行動來增進其利益。
二、作為營銷手段價格歧視的會員制定價
現有的對于會員制的分析大多集中于市場營銷方面的會員制定價方面,認為通過一個歧視定價(一般采用二級歧視定價),廠商可以獲取更多的利潤(相對于采取統一的市場定價來說)。一般來說,由于信息不對稱,廠商并不清楚消費者屬于哪個消費類型,但并不意味著廠商將放棄在消費者之間進行歧視的努力,而滿足于對所有消費者提供統一的價格菜單。因為廠商清楚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彈性并不相同,他們具有不同的保留價格,因而廠商可以提供一個可供選擇的消費組合菜單來獲取更多的利潤。現行市場上的會員制價格一般是對會員收取一個固定的入會費,但其購買產品或服務的單價要低于非會員,而且會員能享受到一些特別的服務(如提供更多的商品信息、推行個性化服務、送貨上門、建立會員交流平臺、參加會員活動等)。我們試圖構建一個模型來說明會員制定價的原理。模型如下:
假定消費者具有如下偏好:

式中, V (0) =0; V′(q) >0; V″(q) <0 (即在此效用函數中,消費或購買的邊際效用遞減)。δ是一個口味參數,隨消費者的不同而不同,并假定有兩類消費者:一類的口味參數為δ1,其比例為λ;一類的為δ2,其比例為1-λ,且δ2>δ1。qi=Di(p), i=1、2。廠商的邊際成本為c。由于廠商不清楚消費者的具體類別,他設定一個會員制定價,對于會員收取一個入會費,但單價低于非會員,即對會員采用一個二部定價~T (q) =~A+~pq,而對非會員收取線性定價T=pq,其中c<~p
以上的分析表明,會員制定價對于廠商來說是一種獲取更多利潤的定價方式。當然,當廠商面臨很多競爭對手時,會員制營銷模式也是一種培養客戶忠誠度、留住客戶和建立長期穩定的消費市場的行之有效的方式。現實中,由于不同的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和客戶群體不同,其所采用的會員制價格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幾種:遞增打折法、多維定價法、多產品定價法、銷售時間差別定價法和現金折扣法。

第一,遞增打折法。此折扣的程度視會員的購買數量而定,數量越多,折扣幅度越大。這種形式旨在用批量優惠來激勵會員擴大購買量,實現“薄利多銷”的目的;而會員也能增加其消費者剩余。
第二,多維定價法。此法使用兩種或更多的元素來定價。如以會員入會的時間長短、其身份地位、其介紹的新會員的多少等因素來制定不同的會員價。
第三,多產品定價法。此法是將平常分開銷售的產品或服務捆綁起來面向會員銷售,而向非會員則單獨銷售產品,但與單獨銷售每件產品相比,捆綁銷售的價格有很大的折扣。
第四,銷售時間差別定價法。此法指企業對于不同季節、不同時間和不同時段的產品或服務制定不同的會員價。如電信和移動等公司的電話套餐,高峰時期收取高價,低峰時期收取低價,以吸引客戶,培育客戶忠誠度。
第五,現金折扣法。又稱付款期限折扣,即對約定日期付款的會員給予不同的的折扣優待。以上概括的會員制定價雖然形式多樣,但基本上是一種歧視定價,目的是獲取更多的利潤、培育忠誠客戶。
三、作為信號顯示和身份甄別的會員制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主要從集體行動和自律組織、會員制營銷定價兩個方面來解釋會員制的存在及其運作原理。我們要問的問題是:進行集體行動和行業自律的組織形式有很多,為什么會員制是其中的主要形式之一?會員制相對于其他的組織形式來說,其特別之處是什么?價格歧視的手段各種各樣,為什么要采取會員制定價,依照會員的身份來進行價格歧視?而不是直接進行價格歧視?為什么只有特別的人才能加入某種會員制組織,成為其中的會員?來自新制度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告訴我們,一種經濟制度的出現和演進是人們為降低交易成本所做的努力,而交易成本的高低主要來自于信息的不完備和不對稱。因而在探討會員制這種組織形式時,我們有必要將目光投向交易成本理論和信息經濟學理論,從中尋找可以更好地解釋會員制存在的答案。我們的答案就是,會員制是一種信號顯示和身份甄別的組織形式,其篩選機制能有效地顯示會員信息,能有效地進行身份甄別從而降低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市場和社會中,非對稱信息是一種常態,非對稱信息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將使帕累托最優的交易不能實現,在極端情況下,市場交易或社會活動甚至根本不存在。顯然,如果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如舊車市場上的賣主)有辦法將其私人信號傳遞給沒有信息的一方(如買主),或者,后者有辦法誘使前者揭示其私人信息,交易的帕累托改進就可能實現。現實中,這樣的辦法確實存在,如賣車的人向買車的人提供一定時期的維護保證,請獨立的工程師或質量檢測公司對車的質量進行檢查等,因為對賣主來說,車的質量越高,維修保證的預期成本越低,所以高質量的車主提供維護保證的積極性要大于低質量的車主,而買主則將維護保證看作高質量的信號,從而愿意支付較高的價格。