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監管部門放松信貸管制,鼓勵銀行信貸,特別是向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背景下,銀行的惜貸行為對政府政策似乎顯得有點“不恭”,但這恰恰反映了中國商業銀行市場化經營意識的增強

今年7月,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外向型制造企業現金流斷裂問題逐步涌現,甚至發生了一些極端案例,如企業老板為逃避債務自殺或失蹤;到9月,企業拖欠、逃避債務的事件越來越頻繁,而且開始出現企業擔保圈中所有企業集體死亡的問題;進入四季度以來,隨著企業集體違約和死亡的案例越來越多,銀行所承受的不良資產壓力與日俱增。
在經濟下行時期,隨著違約風險、利率風險、市場風險的升高,銀行的風險資產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不確定性,不良資產反彈直接給銀行造成了資本減計壓力。
面對這場腥風血雨,中國的商業銀行在第三季度伊始便做出了抉擇——惜貸。
正在發生的惜貸
不久前供需兩旺的信貸市場,現在冷清了許多。銀行不敢貸、企業不敢要的現狀使得銀行面臨著日益壘高的存貸差壓力。
根據監管部門公布的數據,8月金融機構存貸差為157439.96億元,9月存貸差為158464.45億元,上升1024.49億元。9月貸存比為65.2%,較前年同期下降了2.7個百分點。由于銀行屬于以負債經營為基礎的風險管理部門,存貸差上升、貸存比下降表明銀行系統生息資產比例下降,盈利趨于減少。
今年8、9月間,存款增長率分別達19.28%和18.79%,高于去年同期的16.52%和16.84%;而貸款增長率卻背道而馳,由去年8、9月的17.02%與17.13%,降至今年的14.29%與14.48%。可見,當前銀行惜貸問題已經相當突出。
銀行間市場數據也印證了銀行惜貸的現狀。一年期和三個月期央行票據隔周發行制度的調整,進一步增加了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壓力。10月28日一年期央行票據開盤便跌破3%關口,至2.95%,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3.60%,央行票據在短短一個月內下跌幅度達到100個基點以上。央票收益率與同期限銀行存款利率“倒掛”,折射出商業銀行惜貸氣氛的嚴峻程度。
全球經濟衰退不但造成銀行貸款風險迅速放大,并且新增貸款的風險評估難度相對比經濟景氣時期也要高出很多。因此,銀行系統當前的惜貸行為是一種理性的選擇,是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和風險意識增強的表現。顯然不能一味指責銀行捂住錢袋子不支持企業生存發展。
難兄難弟
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房地產市場對資金的依存度尤其突出,首當其沖地遭遇銀行惜貸的影響。
7、8和9月份房地產實際完成投資額分別為2688億元、2546億元和2847億元,而商品房銷售額分別為1896億元、1592億元和2065億元。投資和銷售資金回籠的累計差額達到2528億元,也就是說房地產市場僅在今年三季度,就約有2528億元的現金流出。
一般來說,房地產企業補充資金缺口主要有三個途徑: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融資、自有資金補充。顯然,由于資本市場持續蕭條,這條融資渠道基本已處于半停頓狀態。而自有資金方面也很緊張,從全國整體情況看,從年初截至9月,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額遠大于商品房銷售回籠額,即房地產市場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為負。
對于商業銀行來講,衡量一個行業貸款風險系數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該行業整體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經營活動的現金流為負意味著貸款面臨的違約風險較高。現實也是如此,今年以來各大商業銀行都不同程度地收緊了房地產開發貸款,銀監會也多次強調商業銀行應警惕房地產開發貸款的違約風險。
相比房地產市場,制造業除了要承受銀行不肯貸的外在壓力,更加窘迫的是自己不敢貸。
起初,這些企業認為自身面臨的問題是貸款難的問題,而非發展的問題;認為外需市場仍然能夠支撐企業發展,不至于出現破產。因此直到8月份,制造業企業仍然喊著鬧著數落銀行收緊貸款給他們發展帶來的資金流動性壓力。
然而,隨著危機的不斷蔓延,外需市場的持續萎縮,特別是今秋廣交會訂單消失,寒意逼人。大量制造業越來越發現問題的根本并非是企業貸款難和現金流的壓力問題,而是生存問題,是訂單大幅下降問題。
顯然對企業來講,經營前景的日趨暗淡意味著,即便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自身也很難支付起7%左右的貸款利息,因此,在制造業市場出現了銀行不敢放貸和企業不敢貸款的慘淡局面。對于許多出口企業和中小企業而言不貸款是死,貸款后死得更慘。
在當前監管部門放松信貸管制,鼓勵銀行信貸,特別是向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背景下,銀行的惜貸行為對政府政策似乎顯得有點“不恭”,但這恰恰反映了中國商業銀行市場化經營意識的增強。如果銀行系統無視風險放貸則無疑是對股東不負責任,也將是徹底的委托代理失敗。
如果銀行響應行政號召參與救市房地產和制造業,那么銀行惜貸很快就會過去,也將意味著銀行根本沒有走出行政化經營的老路;如果銀行理性地選擇規避風險的惜貸行為,那么所謂的救市就是一種空談。
中國的商業銀行又站在了抉擇的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