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浙江的高女士和丈夫魏先生,為討回十多年前的購房款打了三場官司,前兩場官司贏了卻無法執行。輸了第三場官司的高女士,來到上海市檢察一分院申訴。結局究竟如何?
一手交錢 一手交不了貨
打贏官司 巨款無法執行
事情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高女士和丈夫魏先生來到上海浦東,看到房地產發展方興未艾,投資購買樓盤者甚為踴躍,再加上親友不斷的鼓動,便決心投資。經過精心挑選,選中了一家地產公司開發的“長江別墅”群。該別墅群地理位置絕佳,效果圖也美輪美奐。聽了銷售人員的熱情介紹,二人更加確信這些別墅以后肯定能賺大錢。于是,夫婦倆與房產公司在1993年簽訂購房合同,并支付了房款。兩人一口氣花了近600萬元買下十幾套別墅后,開心地返回家中,只等對方交房。

但合同簽訂后沒多久,“長江別墅”項目因違法占用耕地被相關部門叫停,而房產公司也因經營不善于1996年4月被注銷,其剩余資產被另一家實業公司作為保結人取得。眼看買下的房子沒了影兒,高女士和魏先生從2002年起分別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解除合同,返還房款。2003年7月,法院依法判決房屋銷售合同無效,實業公司返還購房款并支付利息損失共計人民幣1000萬元。官司打贏了,夫婦倆還沒來得及松口氣,判決執行卻又遇到了問題。當時該實業公司也是名存實亡,可供執行的只有公司所持有的上海一家公司的股權,而法院對股權3次進行拍賣均以流拍告終,同時,夫婦倆也不同意以股權抵債,一時間執行陷入困境。經調查,房產公司和實業公司均為村辦企業,2006年高女士再次提起訴訟,申請追加村委會及所屬的投資管理中心和企業發展公司3家單位作為連帶責任的債務人,但法院判決不予支持。經上訴,市高級人民法院裁定維持原判,駁回上訴。
于法無據 申訴未獲支持
試破僵局 雙方積怨難消
2007年7月,輸了追加債務人官司的高女士來到上海市檢察一分院,以二審法院舉證程序不公、法院判決錯誤為由,向檢察機關提出申訴。辦理這起申訴案的是潘漪和方正杰兩位檢察官。
通過受理審查,檢察官認為:實業公司作為房產公司的保結人,應當對高女士出資購房不成的事實承擔還款責任;村委會、企業公司和管理中心獲取財產屬于政府行政行為,不屬人民法院民事訴訟范圍;在無充分證據證明三方對實業公司存在出資不實或惡意抽逃資金的情況,高女士要求三方承擔返還購房款連帶責任的訴請應不予支持;二審法院為了查明案情事實,訴訟中依職權要求村委會進一步提供證據的行為并不違反舉證規則。檢察機關的結論是:法院生效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申訴理由不成立。因此,對高女士的申訴依法不予支持。
從依法辦案的角度來說,檢察官將審查結果通知高女士后,這起申訴案就可以結案了,但是,事情卻依然未了。檢察官考慮:本案糾紛產生至今時間長達十多年,涉及的財產關系幾經轉讓,變遷復雜,又涉及“產權界定”等問題,當事人對本案的申訴雖在法律上無法支持,但執行不到位是高女士久訴不息的根本原因。為了切實維護申訴人客觀上存在的合法權益,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值得檢察機關用盡訴訟和法律救濟程序,努力在“法度之外、情理之中”促成雙方和解。承辦檢察官的想法立即得到了院領導的肯定和支持。
然而,檢察官了解到,經過多次官司,雙方關系劍拔弩張、立場相當對立。眼看雙方僵持不下,檢察官決定另辟蹊徑。
反復調解 執著打動固執
公正坦誠 真義換得信賴
檢察機關的調解工作必須在雙方自愿的基礎上方可順利開展,而要化解矛盾首先是要排除積怨,接受調解。
在接觸中檢察官發現,在案件進行過程中,幾年來雙方當事人都未更換過代理律師,也就是說兩位律師自始至終都是各自當事人的全權代理人。這就說明雙方當事人對各自的律師都十分信任,而且兩位律師幾年來也都竭力維護自己當事人的利益。檢察官決定先做通雙方當事人代理律師的工作。幾個回合下來,檢察官取得了雙方的信任,并且也掌握了調解工作的主動權。
申訴人的代理人馬律師是業內出了名的“強硬派”。數次打交道,檢察官都對其格外耐心。這次,檢察官仍然平靜地等她把話說完后,接著進行曉以利害的分析:
“案子進行到這里,你能用的辦法基本都用過了,可目前一分錢都沒拿到。到檢察院來申訴是為了解決問題,追回欠款是根本,如果繼續對立,只會又一次放棄機會,請相信和配合我們,好嗎?”一席話說得入情入理。看到檢察機關確實是在想方設法維護其當事人的利益,馬律師“敵對”態度逐漸軟化下來,表示愿意協助和配合做好調解工作。
牛律師是被申訴方的代理人。開始,他斷定已被對方貼上了欠債不還的“無賴”標簽,一見面極有可能被檢察官指責。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檢察官并不咄咄逼人,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及合法合情的建議讓牛律師心生敬意、難以拒絕。檢察官適時抓住時機,切入正題:“我知道你們不是想賴賬,要是想賴賬,也不會拍賣股權了。說實話,你們自己覺得應該還錢嗎?”“欠的錢確實應該還,我們不是不想還,是真的拿不出那么多錢!”
