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可持續金融理念在全球形成了潮流,其本質在于正確處理金融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目前這一理念在中國得到了推廣,要在中國成功發展可持續金融,必須從樹立可持續金融理念、強化綠色信貸機制、創新環境金融產品、加強制度建設和培育可持續金融文化等方面積極構建可持續金融體系,實現金融業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關鍵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金融業;可持續金融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7-0066-05
收稿日期: 2008-04-16
作者簡介:任 輝(1972-),男,山東萊西人,講師,管理學碩士,主要從事金融理論與實務、銀行會計理論與實務等方面的研究。E-mai:l renhuixj211@ sina.com
一、可持續金融的內涵與研究現狀
1·可持續金融的內涵
可持續金融又稱為“綠色金融”,主要指從環保角度重新調整金融機構的經營理念、管理政策和業務流程,實現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進而實現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認為金融機構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不同類型的金融業以及不同類型的投融資行為對環境的影響不盡相同,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呈現出復雜多樣性。以銀行為例,它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通過信貸和投資支持污染企業或對環境有重大破壞的項目而引起間接污染,引發嚴重的環境問題。但其自身的廢棄物和廢水排放等也會直接影響環境。與之相反,環境問題也可以影響銀行經營,一些引發嚴重環境問題或存在潛在環境風險的投資項目一旦遭到政策限制,就會給銀行經營帶來負面影響,甚至產生金融風險。
2·國外的理論研究及實踐
一些國際組織、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和金融企業已經或正在對適應可持續金融發展戰略做深入研究。這些研究主要考慮了以下問題:
(1)識別環境風險和機會。金融企業無論從事何種業務都應將環境風險作為一種新的風險予以重視,并在投資前就能識別出來;環境問題除了帶來風險,也能帶來商機,金融企業也必須抓住這一機遇。
(2)資產定價和審核。環境風險的引入改變了傳統資產定價和審核方式,在進行項目財務評估的時候,需要根據環境因素予以適當調整,金融企業應該重新制定綠色會計制度。
(3)環境風險管理。項目進展的過程中,金融企業應當輔以環境風險管理,即使是一些間接金融投資也要輔以強有力的環境監督。因此,需將環境評價引入信貸或投資標準中來。
(4)金融工具創新。環境問題的引入為金融工具創新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金融企業可以通過金融工具創新(例如排污權交易、環境風險保險、新風險投資、環境儲蓄賬戶、隱性收費安排等),在提供融資的同時,降低風險,甚至獲取利潤。
(5)政府與行業協會的推動。政府和行業協會通過立法或者制定相關行業規章,引導金融企業注重投資行為中的環境問題,降低環境風險和獲取環境價值。雖然目前尚無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國外的可持續金融已經行動起來。全球范圍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自律組織(UNEPFI)于1997年推出修訂后的《金融業關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聲明》應是最具影響力的金融行業實踐,該聲明得到了非常積極的支持,截止2004年末已有45個國家208個金融機構和團體加入這項活動。在聯合國環境署的指導下,金融自律組織定期召開會議,從實踐和理論方面探討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業發展戰略。同時,許多國外金融機構也在行動,實踐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金融發展戰略。2003年6月4日,世界十大銀行在倫敦簽署了著名的“赤道原則”(EquatorPrinciples),建立起針對與發展項目融資有關的社會和環境問題的一套自愿性原則,以保證在其項目融資業務中充分考慮到社會和環境問題。目前,全球已有包括部分發展中國家銀行在內的29家金融機構實行了該原則,“赤道原則”已經成為項目融資的新標準。此外,荷蘭、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也在實踐運用各種金融手段,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3·國內的理論研究及實踐
