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民主的核心是充分挖掘股東會制度的資源,堅持股東集體參與決策,反對個別股東在股東會之外向股東會、董事會和公司經理層發號施令

股東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關。股東會是實現股東集體參與公司決策的重要民主平臺。為維護股東權利、完善公司治理,必須大力弘揚“程序嚴謹、內容合法”的主旋律,激活股東大會制度,從而使其真正成為公司的最高權力機關而非“橡皮圖章”或“大股東會”。
弘揚股東民主理念
顧名思義,民主就是人民做主、大家做主的意思。股東民主就是指全體股東當家做主,共同行使應有股東群體共同行使的權利,維護股東群體的共同利益。股東民主的反義詞就是股東專斷、股東獨裁。
股東民主的核心是充分挖掘股東會制度的資源,堅持股東集體參與決策,反對個別股東在股東會之外向股東會、董事會和公司經理層發號施令;堅持將多數股權蘊含的意思表示擬制為公司的意思表示,反對將少數股東的意思表示擬制為公司的意思表示;堅持股東集體決策的程序嚴謹、內容合法,反對股東集體決策的程序瑕疵與內容違法。
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政治生活領域中處理人民與人民相互關系的民主規則主要體現為少數服從多數的人頭多數決規則。例如,在選舉區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時,每個選民只有一票表決權,即使某一選民腰纏萬貫,也僅有一票表決權。注重個人品德和專業能力的民事生活領域(如董事會決策)亦實行人頭多數決規則。
相比之下,處理股東與股東相互關系的股東民主規則主要體現為少數股權服從多數股權的資本多數決規則。上市公司股東會做出決議時,一股代表一個表決權,少數股權的意思表示服從多數股權的意思表示。
除了股權民主的資本多數決,物權民主也存在資產多數決。例如,《物權法》第76條規定業主大會做出決議時,應當遵循面積多數決與人頭多數決的雙重多數決規則。如果說《物權法》是人頭多數決與資產多數決之間的中庸之道,《公司法》中的股東大會制度和《證券投資基金法》中的基金持有人大會制度則徹底體現了資產多數決(包括簡單資本多數決與絕對資本多數決兩種形態)的法律精神。
激活股東大會召集程序
股東大會的及時召集不僅指定期股東大會即股東年會的及時召集,更重要的指臨時股東大會的及時召集。新《公司法》第101條規定了應在兩個月內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幾種情形, 除了繼續剝奪董事會對適格董事、股東或監事召集臨時股東大會的自由裁量權之外,新《公司法》增加了召集臨時股東大會的新事由:“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情形”。這就是公司章程得以自由設計啟動臨時股東大會召集程序的原因。例如,公司章程可以規定,當公司股價跌至一定幅度時,必須召集臨時股東大會。因此,新《公司法》第一次賦予了適格董事、股東或監事在啟動臨時股東會召集程序方面的權力。面對適格董事、股東或監事的召集建議權,董事會必須毫無條件地及時予以召集。
在實踐中,一些董事長為預防“宮廷政變”,往往拒絕召集和主持董事會,更拒絕主持股東會,也不指定副董事長或其他董事主持“兩會”。為確保股東大會的及時召集,新《公司法》解決了股東會主持程序的真空問題。該法第102條規定股東大會會議由董事會召集,董事長主持;董事長不能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的,由副董事長主持;副董事長不能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的,由半數以上董事共同推舉一名董事主持;董事會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東大會會議職責的,監事會應當及時召集和主持;監事會不召集和主持的,連續九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該法第102條增加了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的持股期間要求,將行使股東會召集權和主持權的股東的持股資格界定為連續九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份的股東,旨在避免資本規模龐大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小股東濫用權力。
也有人擔心,新《公司法》的上述規定有可能造成股東會會議過于頻繁地召開。其實,新《公司法》亦不鼓勵無謂的、低效的臨時股東會議。因此,筆者主張從程序上限制會議泛濫現象。如提議召開的議題應當屬于股東會的職權范圍;又如,公司章程也可適當限制臨時股東會之間的隔離期限、適度提高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的股東的持股比例等。
除了股東會的自行召集權和主持權之外,適格股東還享有召集請求權。究竟行使何種權力,宜由股東自己權衡行使權力的成本與收益而定。
強化董事、監事與公司高管在股東大會上的列席和接受質詢義務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是否有義務列席股東會,1993年《公司法》并無明確規定。新《公司法》第151條規定:“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要求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列席會議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列席并接受股東的質詢”。這就為股東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行使質詢權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根據該條規定,列席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是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義務,而非其權利。倘若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要求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列席會議,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當然有義務出席;倘若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拒絕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列席會議,則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無權出席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現實中就曾發生過自行召集臨時股東大會的股東拒絕公司董事會成員出席股東大會的案例。
