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段時間網上頻現金融虛假信息,各媒體爭相轉載,一時輿論嘩然。從“龔方雄事件”到“吳敬璉間諜案”,各種虛假信息充斥網絡,令人眼花繚亂,難辨真假。追究事件緣由,除了追究虛假信息發布者的責任外,是否更需要思考政府部門的監管責任以及法律制度完善的問題,抑或是二者兼有?
公民新聞帶來的挑戰
□文/劉春彥
吳敬璉“間諜案”最早出現在美國新聞
網站博訊網。8月28日,總部設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的博訊網發布了一篇未有任何作者署名的消息,文中引述“未署名的內地知情人士”稱,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因涉嫌為美國擔任間諜工作,被國安機關調查。消息在網絡上一出現,立刻引發輿論嘩然,境內外媒體紛紛轉載此消息。29日下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被迫發表澄清,對此事進行否認。
2000年5月成立的博訊新聞網,主張“人人爆料做記者”,所有的新聞均可由網友發表,均可不署名。博訊網“人人當記者”的新聞形態,即非專業新聞傳播者向社會發布自己掌握的獨家信息,在西方被稱作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
2008年10月3日,又一公民新聞引起全球注意。美國東部時間當天早9點,CNN旗下的“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網站iReport的一位名為“Johntw”的用戶發布的一則題為《喬布斯心臟病嚴重發作 被火速送往醫院急救》(Steve Jobs rushed to ER following severe heart attack)的新聞成為了一起網絡謠言的始作俑者。隨后,這則新聞出現在了新聞網站Digg.com上,而迷你博客網站Twitter.com上也先后出現了幾十條緊張兮兮的轉載信息。9點25分,著名的在線雜志Silicon Alley Insider也刊發了這則消息。
這則謠言導致蘋果股價極速暴跌。早晨9:40-9:52之間,蘋果股價即由105.27美元瞬間下滑至95.41美元,跌幅達9%。隨后蘋果出面否認這一失實報道。在公開承認這一報道為捏造之后,CNN又于當地時間本周五發布消息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在對此次“公民記者(citizen journalist)”捏造事實一事展開調查。這一消息曾一度引發蘋果市值縮水90億美元。CNN在聲明中表示,iReport上的消息“未經CNN記者審查,而CNN記者也未參與相關報道。”
接連發生的兩起公民新聞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也應當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公民新聞的出現,雖然使公眾能夠主導新聞傳播,但同時也帶來新的問題。突出的問題就是其內容無法事先審查,因而會出現假新聞,甚至有人會故意制造假新聞,吳敬璉“間諜案”不排除有人故意制造事端。
公民記者未經職業培訓,其職業技能和道德無法令人滿意。并對傳統的法律提出了挑戰,表現在:第一,對社會成員,尤其是著名的公眾人物、著名公司的名譽權、商譽、隱私權等保護帶來挑戰,進而危害了社會秩序,引起恐慌,“喬布斯事件”就是典型一例。對于受害人而言,甚至無法知道加害者是誰,無法主張賠償;第二,對傳統的新聞傳播的法律秩序產生沖擊。傳統的新聞傳播,媒體對新聞的真實性負有審查義務。而公民新聞網站自認為不負有審核新聞來源真實性的義務。第三,公民新聞依靠讀者的點擊率而生存,很可能出現網站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制造“新聞”,甚至可能會成為某些人發泄私憤的工具。
盡管我國現在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新聞”網站,但上述兩個案件給我們提了一個醒,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應制定相關的法律規則,并在未來制定《新聞法》或《侵權責任法》時,將其納入調整范圍,引導公民新聞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