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日,俄羅斯聯邦最高法院主席團做出最終決定,承認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家庭成員是蘇聯政治鎮壓的犧牲品,給予平反。與此同時,撤銷俄最高法院司法委員會2007年11月8日做出的關于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家人不屬于平反對象的決定。至此,用辯護律師盧基亞諾夫的話說,案件審理被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尼古拉二世(羅曼諾夫·尼古拉·亞歷山大洛維奇)1868年5月19日出生于皇村,1894年10月21日登基,1917年3月15日被推翻。此后,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家人被克倫斯基臨時政府軟禁,十月革命勝利后沙皇全家又被布爾什維克政權監禁,并在1918年7月被轉移到葉卡捷琳堡的伊巴特葉夫寓所關押。尼古拉二世的妻子亞力山德拉·費多羅夫娜是日耳曼皇室后裔,生于1872年,1894年成為俄皇后,為尼古拉二世生了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1918年7月17日深夜,尼古拉二世一家連同他家的門衛、廚師、男仆和女傭四人在寓所的地下室被秘密槍決,尸體被行刑者焚燒,殘骸被掩埋在離葉卡捷琳堡不遠的老科普季亞科夫公路旁。1991年7月,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遺骸在那里被發現,但缺少尼古拉二世的兒子阿列克謝和女兒馬利亞的殘體。

蘇聯解體、末代沙皇及家人遺骸被發現以及俄聯邦《受政治迫害者平反法》的出臺使得俄羅斯人對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家庭成員被鎮壓事件的立場和觀點產生很大分歧,分成支持對尼古拉二世全家給予平反和對平反持保留和反對態度兩種。支持予以平反的以現政權和東正教會為代表,持保留和反對立場的以俄羅斯共產黨為代表。俄羅斯政府曾經特地委托時任副總理的丘拜斯專門領導和負責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遺骸的確認工作。1993年,末代沙皇及家人的遺骸在英國犯罪研究中心進行化驗,1995年遺骸又在美國國防部軍事醫學研究中心進行檢測,最后,這些遺骸于1997年11月在俄衛生部司法鑒定中心再度進行核對。1998年1月30日,俄政府專家委員會正式確認并宣布遺骸為真實。一個月后,俄政府決定于當年7月17日在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害80周年之際將遺骸安葬在圣彼得堡的彼得和保羅大教堂俄皇族祖先的墓地。下葬儀式十分隆重,鳴禮炮19響,政府成員、社會知名人士以及羅曼諾夫家族60多名成員等出席了葬禮,俄羅斯當時的總統葉利欽也在葬禮上出現并發表講話。同一天,俄各地東正教教堂都舉行了追祭亡靈的儀式。在此之前的7月14日,在葉卡捷琳堡舉行了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遺骸遷出儀式。這一年,俄羅斯還發行了面額為3盧布的印有尼古拉二世頭像和全家合影的特種紀念郵票。2000年,俄羅斯東正教教會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封為“無辜的偉大殉教者”。至此,對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平反實際上已經完成。
不過,在以后的8年多時間里,圍繞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正式恢復名譽的過程卻遭遇到法律證據不足的障礙。2005年12月1日,尼古拉二世堂弟的孫女,現定居在西班牙的馬利亞·弗拉季米羅夫娜公爵夫人向俄羅斯總檢察院遞交了平反申請,要求恢復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名譽。其依據是俄羅斯頒布的《受政治迫害者平反法》第8條款。她認為,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遭遇符合蘇聯時期受到鎮壓、是蘇聯制度犧牲品的條件,因而應該予以徹底平反。俄羅斯總檢察院以該案不屬于政治鎮壓,而是刑事謀殺為由不予受理。馬利亞·弗拉季米羅夫娜不服,向莫斯科特維爾法院起訴,但2006年5月25日特維爾法院作出了支持俄總檢察院立場的判決,并在2006年6月28日拒絕就沙皇家庭平反一案通過補充決定。此后,公爵夫人上訴莫斯科城市法院,上級法院在進行復審之后撤銷了特維爾法院的判決,責成其重新審理。不過,俄羅斯總檢察院并沒有改變原來的立場,在2006年11月14日的庭審會上,俄羅斯總檢察院的代表在法庭上強調,是刑事犯罪分子剝奪了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生命,他們的死亡與國家沒有任何關系,所以,總檢察院沒有改變立場的任何理由。不過,這一次的庭審法官安德烈·科尼亞澤夫沒有接受總檢察院的觀點,裁定總檢察院拒絕接受馬利亞·弗拉季米羅夫娜的平反申請為“違法”,責成總檢察院接受申請,重新審理。