筆者認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權利,也有義務出席股東大會,包括年度股東大會與臨時股東大會。出席股東大會是董事會與監事會組成人員的權利,因為他們有權在股東大會上為自己的行為申辯;更是他們的義務,因為他們有義務接受任何一名股東有可能在股東大會上提出的質詢。
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集股東應當意識到:公司董事會職權在新一屆董事會成員被選舉出來之前不得中斷。這與公法中政府職能在議會選舉期間不得中斷的法理相似。董事出席旁聽股東大會,并回答股東在股東大會上有可能提出的質詢,是公司機關正常運轉的必然要求。當董事會成員被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集股東拒之門外時,董事會成員有權以公司名義對該股東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法院強制股東允許董事會成員出席臨時股東大會;對于臨時股東大會在排除董事會成員參加的情形下做出的股東大會決議,董事會有權以公司名義要求法院撤銷該股東大會決議。
有鑒于此,未來《公司法》改革時應當明確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權利、也有義務列席股東大會,即使他們并未接到股東大會主持人的邀請也可作為不速之客旁聽股東大會,并有義務回答參會股東的質詢。
值得注意的是,新《公司法》不僅確認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列席股東大會的義務,而且確認了股東質詢權。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說明義務與股東的質詢權相對。任何股東均有權就公司經營管理事項質詢董監。除質詢與會議議題和議案無關、質詢涉及公司商業秘密不能在股東大會上公開外,董監應現場予以答復或說明;董監需另作調查,延期答復的除外。倘若董監無正當理由拒絕答復,股東有權請求法院責令董監答復,否則法院有權責令股東大會休會,直至董監答復為止。
股東會運作要遵循“程序嚴謹、內容合法”的八字方針
新《公司法》第22條從反面規定了內容存在法律瑕疵的股東會決議無效確認制度,和程序存在法律瑕疵的股東會決議撤銷制度。依反對解釋,可以發現該條和新《公司法》其他條款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立法意圖在于,股東大會會議應當遵循程序嚴謹、內容合法的八字方針。為了貫徹新《公司法》激活股東大會的立法意圖和制度設計,公司、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都要進一步規范股東大會活動。

一、程序嚴謹
程序嚴謹是指股東會會議的召集程序、表決方式不僅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中的程序規則,而且應當遵守公司章程中的程序規則。根據新《公司法》第22條第2款之規定,凡是程序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股東會決議,是可撤銷決議。股東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撤銷此等決議。
在實踐中,存在一些股東會、董事會混合共同召開的“一勺燴現象”,部分原因是參會人員既是股東代表,也是董事會成員。但嚴格說來,股東會與董事會是公司的兩個不同的決策機構,不應由于兩個機構的參會人員的重疊和交叉就否認兩個機構以及兩個機構的決議的差異。由此,交易公司的股東會會議與董事會會議作為不同的會議,應當分別召開、分別表決、分別制作決議。
股東會的表決程序也應合法。例如,新《公司法》第104條第2款:“股東大會做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但是,股東大會做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這里所稱“出席會議的股東”究何所指,語焉不詳。依文字解釋,凡在股東大會會議簽到簿上簽到的股東或其代理人所持的股份均應被計入出席會議的股東或其代理人所代表的表決權總數。簽到后又退席的股東所持的股份也應被計入出席會議的股東或其代理人所代表的表決權總數,而不應被排斥在外。
另外,股東會會議的召集還應當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的精神。例如,在座位排序上,應當強調平等對待的原則,而不應過分強調大小股東之間的差異,讓大股東坐頭排、二股東坐二排、三股東坐后排。
二、內容合法
內容合法是指股東會會議的實體內容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中的強制性規定,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不得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倘若某上市公司股東大會決議責令全體流通股東各自將其持有的半數股份轉讓給重組方,則此種股東大會決議屬于無效。理由是,股東大會作為公司的最高決策者,只能處分公司的財產權利,而不能處分股東臥室里面的私有財產。而股權不屬于公司的財產,是屬于股東的私人財產。因此,此種股東大會決議屬于侵權行為,任何股東均有權請求法院確認無效。再如,某公司的股東大會決議責令全體股東按其各自的持股比例增資擴股,或為公司舉債提供擔保,否則公司有權開除拒絕或者怠于增資擴股或為公司舉債提供擔保的股東的資格。該決議就屬于無效決議。這是由于,增資擴股,或為公司舉債提供擔保,與其說是股東的義務,不如說是股東的權利。
應建立全面的關聯股東回避表決制度
所謂關聯股東回避表決制度,是指與股東會表決事項存在關聯關系的股東不得參與該事項的表決。只要某股東與股東大會的決議事項存在關聯關系,不問其是大股東,還是小股東;也不問其在表決時如何投票,一律剝奪其表決權;違反表決權排除制度的投票一律無效。這有利于事先堵塞控制股東濫用表決權的漏洞。
我國《公司法》并未建立全面的關聯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僅在第16條第3款規定了股東回避表決的一種法定情形: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但該股東或者受該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前款規定事項的表決,該項表決由出席會議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
但立法上的局限并未妨礙中國證監會運用行政指導手段在上市公司建立全面的關聯股東回避表決制度。根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79條和《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規則》第31條第1款,股東大會審議有關關聯交易事項時,關聯股東不應當參與投票表決,其所代表的有表決權的股份數不計入有效表決總數;股東大會決議的公告應當充分披露非關聯股東的表決情況。公司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在章程中制訂有關聯關系股東的回避和表決程序。
從長遠看,有必要在《公司法》中建立關聯股東在股東大會上的回避表決制度,這既是對國際慣例的借鑒,也是對我國關聯股東表決權排除經驗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