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2維交叉表、格蘭杰因果檢驗和廣義脈沖響應函數方法對中日兩國原油進口行為進行細致刻畫和比較分析,分析表明:日本在原油進口上表現出更多的對低價購買機會的把握和對高價風險的規避,而我國的石油進口行為卻體現出了明顯的“越貴越買”和“越買越貴”的行為特征。這一結論表明日本實施的能源儲備戰略和能源進口戰略確實具有減緩高油價沖擊的實際效果,因而值得我國借鑒;結論也顯示出這些政策并不能消除石油沖擊發生時油價的跳躍性波動,我國還應向日本借鑒實施能源替代戰略和節能戰略。
關鍵詞:原油進口; 2維交叉表;格蘭杰因果檢驗;廣義脈沖響應函數
中圖分類號:F74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7-0043-05
收稿日期: 2008-05-16
作者簡介:周可峰(1980-),男(滿族),吉林四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E-mai:l supercocoa@163.com
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受了石油危機的巨大沖擊,之后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和石油政策以避免再次遭遇石油危機的覆轍,并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政策。這些政策內容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1)能源儲備戰略。加入世界能源機構(IEA)的能源儲備體系,制定《石油儲備法》,政府與民間合作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2003年日本石油戰略儲備已經可供全國使用169天。(2)能源進口戰略。進口渠道多元化,推動石油、天然氣的自主開發,即在產油國取得長期采掘權以獲取相應比例的原油、天然氣長期穩定的供給,并加強與產油國的政治經濟關系。(3)替代能源開發與節能戰略。日本政府相繼制定了“新能源開發計劃”即“陽光計劃”、“節能技術開發計劃”即“月光計劃”,“能源與環境技術開發推進計劃”即“新陽光計劃”,以大力推動新能源、清潔能源的開發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技術的開發。1979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節省能源法》將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制度化, 1998年日本政府進一步修訂了《節能法》,提高了汽車、空調、冰箱等產品的節能標準[1]。
這些政策為我國提供了借鑒,但是在借鑒之前,非常有必要辨明這些政策對減緩高油價沖擊的實際效果。2002年以來油價持續快速攀升沖擊下,中日原油進口行為的差異比較為辨明這些政策的實際效果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隨著我國石油進口數量劇增以及國際油價的持續快速攀升,原油貿易及其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等問題成為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史丹[2]、劉強[3]等研究了石油價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更多文獻關注的是石油安全和能源戰略:齊中英[4]、李建國和田澤[5]、李亞芬[6]等對我國石油安全及進口風險問題進行了探討;馮春萍[7]、何一鳴[1]、劉宏杰[8]等研究發達國家的石油安全戰略,以期獲得有益的借鑒;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制度、進口來源多元化、能源的多樣化以及節能戰略的政策建議是這些研究的共識。李卓[9]采用動態最優控制理論,說明石油戰略儲備的建立對平滑石油消費和價格走勢都具有重大影響;盡管石油戰略儲備有助于平緩石油沖擊的影響,但并不能消除石油沖擊發生時油價的跳躍性波動,因而在油價持續攀升的背景下,能源多元化策略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策略更加重要。相對來說,對我國石油進口行為的研究比較少。宣曉偉[10]描述了國際油價波動下中美兩國1991—2003年間年度進口增速的變化,并通過油價波動與進口增速之間的比較以及中美之間國際油價波動下進口增速的變化趨勢的比較,得出我國原油進口存在“越貴越買”和“越買越貴”的特征,認為我國“越貴越買”的行為是因為國內石油進口體制和石油定價體制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周申、劉辰和楊超[11]采用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月度數據,通過EG兩步法證明進口量與進口價格、工業增加值正向相關。我國原油進口的價格彈性為正值,認為我國原油進口存在“買漲不買落”的行為特征,并通過統計分析認為“買漲不買落”是理性選擇的結果。這些研究對認識我國石油進口行為特征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但是在這些研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擬采用2002—2006年的月度數據,首先通過2維交叉表描述中日兩國進口行為的差異,然后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和廣義脈沖響應函數更為動態細致地刻畫中日兩國進口行為上的差異。
二、數據來源與數據說明

1·數據來源與數據說明
由于日本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考慮兩國數據的可比較性問題,我們從國家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取得了我國從2002年1月至2006年2月的原油進口價格和進口數量的月度時間序列數據,記為{p1t}和{q1t}。從OPEC網站獲得了日本的2002年11月至2006年4月的原油進口價格和進口數量的月度時間序列數據,記為{p2t}和{q2t}。記原油價格變動比例序列為{r_ p1t} =(p1t-p1t-1) /p1t-1,類似地,可以得到{ r_q1t}、{r_ p2t}、{r_ q2t},本文主要使用這兩組變動比率指標進行分析。所有的序列并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季節性特征,且本文主要立足于分析變量波動及其相互影響,因此,本文不使用Tramo/Seats和CensusX12等方法對月度數據進行平滑和季節調整而直接使用原始數據。
2·數據的描述性分析
從圖2和圖4來看,中日兩國的原油進口價格在本文所研究的時間區間內都有了顯著的上升,但是從原油進口價格的時間序列圖來看,中國的原油進口價格序列呈現出非常顯著的上升趨勢,而日本的原油進口價格序列的波動性則明顯高于中國的原油價格序列。從圖1和圖3看來中日兩國原油進口數量序列均處于強烈的震蕩中,比較而言,中國原油進口數量呈現出顯著的震蕩上升過程, 2005年全年的原油進口量為2002年的1.83倍,而日本每年原油進口數量變化不大,表明在考察期內中國原油進口需求增加幅度遠遠高于日本。
三、中日石油進口行為差異的2維交叉表分析
使用2維交叉表可以非常直觀地顯示我國和日本在油料進口貿易中的“進口量變動—價格變動”策略行為特征。將我國和日本的原油進口價格和進口數量波動比例序列進行等距離分段,統計每個交叉區間內所包含的數據點數量,就得到了2維交叉表。表1和表2分別是我國和日本的“中國原油進口價格變動比例—日本原油進口價格變動比例”2維交叉表。


