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那些繁榮期滿身光環的“土財主”來說,我仍然很敬佩這位具有如此敏銳市場洞察力和行動魄力的企業家

作為一個研究市場多年的經濟學者,我不得不敬佩王石沉浸在國內混亂市場多年的江湖經驗和敏銳洞察力。在國內外經濟形勢普遍不看好的預期下,大多數房地產商仍然固守原有看漲的思維。在和幾位房地產企業中擔任要職的朋友聊天說起他們這些地方性房地產商應對萬科最初的降價有何行動時,他們的回答大多是“迷?!?,“還不知道該怎么辦”等之類。我心里很疑惑,房地產商拿著如此高的利潤點,竟然無法承受20%的下跌,也不知道當時是如此承受20%的猛漲。難道原先上漲的50%-100%利潤真的可以在頃刻之間市場蒸發,化為灰燼?抑或像北京某家開發商在網上公布的那樣房地產商只有5%的利潤,沒法承受市場的一點點下跌。潛臺詞就是,大家還是見好就收,能讓出這些利潤已經算是虧本買賣。其實,這種看似精明的“低利潤無降價空間說”不堪一擊,因為從去年年底到今年的房價盡管有所下跌,但仍有很大的上升幅度。如果房產商非要說自己只有5%的利潤空間,那么意味著他們在過去的一年中基本上是虧損經營,而作為審計賬面的利潤只能是一種作假的泡影。當初,以賬面作為投資依據的業主和投資者已經吃了他們一頁假賬的虧。
而對于財政相對獨立核算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政策高壓下,也很有動力地以“增加土地市場供應量,降低房價”的名義大規模增加土地供應量,根本不管未來的市場究竟會怎么樣。這樣輪番幾次下來,再豐厚的房地產市場利潤也會被如此長的企業產品線所拖垮,而房地產市場的需求也在外部沖擊和內部誘因的引導下不斷萎縮。到今年奧運會一過,房地產商自身已經非常明顯地感覺到資金鏈短缺和有效市場萎縮的雙重壓力。由此,我們也能解開北京房地產商所謂的5%利潤之說以及現在房地產商普遍的“不能降價說”的謎底。
我在網上粗粗查了一下,發現某些房產商基本上都是逆風向投資。我很好奇地問一個朋友,“難道你們沒有專門的宏觀經濟分析部門的嗎?”那位朋友相當肯定地說:“沒有”。作為一個經營著幾十個億資產的投資性企業,竟然沒有一個正規的宏觀經濟研究所和投資分析部門,甚至沒有一個專門的研究分析人員。他們只把房產作為一種普通的商品來銷售,而并沒有把作為一種投資的工具。所以,房產公司除了一些所謂的高級經理和顧問之外,幾乎人人都是銷售員。這樣,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些房產商的投資有多大的盲目性。這也意味著國內這些表面風光的房地產商有多大的潛在風險性,根本沒有風險管理這一說。
當然,房地產商之所以能有如此坦然的大膽心態,并不在于它有雄厚的資金實力作為支撐。其原因從我那朋友的語氣以及之后的事態變化中很容易得到答案?!芭c其明虧,還不如等待接下去可能的政府救市,或許還有一絲希望?!?0月,各地政府出臺各種優惠政策救市以及得到中央部門的默許都可以看到,房地產商的“坦然”實質上是來自于他們政府救市的預期。有不少的企業老板認為,他們在當初經濟繁榮期創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地方財政上,而今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政府當然不能甩下他們。只是他們并不清楚龐大政府機構的共同底線以及救市時機在哪里。不過,這種信念足以讓他們用眼前的不景氣豪賭一把,爭取挺到救市那一刻。
所以,盡管我一再批評王石等人在四川大地震“捐款門事件”中的淺薄的企業社會責任觀點,但相對于那些繁榮期滿身光環的“土財主”來說,我仍然很敬佩這位具有如此敏銳市場洞察力和行動魄力的企業家。要知道,即使能明白如此簡單市場道理的企業家,在中國也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