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股改,大股東與大股東之間還是參差不齊,有的大股東確實是在為上市公司的利益著想,但有的大股東還在繼續干著損害上市公司利益與中小投資者利益的勾當
一直以來,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與中小投資者之間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大股東常常做出各種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事情。對于這種不良事情的發生,人們往往把它歸結到股權分置的頭上。為此,從2005年5月開始,股市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股改。那么,經過股改后的上市公司,大股東是否與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一致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雖然經過了股改,但大股東與大股東之間還是參差不齊,有的大股東確實是在為上市公司的利益著想,但有的大股東還在繼續干著損害上市公司利益與中小投資者利益的勾當。
高價參與定向增發體現大股東責任感
今年10月20日是華夏銀行定向增發股份的登記日,這一天在華夏銀行發生了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該行成功地以每股14.62元的價格向首鋼總公司、國家電網公司、德意志銀行三家大股東實施了定向增發計劃,發行股份7.9億股,募集資金115.58億元。這件事情之所以令人不可思議,關鍵就在于定向增發股份登記日的前一交易日華夏銀行二級市場的股價只有7.84元,定向增發的價格較二級市場價格高出86%以上。
華夏銀行的三大股東為什么愿意接受高價增發方案?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大股東的責任感使然。
一是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定向增發方案當初之所以能夠出臺,當然是事先征得大股東同意的,這種同意當時或許是一種承諾,也可能是一種協議。而定向增發方案出臺后,又獲得了股東大會與證監會的核準與通過,這就使得大股東當初的決定更加不是兒戲。因此,大股東必須對自己當初的決定負責。畢竟投資是有風險的,不可能只有收益而不承擔風險。如果是有利益就上,有風險就躲讓,這不僅有損大股東的形象,也是大股東缺少責任感的一種表現。
二是對上市公司的發展負責。三大股東參與高價增發,獲益最大的當然是華夏銀行。經過此次增發,華夏銀行資本充足率可達11%—12%,這將有利于擴大該行資產規模的增長空間,為該行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如果沒有這次增發,那么華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或將低于8%,這將大大妨礙該行下一步的發展。而如果重新修改發行價格的話,又需要重新通過股東大會與證監會的審核批準,要在今年完成增發計劃根本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按原方案實施增發才最符合華夏銀行的利益原則。因此,三大股東按原計劃參與華夏銀行的定向增發,體現的是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發展負責的責任感。
深圳華強大股東“擠出來的是奶、吃進去的是草”
“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這是當年魯迅先生對老黃牛精神的一種贊美之詞。不過,如果把這話用到上市公司大股東身上,恐怕就不是一種贊美了,而是對上市公司利益的一種損害。比如,深圳華強的大股東華強集團就是如此。
幾乎就在華夏銀行大股東高價參與定向增發的同時,深圳華強于10月20日發布了“公司向深圳華強集團有限公司重大資產出售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預案”。該預案稱,深圳華強擬將持有的東莞三洋48.67%股權、廣東三洋50%股權和三洋設計10%股權出售給華強集團,同時擬以16億元收購華強集團擁有的深圳華強電子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全部100%的股權,差額部分以4.18元/股向華強集團非公開發行3.73億股股票方式補齊。

這是一筆看起來有利于深圳華強的關聯交易,是大股東華強集團在支持公司的發展。資料顯示,2005年至2007年,東莞三洋凈利潤分別為1406萬元、-5675萬元和-1.14億元,2008年1-9月再次虧損3177萬元。截至三季度末,東莞三洋已經資不抵債,凈資產為-522.86萬元。廣東三洋和三洋設計的情況僅略好于東莞三洋。截至三季度末,廣東三洋和三洋設計的凈資產分別為7698.48萬元和2639.29萬元,2007年兩公司凈利潤分別為87.04萬元和365.29萬元。由此不難看出,東莞三洋、廣東三洋和三洋設計均屬虧損或微利的資產,大股東愿意將這些不良資產收羅至賬下,也是為上市公司的發展分憂了。
但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簡單。大股東華強集團其實并非是“大好人”。因為這些不良資產恰恰是當年深圳華強從華強集團手中高價購入的。2004年,深圳華強分別出資1.18億元、247.87萬元和5336.29萬元從華強集團手中收購了東莞三洋48.67%股權、三洋設計10%股權和廣東三洋50%股權。深圳華強當初公告稱,該收購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資產盈利能力,為股東帶來更高回報。但實際上,交易完成后不久,東莞三洋就出現了持續的大額虧損,并對深圳華強業績造成沉重負擔。僅僅四年,東莞三洋凈資產就因持續虧損從2.17億元驟降至-522.86萬元,廣東三洋和三洋設計凈資產也同時出現下滑。深圳華強1.74億元投資僅值0.43億元,四年損失達75%以上。與此相反的是,大股東華強集團在這批不良資產的一出一進之中,以“擠出來的是奶、吃進去的是草”的手法,凈賺了1.31億元。
同是大股東,差距為什么這么大?
同樣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華夏銀行的三大股東為了對上市公司的發展負責,甚至愿意以高價參與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這實際上是向上市公司進行利益輸送的行為。而深圳華強的大股東華強集團“擠出來的是奶、吃進去的是草”的做法,明顯是一種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為。它們之間的差距為何如此之大呢?在這里,至少有三點是需要引起投資者乃至管理層予以重視的。
首先,大股東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為并沒有因為實施了股改而中止。因此,股改并不是解決中國股市問題的靈丹妙藥。由股改引發的大小非問題已成為困擾中國股市健康發展的最主要問題,上市公司大股東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損害投資者利益的事情仍然還在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股改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進一步講它是股改不徹底的一種表現。因此,不論是管理層還是監管者,都不能因為股改了而放松對大股東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警惕與監管。
其次,華夏銀行三大股東之所以表現出自己的責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與華夏銀行的股權結構分散有一定關系。三大股東的持股都是百分之十幾點,相差不大,相互之間可以形成一種牽制,這使得某一個股東想做出損害公司利益的事情來并不容易。相反,深圳華強雖然經過股改,但仍然未改“一股獨大”的局面,華強集團持有上市公司45.95%的股份,華強集團因此而為所欲為,這就不難理解了。
其三,中小投資者要勇于行使自己的表決權。通常說來,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發展承擔著更大的責任。如果大股東能夠盡職盡責地維護上市公司的利益,那么,作為中小投資者來說當然可以樂觀其成了。但由于許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不僅沒有維護上市公司的利益,甚至還損害上市公司的利益,那么中小投資者就要勇敢地站出來維護上市公司的利益,這實際上也是維護投資者的切身利益。畢竟深圳華強這類的關聯交易,是需要經過股東大會表決的,而作為當事人一方的大股東又必須回避表決,在這種情況下,公眾股股東完全有可能決定關聯交易的命運。試想一下,如果2004年公眾股股東當時否定了深圳華強的關聯交易,那么深圳華強這筆高達75%的損失不就可以避免了嗎?因此,對于大股東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行為,中小投資者務必要勇敢地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