與國際的研究進展相比,國內的研究進展比較緩慢,只是從一些特定的角度進行了探討,較有影響的是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自2001年以來一直在探討我國的環保投融資機制問題。此外,在國內學術領域,有的學者從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和金融系統三方面提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1];有的學者從生態經濟學的視角談綠色金融[2];也有的學者從能源安全約束下談綠色金融發展戰略[3]。總的來說,關于金融業與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理論研究還未開始。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中國正朝著可持續金融方向前進, 2007年7月12日,銀監會、環保總局和人民銀行聯合頒布《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下簡稱為《意見》)。在《意見》中,對于控制“兩高”貸款,銀監會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調整和壓縮“兩高”行業貸款,繼續強化對“兩高”行業貸款的“三查”工作,并依據國家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和環保部門通報情況,嚴格貸款審批、發放和監督管理,對未通過環評審批或者環保設施驗收的項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并強調“各商業銀行要將支持環保工作、控制對污染企業的信貸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這一政策的實施標志著我國金融業開始從傳統經營向可持續經營方向轉變。
二、金融業與環境保護
1·金融服務與環境的相關度
金融業的環境意識比制造業相對淡薄一些,部分原因是第三產業不被認為是產生環境污染的直接因素。金融業是涉及到國際市場零售、商業經營、保險、投資和發展等業務的復雜網絡組織,其業務規模和復雜程度使金融機構活動不可避免地涉及環境風險。EPI2000 (Environmental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the Financial Industry)將金融機構業務劃分為: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資產管理和保險四個方面,各金融部門服務與環境的相關度見表1。

2·金融服務面臨的環境風險
(1)直接風險。金融機構作為消費者,在日常的經營過程中,有可能不注重能耗或直接對經營場所造成污染并產生一些環境費用,如能耗超標、空氣污染、水污染、臭氧層破壞、廢棄物和殘余能量輸出等。因此,金融機構在能源使用和處理報廢或淘汰的電器設備、印刷或復印的廢舊紙張等方面要符合環境法規的要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辦公用品的回收循環利用率,厲行節約,減少浪費。如果沒有認真履行職責,很有可能會增加能耗費用、污染清除費用或遭受環保部門的處罰,造成負債或銀行資產的損失。此外,涉及保險業的金融機構對與環境相關的索賠也有直接的利益關系。為了減少直接風險,German Federal EnvironmentMinistry制定了金融機構內部環境指標體系,這些內部環境指標體系有助于金融機構不斷改變現狀,制定環境目標,減少浪費。
(2)間接風險。金融服務對環境的間接影響主要是指由于不良貸款或投資行為不當引起的環境經濟損失。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業)為工商企業提供金融資本,目的是希望這些貸款或投資(股票或債券)能在一段時期后帶來既定利率的回報并收回本金,但除了自身經營的負債之外,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環境風險,這些風險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信貸風險。當銀行貸款客戶的業務受減排廢物成本的影響或環境規章變化影響時,信貸風險就會間接產生,雖然銀行不對污染直接負責但卻面臨經濟損失的后果。二是法律風險。如果不遵守環境法規,銀行會與其他公司一樣,要為清除污染產生的費用或由于污染而產生的索賠負直接貸款者責任,面臨法律風險。三是聲譽風險。如果借款或融資的客戶行為破壞或污染了環境,則提供貸款或融資的金融機構的聲譽會遭受一定的損失,其社會形象會大打折扣。
3·金融業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關系
隨著社會的進步,金融業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日漸密切,國際金融業已經達成了共識。這種關系可以歸結為: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環境問題與經濟增長;環境問題與資金投入;金融與生態環境問題。識別和重視環境風險對金融機構的正效應主要體現有三:一是通過節約使用能源和環境友好型產品以及物質的循環利用可減少運營成本;二是使由于環境問題引發的客戶貸款風險最小化;三是環境風險的存在擴大了經營產品范圍,如商業道德基金、環境咨詢、可持續發展項目融資和綠色貸款等。環保產業的發展也為金融業帶來了發展機遇,減排費用、環境友好技術的投資需求對于銀行業或資本市場而言,無疑都有提供融資的機會。隨著企業排污權交易的增加,金融機構可在排放證買賣交易中充當媒介。另外,金融機構通過提供綠色投資產品,喚醒公眾環境意識,從而獲得經濟和形象的收益。許多事實表明,不良環境行為與金融風險有關,環境行為與經濟效益是正相關的,正確的環境行為會給股東的利益帶來積極的效應,投資中的環境問題會影響投資收益的實現。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在決定投資方向時應首先考慮環境因素,正確對待金融資本流動對環境和生態產業結構的影響,將環保意識體現在經營業務中,加強環境風險管理,提高防范和化解由于信貸帶來的環境風險的能力,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是金融業賴以繁榮的基石,因此,金融業、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見圖1)。

三、以環境保護為導向,構建我國可持續金融體系