只要肯還錢就有門——檢察官感到事情出現了轉機:“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讓我們攜手卸除這個久拖不決的‘包袱’吧。”“好,我一定全力配合。”牛律師爽快地表了態。
互不妥協 談判一波三折
因勢利導 情理悅服紛爭
檢察官又著手了解被申訴人的資產狀況和履約能力,掌握了被申訴人的還款能力。
“最多600萬元,再也湊不出錢了。”牛律師一臉無奈。“1000萬元,這是2003年法院判給我們的,這還不算到今天所增加的利息。”馬律師咬定1000萬元,始終不松口。整整相差400萬元哪,要讓雙方讓步談何容易。
先做牛律師的工作。從600萬元到650萬再到700萬元,牛律師底線停留在700萬元。同時,對馬律師那里也加緊商談。從1000萬元到950萬元再到900萬元,馬律師聲稱再少就別談了。檢察官折中提議償還600萬元本金加200萬元利息,但雙方在此又僵持了幾個月。檢察官繼續與雙方保持聯系,尋找解決的途徑。
正在此時,發生了震驚全國的“5·12大地震”,面對如此巨大的災難,看過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很多人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在與雙方溝通中,檢察官捕捉到了積極的信息,并抓住時機,因勢利導,讓陷入僵局的談判重新啟動。
“800萬元,我把您對我說的意思與我的當事人進行了協商,就按檢察官的方案辦”。檢察官趁熱打鐵:“謝謝,但是我們還希望你能再加50萬元以備不時之需。當然希望能用不上。”牛律師回去后不久就答應了檢察官的要求。面對馬律師和高女士夫婦,檢察官的開場白一下子活躍了商談的氣氛:“非常贊賞你們在四川大地震發生后表現出的善心和善舉。”“今天,我們應該有希望將拖了10多年的問題來做個了結”,檢察官用充滿信心的話語感染著他們。接著,檢察官告訴他們對方確實盡了最大努力承諾到800萬元的數額,如果他們仍然堅持原先數額,恐怕又會走入“死胡同”。“另外,你購房是為投資,投資是有風險的”。又經過一番耐心開導,800萬元的數額終于被高女士夫婦接受了。
雙方簽約 履約屢起矛盾
息訟和解 終得案結事了
今年7月的一天,雙方如約來到檢察院簽訂調解協議。雙方對還款數額趨同一致,但在支付方式上又發生了意見分歧。馬律師主張將款先匯到其律師事務所的賬戶,高女士夫婦覺得錢直接到自己的手中最放心,而牛律師認為錢款轉到個人的賬上不妥,通過檢察機關交付才保險。檢察官見達成協議的時機已基本成熟,如果在支付方式上爭執不休,拖下去可能功虧一簣,便提議:“既然大家在還款數額方面沒有什么異議,我們在調解協議書中添上‘支付方式由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指定’,各位大概不會反對吧?”此言一出,雙方均表示信任檢察機關,便欣然簽約。
檢察院商請法院重新啟動執行程序,以變更執行的方式,讓牛律師將錢款匯入法院,法院向高女士夫婦直接發還執行款。
當雙方到法院正式簽署“執行和解協議書”時,對于執行費由何方承擔的問題又起紛爭。這時,檢察官胸有成竹地說“首先感謝牛律師給了我們50萬元的機動權,現在,就把這50萬元加入先前的800萬元,扣除法院的執行費后,高女士夫婦拿回的肯定超過800萬元。牛律師,你看我這樣處理行嗎?”
“行”,在場的牛律師、高女士夫婦、馬律師和法官的目光里無不透著感佩。一周后,高女士夫婦順利地拿回了歷經10余年波折的購房款和利息補償。
不久前,高女士夫婦給檢察院送來錦旗和《感謝信》,信中寫道:奔波多年,在我們幾乎不抱希望的時候,上海檢察機關不畏艱難地幫助我們解決了問題。
最近,牛律師也代表實業公司寫來《感謝信》:我們意外地發現,民事檢察可以成為整個司法救濟體系中,息訟寧事和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平臺。■
(文中涉案雙方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