1·中國的原油進口價格在49次觀測中有6次下降,占12%,而日本的原油進口價格在41次觀測中出現了12次下降,占29%,這表明了日本具有更多的策略操作空間。
2·在中國原油進口價格出現下降的6次觀測中,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出現了4次下降;在中國原油進口價格出現下降或上升幅度微弱(小于2% )的29次觀測中,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出現了16次下降。在日本原油進口價格出現下降的12次觀測中,日本的原油進口量出現下降的次數為4次。
3·在中國原油進口價格出現較大上升(大于4% )的9次觀測中,進口量出現了5次上升;而在日本石油進口價格出現較大上升的12次觀測中,其進口量出現了5次上升。
總的來看,日本的原油進口策略表現出更正確的對低價購買機會的把握和對高價風險的規避。而我國的石油進口行為卻體現出了明顯的“越貴越買”的行為特征。
四、油價與進口量相互關系的動態模型
1·單位根檢驗
從表3可以看到, 2組共4個變動比率指標均為平穩的I (1)過程,因此可以可靠使用向量自回歸模型(VAR)來分別探討兩組原油進口價格和進口數量的相互關系而不必擔心偽回歸和偽因果問題。

2·格蘭杰因果檢驗
對r_ p1和r_ q1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記為模型1;對r_ p2和r_ q2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記為模型2。使用LR準則判定兩個模型的滯后階數,模型1的最優階數為2,模型2的最優階數為4。

Granger檢驗說明,中國的進口量變動會影響進口價格,而進口量并沒有隨進口價格進行調整。日本的進口量變動則幾乎不影響其進口價格且進口量有隨進口價格進行調整的現象。
3·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
建立在VAR系統滯后結構基礎之上的Granger檢驗并不能包含變量間的即期因果流,更多地反映的是基于“預測”含義的統計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由于多種原因,某些變量解釋因變量時統計意義并不顯著,但經濟意義上而言卻會是顯著的,而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則可以在這個方面體現出超越Granger檢驗的觀測能力[12],因為這些工具既包含了滯后的影響也包含了同期相關。脈沖響應函數描述一個內生變量對來自另一內生變量的一個單位誤差沖擊所產生的響應,即隨機誤差項上一個標準差大小的信息沖擊對內生變量的當期值和未來值所帶來的影響,可提供系統受沖擊所產生響應的正負方向、調整時滯、穩定過程等信息。本文采用Pesaran和Shin[13]提出的廣義脈沖響應函數(G-IRF)進行分析,從而避免了以往研究中經常采用的Cholesky分解技術所存在的沖擊識別的任意性和對變量排序方式的依賴。

從圖5來看,在中國,原油進口價格變動的正向沖擊會導致進口數量變動在當期的正向響從圖5與圖7的比較來看,面臨價格沖擊時,日本比中國在短期進口策略上具有更大的空間,但是面對長期價格持續沖擊時,日本的這種策略優勢并不明顯。從圖6來看,在中國,石油進口量變動的正向沖擊會引起進口價格變動在較長時間內的正向響應,表現出“越買越貴”的特征;而從圖8來看,在日本,石油進口量的正向沖擊會導致在當期價格變動的負向反應,在隨后的時間內則是明確的,從日本與中國的對比來看,日本原油進口數量的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影響非常小,中國原油進口數量的持續上升會顯著導致進口價格的上升,這表明日本的能源進口策略是成功的。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從中日原油進口行為的比較來看:日本在實施政府與民間合作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的石油儲備戰略,以及實施以進口渠道多元化、推動石油、天然氣的自主開發的能源進口戰略后,在面臨石油價格持續快速上漲時,原油進口具有更大的策略空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石油進口的成本,降低石油價格沖擊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石油儲備戰略和能源進口戰略并不能消除石油沖擊發生時油價的跳躍性波動,因而在油價持續攀升的背景下,能源多元化策略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策略更加重要。
對我國而言,在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和實施石油進口戰略的同時,應該重視能源多元化戰略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參考文獻:
[1] 何一鳴·日本的能源戰略體系[J]·現代日本經濟, 2004, (1)·
[2] 史丹·國際油價的形成機制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J]·經濟研究, 2000, (12)·
[3] 劉強·石油價格變化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模型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5, (3)·
[4] 齊中英·關于我國石油安全問題的探討[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2, (3)·
[5] 李建國,田澤·我國石油安全與石油戰略儲備問題探討[J]·經濟體制改革, 2003, (4)·
[6] 李亞芬·我國石油供求現狀、問題及改善對策[J]·國際金融研究, 2005, (3)·
[7] 馮春萍·日本石油儲備模式研究[J]·現代日本經濟, 2004, (1)·
[8] 劉宏杰·美、日能源安全戰略及對我國的借鑒[J]·經濟縱橫, 2005, (11)·
[9] 李卓·石油戰略儲備與能源利用效率對石油消費的動態影響[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 (6)·
[10] 宣曉偉·我國石油進口策略應做調整[J]·科學決策, 2005, (1)·
[11] 周申,劉辰,楊超·中國石油進口“買漲不買落”的經驗研究和博弈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 (9)·
[12] Sims C·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 [ J]·Econometrica, 1980, (8)·
[13] PesaranMH, ShinY·Generalized ImpulseResponseAnalysis in Linear Multivariate Models [ J ]·Economic Letters, 1998, (58)·
(責任編輯:于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