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G領域,華為十年磨一劍,如今已基本與國外的設備制造商處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這意味著,中國通訊設備市場的競爭格局可能會隨著中國3G市場的正式啟動,就此改變
近日,TD-SCDMA聯盟秘書長楊驊表示,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國的TD-SCDMA產業,已經進入社會化業務測試和商用的階段。截至8月24日,我國TD手機用戶共有17.5萬戶,其中,社會化測試用戶10.4萬戶,試商用用戶1.1萬戶,包括奧組委、中國奧運代表團、工作人員以及志愿者在內的奧運專用用戶6萬戶。
信息產業部有關人士表示,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將完成電信重組整合,同時發放3G運營牌照。這意味著期盼已久的中國3G產業將正式啟動。
在2G時代,國外廠商占據著市場主導地位,中國本土通信設備制造商主要是跟隨者的角色。在3G領域,華為十年磨一劍,如今已基本與國外的設備制造商處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這意味著,中國通訊設備市場的競爭格局可能會隨著中國3G市場的正式啟動,就此改變。
華為失利國內市場
3G技術有TD-SCDMA、WCDMA、CDMA2000三個發展方向。由于公司的資源非常有限,在世界和中國3G技術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下,華為和中興通訊都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方向進行研發。
華為將研發重心放到了WCDMA、WIMAX,中興通訊將重心放到了TD-SCDMA、CDMA2000。
大唐先前也開發WCDMA和TD-SCDMA,后來轉為專一研究開發TD-SCDMA,是TD的標準的主要制定者,但無論在競爭力、銷售量、研發能力和市場方面,大唐均不能與華為、中興相比。

在全球市場,華為與中興通訊可以按照自己的技術方向銷售3G產品,因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標準不需要統一。但到了中國市場,中國政府采用哪個標準就決定了華為與中興通訊在國內3G市場的命運。
在各方利益博弈下,最終,中國政府決定采用TD-SCDMA、WCDMA、CDMA2000并用的模式,但是,3種制式所占比例一直沒有確定。在這種情況下,TD-SCDMA已在十個以上城市建設,TD-SCDMA聯盟的主要成員由此獲得了多個合同,其中手機終端商、芯片制造商和軟硬件提供商在中國移動獲得的合同總值數百億。在TD-SCDMA領域,中興通訊已連續兩年獲得最大合同額,是最大受益者。
中國電信CDMA招標工作也已經展開,普遍分析認為,這次設備商最大贏家應該還是中興通訊。但有消息稱華為會采取“零報價”策略(是一種爭取未來定單的手段,如贈送機器),志在第一批入圍。中國電信CDMA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CDMA2000運營商。
盡管如此,現任北京郵電大學學位委員會主任、研究生院院長宋俊德教授認為華為未來將成為中國3G的第一大贏家。他認為,華為如果真的采取“零報價”策略,只能說明是為未來打基礎。
其實中國在TD實驗之前已有不少城市用華為WCDMA作了實驗網,只因后來政府對TD的政策,這些實驗網被全部撤銷。我國政府一系列政策旨在保護推進TD-SCDMA的發展,華為在WCDMA、WIMAX領域只能是墻內扎根長葉,墻外開花結果。
海外開花
華為以技術領先制勝,率先進入了全IP和FMC時代,僅UMTS和GSM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就增加了一倍,而CDMA和WIMAX則保持新增合同數第一。
早在1998年,華為就開始了WCDMA測試終端產品的研發工作,并陸續在中國的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全球范圍的歐洲、美國、韓國等區域建有研發分支機構。從2000年開始,WCDMA測試UE已成為各3G網絡設備廠商重要的網絡測試工具。當時全球3G網絡尚處于大規模商用的前夕,外國電信巨頭還未形成壟斷市場的局面,所以在時間上,對華為大力發展3G終端非常有利。
根據華為公布的數字,2007年,華為移動網絡設備全球銷售超過70億美元,實現了連續十年的高速增長;UMTS以39個新增合同數繼續蟬聯全球第一,累計超過86個合同;GSM2007年出貨量超過70萬載頻,全球份額達21%。
華為不僅在亞太、中東北非、南部非洲、獨聯體地區鞏固了已有的市場地位,市場份額取得大幅提升,還在歐洲、拉美、北美地區取得了突破并且站穩了腳跟,夯實了市場基礎,奠定了新的全球市場格局。