可持續金融將環境保護視為其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環境保護的進一步發展必然要求發展可持續金融。目前,我國仍將長期面臨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巨大壓力,在進入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納入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籌考慮,經濟增長就難以持續,也很難為后代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條件。金融業是百業之首,是經濟活動的核心,金融活動若納入了環境因素,可以加強環保投資力度,調節國民經濟結構,使之向生態型經濟發展。為此,當務之急,我國應該積極構建可持續金融體系,使金融部門認識到金融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正確處理經濟、環境、生態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使可持續金融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以商業銀行為載體,樹立可持續金融理念
成功樹立可持續金融理念的關鍵是金融機構能夠自發地在業務經營中注重社會、環境價值并將其納入公司治理目標。這就要促使金融機構認識到:實施可持續金融戰略,確認環境風險以及市場機遇,不僅有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是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全面實行可持續金融戰略也是一種制度變遷過程。由于中國的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尚未充分發展,中國金融機構的主體是商業銀行,而中國商業銀行制度最大的特征就是以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為主體,這是與西方國家商業銀行體系最突出的差異,因此,在中國全面發展可持續金融理念,必須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要載體。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總體上是一種政府主導型改革,制度變遷的時間安排及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央政府的判斷和決定,且具有相對穩定性。在這種制度環境下,我國政府可以通過行政手段,強化商業銀行在項目融資中的環保意識,樹立商業銀行可持續金融理念,激發商業銀行對社會、環境的責任感,這對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日益緊張的中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2·強化綠色信貸機制,助推節能減排并實現金融安全
綠色信貸是將環境保護融入金融核心業務中的最有力體現。目前,隨著《意見》的出臺,我國銀行業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境違法的企業與項目進行信貸控制,以綠色信貸機制制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這實際上是切斷了那些污染企業的生命源泉,企業的“命脈”一旦被扼住,他們在防污治污上就會由被動變為主動,環保意識必將得到提高。同時,銀行業應進一步加強對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優先為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融資服務,這一措施會改變現有的“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不公平現象,大力推進全國范圍內的防污治污工作。實行并強化綠色信貸控制,將是環境保護與金融安全的雙贏。讓環境信息系統與金融部門共享,保障環境保護與金融信貸的聯動,有助于金融機構充分了解企業環境信息,從而可以及時準確地對企業環境風險做出正確判斷,可以把環境政策作為新增客戶信貸投資的前提條件,嚴格信貸“閥門”,有效防范產業政策、環境政策、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風險。
3·加快環境金融產品創新,實現循環經濟和金融創新的雙贏
創新、運用多樣化的金融產品來促進環境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是實現可持續金融的重要途徑。成功的可持續金融產品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轉移環境風險和減少污染;二是保持一定的盈利激勵,確立其在金融市場應有的地位。因此,可持續金融產品必須建立在有效控制環境風險、保護資金融通利益的基礎上,才能取得可持續發展與金融市場的雙贏。我國金融市場的情況與發達國家不同,在國外得到蓬勃發展的巨災債券、天氣衍生物等環境金融產品在目前并不適合我國,但在轉型經濟國家得到廣泛應用的國家環境基金對我國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國家環境基金在一國的循環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建設中可以發揮主導作用,重點支持國家循環經濟項目、環境保護項目的發展和執行,以及國家相關監管和信息系統的建設等。其資金來源主要為環境稅、國家撥款、外國和國際組織的環保贈款貸款和商業銀行資金投資等各種資金。由于我國尚未出臺環境稅,目前可將與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相關的稅種中的稅款,按一定比例專款專用,并根據“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專家管理、規范運作”的原則,吸引各種資金,建立國家環境基金,加大對全國發展循環經濟和維護生態平衡的投資。同時我國還可以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較發達的大中城市建立地方環境基金,重點支持地方循環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等,其資金來源主要由地方籌措,可將污染費、污染罰款等納入其中。此外,我國還應嘗試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可以吸收相對穩定的中長期資金,這些資金可以通過貸款的方式投入到社會效益較好的環保項目和生態工程項目中。對于經濟效益比較好的環保企業,也可以允許他們發行企業債券,以滿足這些企業對資金的需要。
