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的時候拼命掙錢,有了錢不要做“守財奴”,要多幫助別人,多為社會做些好事。人在世上,是不能完全以錢財的多少來衡量其價值大小的,關鍵在于你為社會做了多少有益的小事情

我小時候家里貧困,很早就開始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一次經商就是在剛十歲出頭的時候,父親讓我挑了兩籮米糠到街上去賣,站了整整一個上午都沒賣掉。中午時分,終于有人來問價了。按照父親的交代,我報一毛五一斤,問價的人卻說,別人都是一毛二一斤。我心想是不是父親把價格定高了?因為沒辦法求證,我自作主張,最終以一毛三的價格成交。
回到家后,父親無奈地笑笑,告訴我說,我們家的糠是細糠,別人家的是粗糠,我家米糠的質量比別人家的好很多,所以要賣一毛五。但父親還是以“薄利多銷”給了我肯定。
當時父親腿腳不好,母親又一向虛弱,作為長子,我需要承擔起養家糊口的擔子來。于是,初中沒畢業,我就當上了小鞋匠。剛開始覺得很難為情,看見熟悉的同學、伙伴,我便趕緊躲開。父親知道后說:“修鞋并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修鞋也是個技術活,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漸漸地,我不再感到害臊,而且愛上了修鞋這一行當,并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手藝人。
三年的修鞋經歷,雖然沒賺到多少錢,但它使我懂得了誠實做人的道理,同時它也使我明白了,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重視每一件微小的事情,從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做起,而要把任何小事做好又都是不容易的。
特別是,當我有能力經營一個企業的時候,我沒有把這些道理拋在腦后,而是適時地融入到企業的經營理念中去。比如1991年,我與美商合資,建立了中外合資企業。給企業取名字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做企業要首先做人”。我認為“做人要正直,處事要泰然”,合起來就是企業的名字“正泰”。那時候沒有什么宏偉理想,只是堅信做人要做正,做事要做正,企業才會穩如泰山。
其實,中國的很多家族企業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無法更多更好地把小事情吸納和利用起來。以至于很難把家族核心利益讓出來,將最優良的資本配送給企業最為優秀的人才。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很難把企業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一件小事做得好壞,是一件大事成敗的基石。在這點上,我覺得比爾·蓋茨和李嘉誠是做得最到位的,所以我也最崇拜他們。他們總是兢兢業業、專心致志,把自己的主業做強做精,做好每一個細節,不因善小而不為。
我一直堅信,做小事不是慷慨,對任何經營者來說,它更是一種明智。我的父親以前也會這樣叮囑我。他常說,做小生意和做大生意,本質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賺錢,但錢財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沒錢的時候拼命掙錢,有了錢不要做“守財奴”,要多幫助別人,多為社會做些好事。
一件小事情變成一件大事情,離不開國家、社會、人民的幫助和支持,正泰就是這種幫助和支持的最大受益者,現在是到了回報社會的時候。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告訴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我覺得這是合乎情理的。所以,扶貧、幫困、支教、救災,不論事情大小,只要力所能及,就一定全力以赴。這是企業的責任,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