這就是所謂的信號顯示(signalling)。而為優勢當事人揭示其真實信息,在保險市場上,保險公司提供不同的保險合同供投保人選擇,不同的投保人選擇適合于自己的最優合同,如高風險的人選擇與其風險相符的合同,低風險的人選擇與其風險相符的合同,這就是所謂的信息甄別或身份甄別(screening)。在研究會員制時,同樣存在信息不對稱,協會、工會或其他的會員組織并不清楚那些想入會的成員特征(如其信仰、價值觀、行為方式、能力、購買力和需求量),而潛在的入會者自己則知道自己的特征因而一方面會員為加入會員組織享受來自會員制組織的好處具有顯示自己信號的激勵;另一方面,為維護組織穩定和利益,減少組織中可能出現的集體行動困境,增強組織的團結、內部協作和凝聚力,也具有提供不同的合同條款和篩選機制(如收取不同的入會費、對會員進行分類分離等)來對潛在的會員進行身份甄別的動力。我們將通過下面的模型來分析會員制在信號顯示和身份(信息)甄別上的原理。
(一)入會的信號顯示模型
考慮一個會員制組織(可以是銷售企業,也可以是工會、行會或其他的會員制俱樂部)和一個潛在的入會者,潛在入會者的特征(如購買量、對組織的忠誠度和價值觀的認同程度、地位和職業能力等)θ有兩個可能的值,分別為θ=1 (低購買量、低忠誠度、低職業能力等)和θ=2 (高購買量、高忠誠度、高職業能力等)。潛在入會者知道自己的真實特征θ,但會員制組織只知道θ=1和θ=2的概率,如θ=1的概率為p,θ=2的概率為1-p。潛在入會者在與會員制組織簽約前選擇是否入會s∈{0, 1},其中0表示不入會(不交入會費), 1代表入會成為會員(交入會費)。入會的成本為C (s,θ) =s/θ(購買量越大,每單位購買量的入會費越低,或對組織的認同度越高,加入組織的心里成本越低,或職位越高,越容易入會等)。組織在觀察到潛在入會者的選擇后決定對其支付w (s) (如企業對會員實行更優惠的價格和更優良的服務,工會對那些忠誠度高的會員推薦更好的工作,其他的會員制組織對那些社會地位高、能力強對組織認同程度高的會員讓其在組織里擔任高層管理者或享受特別待遇等)。潛在入會者選擇接受或不接受該支付。如果接受,組織的期望產出為y=θ,潛在入會者的效用為U (s,θ) =w-s/θ,組織的期望贏利為π(s,θ) =θ-w;如果不接受,U=π=0。注意,入會的成本函數C (s,θ) =s/θ意味著不同特征的潛在入會者,入會的成本不同,正因為此,會員制才成為傳遞或顯示有關會員特征的信號。①(注:①還有另一種情況,在該情況下,會員面臨來自外部機會的挑選,此時是否是會員制組織的成員對于會員的身價如其工資、其提供的產品的售價具有很大的影響,如當某人是某個著名的銀行家俱樂部的成員時,其市場價格會因為其成員資格而顯著提高,因為銀行家俱樂部成員這個身份充分顯示了該人的能力、經驗和資歷,又如某企業加入了某會員制協會,同樣可能該協會的身份表明其產品的質量、品位和品牌都是值得信賴的,因而消費者愿意為之支付較高的價格。這種情況亦可用我們前面的模型來說明,而且該情況也表明會員制組織是一種信號顯示和信息甄別機制。)
為分析方便,我們假設會員制組織是非贏利組織或不以收取入會費來獲取利潤(大多會員制組織是如此,即使是采用會員制定價的企業,如前面所說其主要目的不是用收取入會費來獲利,而主要是為了甄別顧客,通過會員制形式來培育客戶忠誠度和維護客戶穩定性),從而組織對會員的支付等于其對組織所做的貢獻,組織的預期利潤為零。
在對稱信息下,會員制組織知道每個潛在入會者的特征,不管其特征如何,潛在入會者都將選擇s=0 (不交入會費,不入會),此時低特征的人獲得的支付為w (θ=1) =1,高特征的人獲得的支付為w (θ=2) =2。但這種帕累托最優均衡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是很難做到的。這是因為,給定組織不知道θ,其產出是y=p×1+ (1-p)×2=2-p,并按此支付w=2-p。由于0
在信息不對稱時,組織只能觀察到s而不能觀察到θ,因而支付只能以s來定。當組織觀察到某人不入會(或其為入會進行的支付低于組織認為必需的最低支付)時,認為他肯定是低特征者,而如果該人入會,則他有η的概率是低特征者,即η=μ(θ=1 | s=1)為當觀察到入會者選擇s時組織認為入會者是低特征的后驗概率。精煉貝葉斯均衡意味著: (1)潛在入會者選擇需交的入會費s(θ) (有時可能并不以入會費的形式來表現,而可能是為了入會而需付出的其他行動或費用,如為入某種教會,就需要長期地進行禮拜或參與其宗教活動)。(2)組織根據觀察到的s得出后驗概率μ(θ=1 | s)和確定支付w (s);使得:①給定預期支付w (s), s (θ)是特征為θ的潛在入會者的最優選擇。②給定s (θ),μ(θ=1 | s)是與貝葉斯法則一致的, w (s)是會員制組織的最優選擇。
均衡可能是分離均衡或混同均衡。分離均衡(separating equilibrium, SE)是指在均衡狀態下,不同類型的潛在入會者(代理人)所選擇的可被觀察到的指標的最優水平是不同的,因而組織(委托人)可以通過觀察該指標來區分不同類型的代理人。我們先考查分離均衡:

就是說,低特征的潛在入會者選擇不入會,高特征的潛在入會者選擇入會。組織認為不入會的一定是低特征的,因而對其的支付為w (0) =1,認為入會的一定是高特征的,因而對其的支付為w (1) =2。容易證明, SE是一個精煉貝葉斯均衡:給定組織的后驗概率和支付決策,高特征的潛在入會者選擇的是入會,因為U (s=1,θ=2) =2-1/2=1.5>U (s=0,θ=2) =1。低特征的潛在入會者的最優選擇是不入會,因為U (s=0,θ=1) =1≥U (s=1,θ=1) =1。另一方面,給定潛在入會者的選擇,組織的后驗概率是根據貝葉斯法則得到的,其支付決策也是最優的。并且,我們也容易證明,不存在其他的分離均衡。可進一步用圖2進行分析:


圖2中s*是組織設定的潛在入會者需交的入會費或其他行為表現要求, 1
混同均衡(pooling equilibrium, PE)是指在均衡狀態下,不同類型的潛在入會者(代理人)所選擇的可被觀察到的指標的最優水平是相同的,因而會員制組織(委托人)不能通過該指標來區分不同類型的潛在入會者。這里,混同均衡指所有的潛在入會者選擇相同的入會支付,此時,組織難以憑借是否入會來區分兩類不同特征者,只能按其平均特征來提供支付。

就是說,在均衡時,兩類特征者都選擇不入會,會員制組織認為入會不顯示信號,因而其支付等于期望產出,與是否入會無關。容易證明,這確實是一個均衡:給定組織的支付與是否入會無關和組織的后驗概率μ(θ=1 | s=1) =η,潛在入會者的最優選擇是不入會(不支付入會成本)。給定潛在入會者選擇不入會, s=1是不可能事件,μ(θ=1 | s=1) =η與貝葉斯法則并不矛盾,組織不可能不選擇w=2-p做的更好。圖3給出了一種可能的混同均衡。
圖3清楚地表明,δ1類消費者將選擇線性定價模式,而δ2消費者得到了改善,因為他們的機會集合(線性定價和二部定價的下包絡)得到了改善。他們增加的消費為:
D2-p-D2(p)
廠商也享受到了這一消費增加的好處,因為他在這些額外單位上的利潤幅度為(-p-c) >0。更正式的,廠商從δ2類消費者身上獲得的利潤增加額為: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會員制是一種顯示會員信號的組織形式,這是因為不同特征的潛在入會者其入會的成本是不同的,高特征者接受同樣的入會條件的成本低于低特征者,從而通過會員制能把自己與低特征者區分開來。
(二)作為身份(信息)甄別的會員制
我們現在假設會員制組織先行,在潛在會員接受入會條件之前就提出一個合同菜單{w, s},潛在入會者選擇其中一個與會員制組織簽約,然后根據合約規定承擔入會成本,在入會并完成組織任務后得到合約規定的支付w。這就是身份(信息)甄別( screening)模型。根據Rothschild和Stiglitz,[11]在身份(信息)甄別機制下,均衡狀態下的會員制組織只能獲得零利潤,因為首先該組織不會選擇導致負利潤的契約組合。其次,會員制組織間的競爭會使正利潤不可能存在。此時,不存在混同均衡。如圖3所示,圖中的C點所代表入會成本與會員制組織的支付組合(s*, E)看似一個可行的混同均衡,但是,如果甲會員制組織提高這樣的契約,那么乙組織就可以通過提供圖中陰影部分內任一點所代表的支付契約將高特征者吸引過來,但這樣的契約對低特征者并無吸引力。這樣,乙組織就能獲得正利潤,這與前述均衡條件相矛盾,而且,只要假定有混同均衡,我們總能找出這樣的矛盾,所以,我們說在會員制的信息(身份)甄別機制下不存在混同均衡。對此,我們的直觀解釋是,在身份甄別機制下,會員制組織自主地制定支付方案,由于不同特征的潛在入會者其入會成本存在差異,或者說,由于不同特征者的入會成本函數在這里是一種“共同知識”,因此,會員制組織總能利用這種差異來提供特定的契約并通過借助潛在入會者的自選擇來區分其不同的特征。
接下來考慮分離均衡。進一步,我們可以證明,與信號顯示模型的多重均衡不同,在會員制的身份(信息)甄別模型中,分離均衡是惟一的(如果存在的話)。如圖4所示。

此時,會員制組織向高特征者提供的均衡支付方案是:如果入會(或入會支出達到組織標準),對其的支付為2;向低特征者提供的方案是:如果不入會(或入會支出達不到組織標準),對其支付為1。此時,其他的支付方案都不構成均衡。如甲組織向低特征者的支付為1,但要求其入會或達到組織的入會標準,那么只要在該支付方案基礎上降低對低特征者的要求并同時把支付制定在略低于1的水平上,乙組織就可以吸引全部低特征者并獲得正利潤。這也與我們對均衡的要求相矛盾,因此,此時的均衡是惟一的,即低特征者選擇低的組合,高特征者選擇高的組合。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會員制的信息甄別機制可能連分離均衡都不存在(具體可參見Rothschild和Stiglitz[11])。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高特征入會者的比例較高,此時,他們寧可獲得來自會員制組織的平均支付,也不愿為了入會而付出成本。
(三)一個小結
通過前面的模型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會員制這種組織形式是一種信號顯示和信息(身份)甄別的機制,它能有效地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效率損失,從而提高交易或社會集體行動的效率。
四、結論與研究展望