4·加強制度建設,構建發展可持續金融的激勵機制
發展可持續金融并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實踐中還必須在制度層面上構建發展可持續金融的激勵性機制,以推動可持續金融的理念。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政府在發展可持續金融、推動循環經濟和金融創新雙贏的過程中,應對所扮演的角色進行準確定位。首先應著手制定一系列條例、標準和優惠政策,鼓勵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提高自身的環境責任,增強捕捉環境機會的積極性。其次應著手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推動適合中國國情的環境金融產品逐步興起和蓬勃發展。從金融業自身來看,金融業應制定與環境相關的金融政策,并要積極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機構和制度、行動計劃和監督程序,定期向外界發布環境評估報告,主要包括:環境政策和制度、環境社會經濟行為指標、環境社會經濟行為的金融含義、可持續發展商業機會和支持環境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商業創新行為等內容。從具體業務來看,貸款作為銀行業的核心業務,應建立綠色信貸決策制度。在對項目進行貸款融資之前,引入環境因素系數,從源頭控制污染,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5·積極培育可持續金融文化,重視金融隊伍的可持續金融文化意識教育
金融業應該順應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的價值觀念,實施可持續金融的統一規劃,建立可持續金融信息收集系統,推動可持續金融健康、有序發展,金融業在自身消費方面,如日常工作能耗、廢物處理、業務宣傳以及機構裝修上,要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和環保意識。此外,金融業應重視對金融從業人員的可持續金融理念的教育,以培養起金融系統領導階層的可持續金融意識,使其在決策時將環保因素灌輸其中,準確把握金融業、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同時還要將系統內數量龐大的員工培養成具有環保意識的“綠色員工”,以使其積極貫徹金融部門的環保措施,為可持續金融的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并通過其工作、生活時綠色言行影響全民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1] 孫洪慶,鄧瑛·對發展綠色金融的思考[J]·經濟與管理, 2002, (1): 37-38·
[2] 歐陽瑞·從生態經濟學的發展談綠色金融[J]·金融與經濟, 2005, (6): 54-55·
[3] 高建良,黃越,梁桂枝·能源安全約束下的綠色金融發展戰略[J]·中國集體經濟,2007, (10):44-45·
[4] 黎朝紅·金融產業的信息化建設[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2006, (5)·
[5] 王玉婧,江航翔·環境風險與綠色金融[J]·天津商學院學報, 2006, (11): 16-20·
[6] 張文中·綠色金融:現狀、問題與趨勢[J]·新疆財經, 2005, (6): 38-43·
[7] 藍虹·環境保護、可持續金融與政府支持[J]·中國金融, 2007, (22) : 61-62·
[8] 周紀昌·國外金融與環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J]·金融理論與實踐, 2004, (10): 60-62·
[9] 李秉祥,黃泉川·我國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創新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6, (7):111-114·
[10] 王卉彤·環境金融:金融創新和循環經濟的雙贏路徑[J]·上海金融, 2006, (6): 29-31·
[11] Schmid O, Braunschweig A·EPI2000 [EB/OL]·2006-04-03, http:∥www·epifinance·com·
[12 ] Marcel J·Sustainable Finance and Banking: TheFinancialSector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 [M]·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 Ltd, 2001·
[13] CarseD·Environmental Issues andTheir Implicationsfor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HongKong [J]·BusinessReview, 2000, (108): 56-61·
(責任編輯:劉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