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人們心中的國企印象經歷了幾次戲劇性的變化,人們從對改革感到遲疑、畏懼,繼而到對國企充斥了否定、批判,強烈呼喚改革,而現在,國企奇跡般地以萬億以上的年利潤總額再次改變了其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希望到國企工作重新成為眾多高素質人才的向往。
彈指一揮間已經30年過去,這30年來的國企變革足可說是人類當代史上最波瀾壯闊的事件之一。它并不抽象,而是具體且生動的,也并不遙遠,就在我們的身邊。一本《國企改革三十年親歷記》,仿佛為我們提供了一次返回當年情景的時光列車。
新華社記者吳復民有著和作者大致相同的經歷,談及改革往事,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卻足以讓當年的一個國企廠長徒嘆奈何。“買醋的錢不能買醬油”,“有錢買棺材,沒有錢買藥”,“浪費有理,堵漏不行?”,此種現象大行其道,國家何得昌隆?
本書故事里的場景,橫跨南北。從湖北沙市到安徽蕪湖,從內蒙古的伊克昭盟到山東的國家泊子村,從首都鋼鐵公司到齊魯制藥廠,從園藝場和牧業公司到4家工廠、兩家商場。故事在一個又一個的場景中來回轉換,長清、章丘、邯鄲、張家口,共同構成了一幅規模宏大的風情畫,宛若波瀾壯闊的圖卷。
而其中的人物,林乎加、烏力吉主席、兩位銀行行長、王林祥、山東省李省長、王市長、刁行長、廣平縣的女縣長、華錄集團總經理。他們都是國企改革的實踐者。在國企改革的關鍵時刻, 人們或動搖迷惑,陷入困境并試圖跳出迷局;或解放思想, 不斷創新, 敢為天下先。那些一個個身在改革大潮中的人,見證并體驗著這場變革所帶來的種種沖擊。
更重要的,也是最深刻的一點在于故事永恒的核心:鴻溝、沖突、嘗試,以及解決之道。在國企改革的過程中,所有的人和事,無不受到傳統的羈絆又遭受到現實的撞擊:我們看到了當年龐大而毫無秩序的華北油田,高高在上卻忙亂的化工部,馬勝利承包造紙,滿負荷工作法得到推廣,新樂四策。我們看到了3市8企業試點,上海、深圳的股份制實驗,齊魯制藥廠的變化,鄭州市的商業體制改革。我們聽到了烏力吉主席的講話,王市長訴苦,華錄集團總經理一席談。我們甚至走進了一個座談會,一個專業市場,一家日子難過的廠。
作者得益于獨特的身份,既是這場變革的涉身者,又以局外人的眼睛注視和思考著這場變革中的種種現象,所有這一切都是通過活生生的事實告訴每一個讀者,這場變革的必要性在哪里?動力在哪里?這場變革經歷了什么樣的困難?又告訴我們這場變革帶來了什么樣的新氣象、新問題,這場變革的前途在哪里?
在國企改革推進了20多年之后的1995年,江澤民總書記對話上海市主抓國企改革的副書記蔣以任時,以“命中注定,義不容辭”相激勵。1998年朱基總理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自勉,由此可知,推動國企改革的難度是多么巨大了。
今天的中國終于融入了全球化進程,并成為這個鏈條中的重要一環,當今天我們高歌中華崛起的時候, 我們首先應該緬懷那些為改革而付出的人們,不管他們是大人物還是那些為求一飽而奮斗的小角色,正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我們民族才真正不怕也不會再一次出現“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