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危機過后,從中央到地方開始加快推進“問責”的制度化。
2003年8月,國內首個政府行政問責辦法——《長沙市人民政府行政問責制暫行辦法》出臺。規定8種情形應追究行政責任,包括虛報浮夸或瞞報、遲報造成不良影響或工作損失的;治政不嚴,對上隱瞞問題,對下包庇、袒護、縱容的;指使、暗示下屬部門或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在抗御各種自然災害、處理重特大事故以及在防治疫情中未按有關規定和上級要求及時、有效地處理,造成嚴重后果或損失的,等等。尤其是,新聞媒體曝光也成為問責依據之一。、
2004年7月1日,國內首個省級行政首長問責辦法——《重慶市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正式實施。《辦法》規定的問責對象包括重慶市政府各部門的行政首長,以及參照執行的部門副職、派出和直屬機構的“一把手”。有效能低下、執行不力、瞞報或虛報重大突發事件、盲目決策和在商務活動中不講誠信等18種情形,將對政府行政部門“一把手”分別追究其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的7種責任,小至誡勉、批評,大至停職反省、勸其辭職。
2005年1月19日,海南省政府通過了《海南省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規定》。問責范圍包括決策失誤問責、違法行政問責、執行不力和效能低下問責、疏于管理和處置不當問責等。在問責方式方面,海南省根據行政問責的內部監督性質和行政首長所負責任的情況,規定了誡勉談話、通報批評、責令作出檢查、責令公開道歉、責令辭職、建議免職等六種問責方式。《規定》還明確了問責啟動、調查處理及申訴復查等程序制度。
2005年2月,《浙江省影響機關工作效能行為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出臺。浙江省欲通過《辦法》將“效能革命”制度化。《辦法》規定了30種被問責的行為。在推進行政問責制的過程中,開展“效能革命”的浙江省率先將問責指向了“庸官”。
2005年11月,旨在促進行政首長認真履職的《成都市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正式出臺。根據該《辦法》規定,成都市政府所屬工作部門及區(市)縣政府的行政首長(含主持工作的副職)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市政府要對其進行問責。問責有6種可單獨或合并采用的方式:告誡、責令作出書面檢查或公開道歉、通報批評、扣發獎金、調整工作崗位或建議調整工作崗位、免職或建議免職。辦法具體列舉了執行不力、決策失當、效能低下、違法行政、濫用職權、監管不力等方面共計22種應當問責的情形,基本涵蓋了比較典型的行政首長的主要履職行為。
2005年12月8日,深圳市正式出臺了《關于健全行政責任體系加強行政執行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及6個配套辦法,簡稱“1+6”文件。其中3份文件是關于責任追究的具體辦法,而行政首長問責制、行政許可責任追究、訓誡制度和警醒教育等制度都屬首次建立。《深圳市行政過錯責任追究辦法》明確了行政過錯及行政過錯問責范圍。《辦法》對責任追究程序也進行了明確。新聞媒體披露有行政失當情形的,相關部門要進行調查,以確定該行政行為是否應承擔行政過錯責任。
在各地探索新途的同時,中央政府也加快了推進“問責”的制度化步伐。
2004年中央密集出臺六大改革措施,其中與問責制最密切相關的,是出臺了官員辭職的四種形式。
因公辭職──是指領導干部因工作需要變動職務,依照法律或者政協章程的規定,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人大常委會或者政協提出辭去現任領導職務。
自愿辭職──是指黨政領導干部因個人或者其他原因,自行提出辭去現任領導職務。自愿辭職的,未經批準,不得擅離職守;擅自離職的,給予紀律處分。
引咎辭職──是指黨政領導干部因工作嚴重失誤、失職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或者對重大事故負有重要領導責任,不宜再擔任現職,由本人主動提出辭去現任領導職務。
責令辭職──是指黨委(黨組)及其組織(人事)部門根據黨政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的表現,認定其已不再適合擔任現職,通過一定程序責令其辭去現任領導職務。拒不辭職的,應當免去現職。
與此同時,中央部委機關也正在建立決策責任追究制。
對于貫徹落實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央已經責成國家部委就“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進行研究落實,要求建立健全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國務院要求,要積極研究界定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的行政決策權,完善政府內部決策規則、決策程序以及行政決策的監督制度和機制,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決策責任追究制度。
2005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也對問責制作了規定。
2005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吸收了上述部分內容,包括引咎辭職和責令辭職,而撤職、免職、罷免三種擔責形式在其他法律法規中已有規定,公務員法就沒有再進行規定。
2008年,問責觀念被注入到了《國務院工作規則》當中。在4月2日公布的《國務院2008年工作要點》中,行政問責制也位列其中。5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中,更是強調加快實行問責制。
應該說,我國問責制已基本形成,它對加強權力運行的監督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