會員制是一種古老而現代的組織形式,其發展在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而越來越迅速,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幾乎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功能也是多方面的。現有對會員制進行研究的文獻很少,少數的也僅僅是從集團行動、行業自律及價格歧視等方面做了簡單的研究,未能涉及到會員制這種組織形式的內核。來自新制度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等現代經濟學理論關于組織的一個根本推斷是:組織的出現是為了減少信息不完備(不對稱)程度及由其所帶來的交易成本,通過內部的協調,實行組織價值增加。因而,通過利用信息經濟學理論及工具,我們通過建立模型得出了會員制是一種信號顯示和信息(身份)甄別機制。
會員制是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和經濟現象,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無疑是意義重大的。我們認為以下問題對于會員制的研究至關重要:會員制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由于契約的不完備性,不同的會員制組織是如何實現其目標和效率的?如何界定組織中不同成員的權利并協調內部沖突?會員制組織與現有的政治組織、社會組織、企業組織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會員制組織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如何規避這些問題?會員制在一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有多大?如何從實證的角度來界定其作用?期望本文的研究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也期待經濟學大家們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具有解釋力的理論。
參考文獻
[1] [美]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2·
[2] [美]R·科斯,A·阿爾欽,D·諾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C]·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 [美]喬·B·史蒂文斯·集體選擇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4] [美]約瑟夫·斯蒂格里茨·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7·
[5] [美]約瑟夫·斯蒂格里茨·甄別理論、教育與收入分配———斯蒂格里茨經濟學文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138-160·
[6] [法]吉恩·泰勒爾·產業組織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7·
[7] 陳釗·信息與激勵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8] 肖建中·會員制營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9]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10] Akerlo,f G·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Mechanism [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 488-500·
[11] Rothchild,M·, J·Stiglitz·1976, Equilibrium in Competive InsuranceMarkets: An Essay 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90(4), 629-649·
[12] Spence,M·1973, JobMarketing Signaling[J]·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87(3), 355-374·
[13] Stiglitz, J·,A·Weiss·1981,CreditRationing inMarkets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393-410·
(責任編輯:劉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