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本刊2008年第9期《中芯國際:用管理擴張打造半導體王國》一文,詳盡分析了中芯國際的管理擴張戰略。2000年創立以來,中芯國際的擴張步伐從未停止,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排名第三的Foundry企業。然而就在資本市場蕭條、公司市值縮水之際,中芯國際如何免遭“門口野蠻人”的襲擊?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告訴我們,這決不是杞人憂天。
海外戰略投資者正覬覦著中芯國際,國內有眼光、有謀略的投資者更應該把握住這次機會,特別是在中芯與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將合而未合之際,注入資金
自2000年4月創立至今,中芯國際在經歷了數次擴張之后,成功地讓中國內地進入12英寸45納米時代,趕上了國際一流水平。2007年,中芯國際以15.5億美元的銷售額領先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公司,排名Foundry(準工藝加工線)行業全球第三。然而,在資本市場上中芯國際的股票卻淪為雞肋。
資料顯示,自2004年3月18日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交易以來,中芯國際的業績連年虧損。對于股票投資者而言,中芯國際雖有強大的實力和美好的前景,卻無法讓他們在短期內收獲暴利。殺跌之下,中芯股價已從發行價2.69港元一路下跌至目前的0.36港元左右,市值縮水7倍之多。
快速擴張的負效應
成立8年來,中芯國際的一系列擴張為自己帶來了巨大的產能,包括5座8英寸芯片廠,4座12英寸芯片廠;而且也帶來了高額的回報,2007年15.5億美金的銷售額使中芯國際成為僅次于臺積電和臺灣聯電的Foundry企業,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企業。
但是,5座8英寸芯片廠、4座12英寸芯片廠的建設資金可稱得上是一筆天文數字,攤銷在每年的折舊費用高達7億-8億美元。因此,盡管在2007年,中芯國際的利潤達到了7.3億美元之多,但在巨額的設備折舊費用面前,虧損仍然在所難免。
然而,虧損只是暫時的。世界上沒有幾家半導體制造企業從一開始就能盈利。到今年年底,隨著中芯國際的設備折舊逐步完成,其利潤與市值必將同步上揚。
在技術上,中芯國際的工藝水平已經達到12英寸65納米,并于2007年12月26日與IBM簽訂45納米大批量CMOS(即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是一種大規模應用于集成電路芯片制造的原料)技術授權合約,趕上了世界一流技術水平。
因此,對于海外的戰略投資者而言,當前的股票價值嚴重低估,無疑制造了向中芯國際伸出魔爪的良機。中國半導體業內人士開始擔憂,中國政府一心要扶持發展的芯片制造企業會不會被外國人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買走?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會不會又陷入外國企業的掌控?事實證明,這種猜想決不是杞人憂天。
前不久,匯源果汁的H股從價格高位下跌2/3,至3港元。可口可樂瞄準了這個時機,提出以每股12.2 港元的價格全面收購匯源果汁,如果收購成功,這將使可口可樂一舉占領中國非碳酸飲料市場的半壁江山。
這不禁讓我們聯想起了數年前,外國金融財團陸續進駐中國銀行業,收購建行、中行、工行、華夏等國有銀行的股權,購買價僅徘徊在凈資產價格附近,完全無視這些國內銀行的品牌、壟斷優勢、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令人惋惜的是,國外財團憑借很低的成本價購入,輕輕松松地賺了個盆滿缽滿。
股市不斷下行,中國資產的價值被非理性地低估,中國投資者早已失了信心,國外的跨國大企業卻看好國內企業已有的市場優勢。此種形勢之下,中芯國際如何保住基業,提升市值?
合并重組提升企業價值
企業間的兼并重組是產業整合的重要方式,也是企業價值的一次提升,中芯國際向來注重與優質企業間的合作。因此,此次為提升公司市值,中芯國際仍應選擇合作——重組——擴張的方式。
在半導體行業,規模經濟至關重要,往往能決定公司利潤率的高低。中芯國際與其他企業合作,生產規模大了,一方面能攤薄生產成本和技術研發成本,另一方面能提高公司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及價格談判能力,公司利潤率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目前,世界上利潤率最高的集成電路芯片代工企業是臺積電,中芯國際若想趕上臺積電,“強強合作”是最佳選擇。
與以往略有不同的是,中芯國際現在已經是目前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代工企業,兼并或與內地的代工企業合作顯得有些畫蛇添足。這一次,中芯將目光投向了與它實力相差不遠的代工企業——新加坡特許半導體(Chartered Semiconductor),下文從三個方面分析兩者的合并前景。
銷售收入。根據圖、表分析可知(見圖、表),臺積電以98億美元的銷售收入遙遙領先于其他企業,占全球份額的44.3%;臺灣聯電以32億美元的銷售收入位列第二,占全球份額的14.7%;而中芯國際和新加坡特許半導體的銷售收入則勢均力敵,分別為15.5億美元和14.45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比重分別為7%和6.5%;兩者合并后與臺灣聯電大致相等,極有可能在2008年取代臺灣聯電,成為排名第二的Foundry企業。這一全球范圍內的重新洗牌必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中芯國際的形象,中芯的實體經濟強大了,它的虛擬經濟——市值也必將強大起來。
產能。目前世界主流的技術是12英寸生產線,中芯國際擁有4條12英寸生產線,加上特許半導體的1條,共有5條生產線,而臺灣聯電只有4條。僅從12英寸生產線的產能來看,中芯國際與特許半導體的總和大于臺灣聯電。如果二者成功重組,則不僅能夠迅速擴大生產規模,未來在銷售收入上超越臺聯電,還能增強投資者信心,有效提升市值。


優勢互補。中芯國際已經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漢和深圳分別建立起生產基地,整個生產網絡相對完整,產能擴張趨勢明顯,生產能力強且負債較少。特許半導體擁有全球性的營銷網絡,但是負債相對較多,產能不夠。兩者合并則能產銷兩旺。這無疑是明智的雙贏之舉,不僅能夠迅速做大,還能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從而達到做強的目標。
海外戰略投資者正覬覦著中芯國際,國內有眼光、有謀略的投資者(如國資的或私營的社會基金或私募基金)更應該把握住這次機會,特別是在中芯與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將合而未合之際,注入資金。既能自己盈利,又能增加中方的股本,提高中芯在與特許合作之后的影響力。合作之后,產能高了,銷售額高了,實體經濟強了,市值也就高了,那么接下來再想兼并臺灣聯電似乎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