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一篇名為《中國政府正考慮出臺千億級別經濟刺激方案》的報告,令A股一片利好。但隨后,各方消息均證實,摩根大通的報告子虛烏有,A股也隨之連日下挫。面對質疑,龔方雄出面表態說,暗示中國經濟刺激方案的報告純屬個人觀點,而非來自官方渠道。一篇“純屬個人觀點”的報告,何以誘發A股暴漲?面對外資投行越來越多針對中國經濟和國內股市的觀點,投資者又該如何明辨?(《都市快報》)
正如有人所提到的,以龔方雄為喉舌的QFII深諳市場心理,能在適當的時候說出市場期待的言論,這就是QFII看上去具有市場話語權的原因。在那段時間,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多次發表股評“維穩”,可是,廣大股民似乎并不買賬。寧愿相信外資投行,卻不愿意相信自己的主流媒體,這背后,不僅是信息不對稱,更是對監管層的失望。股市的低迷,與其說是對未來經濟前景的悲觀,不如說是對監管者的能力與品質的懷疑。“龔方雄”事件中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監管層失信”。“監管層失信才是市場對新華社股評失去信心的原因。”這無疑也直接造成了股市“話語權”的旁落,給了外資投行以可乘之機。
“龔方雄”事件的第二個關鍵詞,在我看來,是“利益集團”。有人總結在股市發表意見的經濟學家主要有三種,一是看漲型,二是風險揭露型,三是炒作型。但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評論和預測,都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龔方雄的背后是摩根大通,誰能保證他的言論“有良心”?龔方雄在報告中說中國正在審慎考慮一項總金額為2000億-4000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報告中沒有任何猜測的主觀字眼出現,給人感覺龔方雄就參與了該項政策的制定。這顯然是在誤導投資者,說得不好聽,這是在造謠,是在操縱市場。股票市場如果任由這種“個人觀點”沒有約束地通行,廣大散戶的權益又怎么能夠得到保證?
經濟學家借用自己的身份和名望,以發表文章和談話的方式影響公共決策或股市預期,為背后的利益集團代言。這種現象如今已不是個別行為,而是公開的事實。按道理來說,經濟學人也屬一門行業,是行業就應該有行業自律,即便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團,但其言論也應該有底線,至少不應該胡編亂造。面對這種經濟學家昧著良心傳播虛假信息,應該反思的不僅僅是違反行業底線的個人,更應該是整個經濟學界。
在對金融市場的理性預期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假定,即“有效市場假定”。在股票市場中,股票的價格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所有未被盈利的機會都會被消除。有效市場假定的一個含義就是,投資者不可能指望從某一股票中獲取超過其均衡利率的回報。美國某調查機構曾經研究了大量分析師的薦股成績,最后的結論是,他們薦股的準確率并不比大猩猩更高。有效市場假定告訴我們:小道消息、經濟學家公開發表的分析報告都是公開可得的信息,不能幫助投資者戰勝市場。
有效市場假定卻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投資者如果不具備比其他市場參與者更好的、更內幕的信息,也不可能超越市場。有效市場的結論是,對于廣大不知曉內幕信息的散戶來說,不應該頻繁地買賣證券,這一舉動除了在每筆交易中增加收取傭金的經紀人的收入,別無益處。“龔方雄”事件告訴我們的第三個關鍵詞是“置之不理”。這個關鍵詞是針對散戶的,在沒有獨特內幕信息的情況下,對那些所謂經濟學家的高論,廣大散戶的最優策略就是不予理睬。
事實上,散戶們應當“投資并持有”,即購買股票后,持有較長一段時間,這樣,是可以減少傭金的支出。而對基金的投資,散戶的策略則應該是投資購買管理費用較低的共同基金。因為,基于有效市場的假定,任何一個共同基金都不能長期超越市場。■
廈門大學法學博士研究生
編輯:董曉菊 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