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宣稱,“正龍拍虎”將作為一個成語載入中華語言詞庫,更有人已就這一詞條做了非常精當的釋義,曰:“一、意指某人或某集團為利益驅動做假,被揭穿后還抵死不認;二、社會公信力缺失。”同時,有人撰假《史記》體《周正龍列傳》以為典故:“周氏正龍者,秦地金州鎮坪人也。正龍置彼畫于深山密林中,遮掩修飾,遠近數攝之,得虎照數十副。照中虎臥于林下,雙目炯炯,儼然真大蟲也。歸而獻之縣官,官喜,以呈上官,州府臺閣皆不疑,布之互聯網,傳告天下,厚賞正龍。網民見之,咸以為假,競相怒罵之。有好事者遍搜天下舊年畫,果得虎照原版畫,多不可數。正龍之謀遂敗焉,天下皆以為恥。”在釋義及給出典后,還列出了例句,如:“漢芯造假者正龍拍虎,最終咎由自取。”這一句就很是傳神。
從學術規范來看,“正龍拍虎”之為成語,似乎水到渠成,被收入辭典也只是時間問題了。但是,真所謂“計劃沒有變化快”,如今,“正龍拍虎”能否成為成語,竟大有根基“傾覆”之勢!此話怎講?原來,在公審周正龍的堂堂法庭上,又出現了千奇百怪。
其中,最為“出人意表”的是,雖然國際頂尖刑偵專家和國內權威攝影專家都認定,周氏正龍之虎照——姑且這么說——具有相當高超的攝影和后期電腦制作技術,顯然不是從未摸過相機和電腦的一介農夫所能為,而且眾多網民已經技術證偽了周正龍為虎照主人的可能。但是,他還是在法庭上堅決地一口咬定,假虎之照為其一人所攝,“別無分店”。于是,結合法庭內外、開庭前后的種種怪狀,法律界和評論界的許多人士以及大量網民紛紛質疑,并認為周正龍是“替罪羊”。更有耿直人士一針見血地指稱,周正龍“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乃是利益集團“丟卒保車”之舉,“犧牲”一個人,“解放”一批人。
于是,在庭審中,也就只是周正龍的“認罪服法”,其一口一聲“我是法盲”,也終究讓人看到了周氏正龍孱弱之外的可憐。于是,一條嶄新的成語又橫空出世了,是為“正龍頂缸”,且大有取代“正龍拍虎”之勢。
當然,在有關方面緊捂真相,使其無法大白天下之前,我們只能是懸揣正龍之所以“頂缸”,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種種“故事”。
但不管怎么說,“正龍拍虎”也好,“正龍頂缸”也罷,終會有一個留傳下來,“豐富”我們的語言文字寶庫。從這個意義上說,周氏正龍以及其他的某氏某氏,是有貢獻的。而周氏正龍,也終將載入典籍。試想,如果沒有某氏某氏,哪里會有“掩耳盜鈴”、“刻舟求劍”、“守株待兔”……這么精粹的成語?只是,像“正龍拍虎”抑或“正龍頂缸”這樣的成語,其背景實在太過復雜,如果不了解典出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后果,人們尤其是孩子們,是很難理解它們的準確含義的,更遑論貼切地應用。從這個角度說,周氏正龍及其同志又是作孽。
言歸正傳。如果“正龍拍虎”退出而“正龍頂缸”頂上,那么其悲哀將更甚。因為我們是文明社會,不應該還留存“叢林法則”。而“正龍頂缸”恰恰是“叢林法則”在現實社會的“生動詮釋”,其悲哀哪里僅僅只是一個周正龍?
因此,我們是多么的不希望“正龍頂缸”最終成為成語。但是,事情往往不以人的愿意而改變其演化和發展的軌跡。這么說吧,為了確保“正龍頂缸”一旦被出卷老師用入考卷,而不至于難住應付中考、高考的莘莘學子以及公眾使用時不出現理解的混亂,不才斗膽試作解釋,曰:“一、意指某人為保全某集團利益,攬罪自認,抵死相扛;二、意指司法和社會公平正義丟失。”當然,這只是一家之“釋”,所期純為拋磚引玉。至于典故,不才無才,只有延請方家出馬,續寫《周正龍列傳》后篇。
茲事體大,因為它不僅僅關涉語言文字方面的“雕蟲小技”,更關涉世道人心,關涉公正正義,關涉社會之能否文而明、進且步!■
圖:馬方路 編輯: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