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的基金治理,尚缺乏像公司型基金董事會那樣獨立的載體平臺,而是寄生在基金管理公司的架構上來展開,要維護基民利益,基金公司完全按《公司法》規定進行單純的公司治理注定行不通,必須完善制度,強化對基金管理人的約束
2008年前半年我國基金共虧損約1.08萬億元 ,而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由去年同期的84.4億元激增到188.06億元,同比增加1.2倍。基金公司“喜獲豐收”的同時卻是基民大虧老本。反差的形成,緣于去年牛市期間,基金管理人沒有堅持審慎原則在大跌之前清盤或減倉,而是追求管理費收入,不顧股市泡沫風險,利用獲利效應吸引資金和發行新基金入市,而最終這可歸結于基金治理問題。
我國公募基金治理模式漏洞多
所謂基金治理,是用以協調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之間關系和利益的一種制度安排,包括控制權的分配和行使,對相關利益方的監督和評價及激勵機制的設計與實施等三個方面。有效的治理結構能使基金在一定成本下為基民獲取最高回報,弱效的治理結構則可能將基民利益棄置一邊。
我國公募基金屬契約型基金,雖然它強調托管人對管理人的監督與制衡,但托管人與管理人有時利益趨同,且托管人由管理人來選定,因此這方面約束極為有限。
此外,目前的基金治理,尚缺乏像公司型基金董事會那樣獨立的載體平臺,而是寄生在基金管理公司的架構上來展開,現有基金管理公司內部組織架構,等于是基金治理與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的共同平臺和疊加產物,這個模式稱之為“寄生型”比較適合。比如其他類型公司的獨立董事主要職能是平衡各股東利益,而基金管理公司的獨立董事,其職能卻主要是為強化對基金管理人的制約和維護基民的利益,這里的獨立董事制度安排就屬于基金治理范疇,此外督察長制度也如此。
“寄生型”治理模式有一些好處。由于現在基金管理公司并非上市公司,股東人數一般都不多,作為平衡各股東利益的獨立董事,在基金管理公司治理這個層面并無設立必要性,但由獨立董事來維護基民利益,把基金治理架構與基金管理公司治理架構合二為一,卻可以降低兩者治理的綜合成本。因為如果為基金治理設立基金董事會,其成員除了這些獨立董事外,還將同樣是基金管理公司中的人員,而這樣做就可能為他們支付兩次薪水。
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的一個目標是追求其股東利益最大化,而基金治理的一個內容卻是要防止基金管理公司為追求其利益最大化損害基民利益,要把兩種治理架構往一起揉絕非易事。比如,《基金管理公司治理準則》第二條規定“基金管理公司治理應當遵循基金份額持有人優先的基本原則”,而基金管理公司股東會是按照《公司法》由基金公司股東組成,作為權利機構的股東會要做出先人后己的利益安排和公司內部制度安排,如此行為的動力機制未必存在。本來獨立董事和督察長是為保護基金持有人利益而設計的制度,也正是由于有關規定將獨立董事選定權歸于基金管理公司股東會、督察長選定權歸于董事會,才使得基金管理人缺乏有效監督,基金治理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美國共同基金治理模式可資借鑒
美國共同基金采取公司型治理模式,它首先設立為一個法人組織機構即投資公司,投資公司(共同基金)由基金董事會來負責制定投資政策、選擇投資顧問等,基金治理是在基金董事會這個平臺展開。這個模式的核心是其中的獨立董事制度,所謂獨立董事是指與公司管理層沒有“利害關系”的董事(uninterested directors),《1940投資公司法》對“利害關系人”(interested persons)的概念作了嚴格界定,它包括:投資公司的“關聯人士”;“關聯人士”中的某一自然人的直接家庭成員;與投資公司的投資顧問或主承銷商有直接或間接利益關系的人士等。其中的“關聯人士”則包括:直接或間接控制投資公司5%或以上的已售出具有投票權的證券的人士;那些被投資公司控制5%或以上的已售出具有投票權的證券的人士;直接或間接控制上述兩種人士或為其所控制的人士等。
獨立董事對基金管理人主要制衡機制:獨立董事多數原則,2003年基金業丑聞發生后,SEC出臺更為嚴苛的措施,要求董事長和2/3的董事獨立于投資顧問,董事會所有成員中有3/4必須是獨立董事;獨立董事自我任命原則,在保證獨立董事初始獨立性基礎上,由現任獨立董事提名選任新的獨立董事;獨立董事掌握薪酬制定權原則。董事的薪酬由獨立董事通過全體、或通過一個委員會來制定,薪酬的控制權掌握在獨立董事手里,而不在基金管理人手里;獨立董事掌控審計委員會原則,董事會的審計委員會全部由獨立董事組成,由其對審計師選擇提出建議,確保審計師獨立于基金管理人。
由于獨立董事與基金的投資顧問、主承銷商及其官員和雇員沒有任何商業或家庭關系,且法律制度為獨立董事提供了較為有利的獨立運行環境,由它們作為投資公司股東利益的代表,對基金投資顧問及其關聯人士進行監督和制衡,較大程度上能夠維護投資公司廣大中小股東(基民)的利益。
完善公募基金治理的建議
我國公募基金的治理框架與德國類似,都是契約型治理模式;不過公募基金治理的內容卻明顯借鑒了公司型基金治理模式,只可惜其中“確保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和獨立運行環境”等精華沒有借鑒過來。目前我國基金管理公司架構身兼數職,它既要維護基金公司股東利益又要維護基民利益,由于基民利益遠大于基金管理公司股東利益,基金公司完全按《公司法》進行單純意義的公司治理注定行不通,如果繼續維持“寄生型”模式治理框架,就須突出基金治理內容,為此建議:
重新優化基金管理公司內部組織機構的職責定位。首先,規定獨立董事最主要職責就是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為確保其在基金治理方面的影響力,獨立董事應該占董事會人數的絕對多數,比如不少于3/4。其次,如果獨立董事不再承擔平衡公司各股東利益職責,那么監事會除了要履行對董事會的監督作用外,就要承擔這個職責。再次,督察長職責應主要定位于監督檢查基金和公司運作的合法合規性,主要對證監會負責。
完善獨立董事和督察長提名產生辦法及約束激勵機制。在這方面,可效仿美國《投資公司法》對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的利害關系人做出更為詳細定義,禁止其出任獨立董事;同時規定一旦獨立董事違背其信賴義務造成基民損失,基民可以對其提起訴訟;考核獨立董事工作績效時,除參考基金公司內部組織或成員的評價外,更應結合基民的評價來綜合評價,可考慮成立基金公司獨立董事協會,由其負責評價工作,協會向各基金公司收取一定年費,獨立董事再按其考核結果從其中獲取相應績效工資。
由證監會提名選任督察長。考核督察長工作績效時,除部分參照公司董事會的評價外,更多應結合證監會對基金公司的非現場和現場檢查結果,評價督察長是否發揮職能作用,另外,媒體的評價也在參考之列,證監會向各基金公司收取一定年費,督察長再從其中獲得績效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