在以后的一年時間里,特維爾法院曾經兩次敦促俄羅斯總檢察院加緊案子的審理,并在2007年6月25日的第二次決定中要求總檢察院在三個月內就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遭槍殺是否屬于政治鎮壓的問題做出認定。2007年11月,俄羅斯總檢察院再次以證據不足為由駁回馬利亞·弗拉季米羅夫娜的申請。其實,直至2008年10月1日俄羅斯最高法院主席團做出對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平反的決議,有信服力的關于槍殺的證據仍然沒有找到。最高法院轉變立場只是因為改變了處理該案的方式和角度,不再看重證據不足的事實,只是力求從一般的歷史事實出發,用邏輯推理的方法處理案子,從而使得判決結果最終滿足了原告的要求,使得翻案終于有了法律認定的結果。
這場訴訟遲遲不能定案的主要原因在于,雖然當時有關人員對尼古拉二世全家實施了秘密槍決,但檢察院既找不到當時法院的有關判決,也沒有發現中央革命政權的任何決議、相關文件或文字資料。換言之,俄羅斯總檢察院沒有確鑿的直接證據能夠證明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執行槍決與當時司法部門的判決有關,也沒有證據證明這是當時最高蘇維埃政權機關做出相應決定的結果。既然沒有直接證據,也就意味著當時的中央政權機關并沒有過錯,因此也不必承擔相應責任;既然沒有直接證據,現在的中央政府也無需去憑空制造一個錯誤事實,然后再加以糾正。更何況,歷史機要檔案中同樣不存在對沙皇及其家庭甚至進行間接指控或譴責的文件,因而也就不存在需要平反的前提和條件。
此外,總檢察院的調查還獲得了一些與預期目標相反的史實資料和依據。第一,俄羅斯新生的蘇維埃革命政權曾計劃對末代君主進行規模龐大的司法審判。為此列寧曾經批評新建的全俄法院站錯了立場,認為其行為維護了日耳曼人的利益,維護了亞力山德拉·費多羅夫娜的利益,要求法院承認錯誤,轉變立場。這表明,至少在大審判之前,蘇維埃中央政權并沒有打算要處死末代沙皇,更不要說處死他的家人了。第二,隨即開始的國內戰爭改變了列寧的審判計劃。由于葉卡捷琳堡處于對白匪作戰的前線,城市有可能要放棄,而遷出全部監押者風險又太大,所以當時的烏拉爾州黨委向莫斯科報告,請示對所有關押犯的處理意見,但沒有從中央獲得同意對關押者進行“清洗”的指示。第三,烏拉爾州執行委員會于1918年6月16日自行通過了鎮壓“特殊家庭”的決定,但這個決定與當時蘇維埃政權頒布的法律相沖突,所以不能被認為是國家的決定。并且,雖然這個決定具有“官方”性質,但總檢察院并沒有在烏拉爾州找到諸如對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執行槍決之類的指示或命令等直接證據。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總檢察院先前反對平反的決定并不反映它與總統和政府政治立場的對立,而只是反映它對自身職能和執法過程中技術要求、規則的遵守。其實,早在上世紀赫魯曉夫時期,蘇聯政權就曾經為一些沙皇家族成員恢復了名譽。此外在1996年時,應一個叫“圣彼得堡紀念碑協會”的組織要求,俄羅斯總檢察院在經過三年調查之后,也為四名符合法律條款的被“契卡”鎮壓的皇親恢復了名譽,但沒有對另外20名遭槍決的皇室死者平反,理由就是他們的死與司法機關和國家無關,沒有相關的判決書或能夠體現政治動機的國家政權機關的決議等直接證據。
與執政權以及教會等立場和態度呈現鮮明對比的是俄共的立場和觀點。在俄羅斯最高法院做出對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給予平反的決議之后,俄共立即做出了反應。俄共黨員、國家杜馬副主席伊凡·梅爾尼科夫指出,這只是一個曇花一現的、暫時的決定,最高法院主席團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早晚會得到修正,“一切將會回到原來的位置”。他認為,最好不要否定那些經過漫長歷史檢驗的事實及其評價,這樣做會把現在的社會搞得一團糟。他說,對沙皇家庭的好感只是某些研究者想象出來的美好神話,但他們卻故意忘卻這樣的事實,即:當時是全體勞動人民對沙皇家庭做出了歷史性判決,并執行了這個判決。他認為這是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對沙皇制度憤怒的符合邏輯的結果。他承認,從現代的觀點看,這不是人道主義的,但在當時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同沙皇的決裂需要采用最徹底的手段。所以,現在對沙皇及其家庭的平反至少是不尊重歷史,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在其他“左派”人士看來,尼古拉二世是歷史的罪人,因為他曾經在1905年1月對圣彼得堡工人的示威游行和1905-1906年間對國內發生的數起起義采取了嚴厲的鎮壓措施。他們并且擔心,在為末代沙皇及其家人平反之后,一些不利于“左派”的如遷移列寧墓等話題會被重新炒得沸沸揚揚。
總之,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在死亡90年后獲得平反,很大程度上映現出近一個世紀以來俄羅斯社會政治價值觀的歷史演變趨勢,其中既有發展和進步,也有停滯和反芻,值得深思和回味?!?/p>
編輯:盛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