2007年,在歐洲,繼西班牙大規模擴容后,華為又連續收獲了沃達豐希臘、羅馬尼亞等4張子網;2G/3G接入網設備大規模進入法電 60%子網,并利用領先的移動軟交換全面改造法電全球網絡;采用2G/3G雙模基站在德國O2大規模替換原有廠商設備;承建意大利電信本土3G網絡;成為獨聯體“3G啟動年”的最大贏家。
按照過去幾年,實際銷售額為訂單銷售額73.4%的平均比例計算,華為2007年的實際銷售額接近120億美元。華為預計,2008年訂單銷售額計劃達到220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37%。據華為內部人士透露,2008年訂單銷售額估計會超過預期,達到240億美元。
華為已在歐洲建立了快捷的物流配送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為華為無線終端產品的銷售提供了強大的支持。據悉,華為公司在阿姆斯特丹設立歐洲物流中心,配送范圍覆蓋整個歐洲,保證最快8小時內及時到貨。
不同的制式具有不同的優勢,也帶來了選擇的風險,運營商需要的是多種技術的無縫融合。從2008年開始,華為率先打破制式壁壘,通過統一平臺、統一形態、統一模塊,使各種技術體系無縫融合,GSM、CDMA、UMTS、WiMAX統一基站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這個舉措降低了華為將WCDMA作為3G技術的重點發展方向的風險。
決戰中國
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認為,國外企業如諾基亞、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摩托羅拉等都是華為在國內3G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因為這些企業在國外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特別是在2G市場上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但相對而言,國外企業的生產成本、人工成本等比較高,對中國的了解程度甚少,本地化等服務有所局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在中國3G市場的進一步拓展。而國內的企業在海外也有豐富的技術與經驗積累,成本相對比較低,服務上特別是用戶體驗本土化服務水平比較高。因此,在中國3G市場,華為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老對頭——中興通訊。大唐、普天、烽火等實力相對較弱的企業在3G市場也會占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它們注定不是這場3G游戲的主角。
日前,華為和中興通訊在中國電信CDMA網絡設備招標中同時中標,二者共占75%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似乎印證了中國本土電信設備制造企業將在3G時代獨領風騷的預言。如果上述預言成立,接下來的問題是,華為與中興通訊誰將成為最大的贏家?
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鄧中元認為,華為技術上的優勢在于WCDMA有較強的技術基礎和項目經驗,具備很強的競爭力。但華為在TD-SCDMA方面的技術積累稍弱,需要進一步加強;而中興通訊在CDMA方面的競爭力相對弱一些。
中國3G啟動后,華為想在市場上繼續占據領先地位,必須做到三點:第一,在網絡建設方面,華為應該充分發揮WCDMA方面的優勢,同聯通形成深層次合作,同時在CDMA2000和TD方面也都要有一定的競爭力;從技術上進行突破,保證在前沿技術方面的研發跟進,同時積累相關的經驗,以確保具備在新興市場的足夠競爭力。
第二,華為應該依靠同海外運營商的合作經驗,不僅僅在設備和軟件方面,同時也要在終端、業務等方面同運營商結成深入合作的關系,以增強與運營商的接觸層面,同時提升盈利能力和競爭力;在服務質量、服務水平上,華為也要有更大的提高,爭取得到運營商的認可。
第三,未來的發展要借助各個方面綜合性的力量,結合中國其他的力量,比如與國內其他企業合作共同發展,一起提升3G網絡。
項立剛認為,華為是一個非常有戰斗力和進攻性的企業,市場開拓能力非常強。早年華為在云南CDMA的市場份額比較小,面對這樣的情況,華為采用價格戰,搶占市場,終于轉敗為勝。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華為的戰斗力和進攻性比中興通訊強。中興通訊在企業文化方面比較溫和,在市場上的進攻性沒有華為強。項立剛由此預測,華為肯定會占據35%以上的國內3G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