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公司職工在上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受傷,在得到肇事方提供的醫療費用后,又向自己的單位索賠醫療費和傷殘費等。單位在給付了工傷職工這些費用后,將肇事單位告上法院,要求肇事單位返還應該由他們支付的醫療費和傷殘費等,否則即造成給工傷職工的重復賠償。然而,2008年6月,法院卻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難道交通事故成工傷,可以獲得重復賠償?
一起交通事故案例

2006年1月25日,上海通飾貿易有限公司職工某女士,從外地出差匆匆回家。也許是歸心似箭,她在上海浦東新區川沙路4628號港灣式公交車站附近闖紅燈過馬路時,不慎被上海浦東巴士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士公司”)的大客車撞傷,被送到醫院救治。因為某女士是違章過馬路,警察認定某女士負主要責任,而機動車方為次要責任。受傷后,某女士從機動車方所屬的巴士公司獲得了暫支款17萬元,用以支付醫療費。后來某女士進行了傷殘鑒定,結論為五級傷殘。
這起交通事故屬于雇員下班途中發生的交通事故,根據工傷條例的規定,上下班途中發生的交通事故,屬于工傷。因此,某女士在住醫院期間,通過其丈夫向她所在單位借現金4.46萬元,用于支付醫療費。
由于某女士在交通事故中承擔主要責任,且考慮到機動車方的巴士公司已經借款給她17萬元了,所以某女士就不想再跟巴士公司要錢了。因為,如果她向機動車方巴士公司索賠,即便醫療費17萬元,再加上五級的傷殘賠償金約24萬元,合計索賠額可達41萬元。但是,如果按照機動車方承擔40%的責任,也就只能向巴士公司索賠41萬元的40%,即16.4萬元。因此,某女士可以再向機動車方巴士公司索賠的金額不大了。
于是,某女士在咨詢了她委托的律師之后,決定先向其工作單位上海通飾貿易有限公司提出工傷理賠。但是,單位認為某女士拒絕向交通肇事方索賠,因此拒絕了她的要求。
為此,某女士起訴到上海市閔行區勞動仲裁委員會。勞動仲裁委員會認為,某女士主張單位賠償的醫療費和傷殘金,應當先處理交通事故,只有在機動車方理賠金額不足的情況下(沒有達到工傷賠償標準),才能向單位要求賠償(補足)差額部分。
某女士不服勞動仲裁,將其單位上海通飾貿易有限公司起訴到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閔行法院認為:某女士不起訴交通事故的肇事方,是她的權利。她有權利要求單位先墊付全部的費用。某女士得到的肇事方的17萬元屬于借款,不屬于理賠款,不同意在本案中抵扣。法院判決單位全額承擔17萬元的醫療費以及誤工費、護理費和傷殘金,合計金額33萬余元,僅同意前期支付的4.46萬元可以從判決中抵扣。
單位不服判決,提起上訴。單位認為:民法通則規定保護單位的合法權益,第一侵權人是機動車方,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工傷案件,當然應該先處理交通事故,追究機動車方的賠償責任。二審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工傷條例只規定,在受害人拒絕做傷殘鑒定的情況下,單位可以拒絕給予工傷待遇,而沒有規定職工拒絕向肇事方追償,單位可以拒絕理賠,故判決維持原判。這樣,單位就輸了官司。某女士在2008年1月,向一審法院閔行區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單位被迫全額支付判決金額。
敗訴后的再次訴訟
如此一來,單位因受害員工某女士個人的原因,未參加社會統籌的工傷醫療保障,因此在訴訟遭到意外敗訴時,導致單位出現了重大經濟損失。現在,既然法院不承認受害人獲得肇事方的17萬元是賠償,而只是借款;單位在該交通事故造成的工傷案件中,只有墊付醫療費的責任。那么,在機動車肇事方沒有賠償,受害人單位墊付了全部醫療費損失后,單位當然有權要求機動車肇事方賠償該單位因此而造成的損失。民法通則不是規定,法律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嗎?
于是,上海通飾貿易有限公司作為原告,向上海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起訴機動車肇事方巴士公司,要求賠償損失。承辦法官了解該案件情況后,很同情原告。但是,判決書下來的結果卻是,以原告不是交通事故的當事人無權起訴巴士公司為由,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至此,受害人某女士事實上通過機動車肇事方的借款,通過和單位打工傷官司,獲得了兩筆17萬元的醫療費賠償。
其實,這個案件很典型,并無特殊之處,這樣的重復賠償情況也不是個別現象。如果單位是參加社會工傷醫療保險的,這個損失只是由社保工傷基金來承擔,也同樣無法向受害人或肇事方追回重復賠償。因為,受害人獲得肇事方的賠償后,通常是不會通知本單位或社保基金的,也不會主動向單位或社保基金退還重復的賠償,雖然《上海市工傷保險實施辦法》等文件規定,受害人必須退還。
而法院之所以這樣判決,有他們各自的理由。閔行區法院認為:單位在職工遭受的交通事故中,是受害人的工傷單位,有全額墊付的責任。基于墊付責任,判決單位全額承擔醫療費。浦東新區法院認為:否認單位在墊付全額的醫療費后,有向侵權人(機動車肇事方)追償的權利;否認單位向受害人賠償是承擔墊付責任,認為就是最終的工傷理賠責任。
該案涉及的三個法院,閔行區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和浦東新區法院,之所以作出這樣的判決,筆者認為,主要是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有觀點認同“交通事故造成的工傷案件中,受害人有權利從單位和機動車肇事方兩頭理賠”。如果浦東法院支持單位向機動車肇事方巴士公司追償,則巴士公司不可能再賠償受害人,使得受害人無法獲得重復理賠。
工傷可以重復賠償?
關于損害賠償,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原則是:固定金額的損失,其賠償不得超過損失金額。而且財產權(私人財產)受到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如果財產被損害,財產的所有人應當獲得100%的賠償,既不是50%的折扣賠償,也不是200%的超額賠償。任何意外事故,如果能獲得賠償的話,有固定價值的損失,其賠償不得超過其價值;沒有固定價值的損失,如人身價值是無限的,則死亡賠償金和傷殘金可以多次理賠,因為不可能超過其價值。
那么,我國在這方面有些什么法律法規呢?關于單一賠償,我國的《保險法》有類似的規定,如第四十條:保險金額不得超過保險價值;超過保險價值的,超過的部分無效。第四十一條:重復保險的投保人應當將重復保險的有關情況通知各保險人……重復保險的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價值的,各保險人的賠償金額的總和不得超過保險價值。
上海市的地方性有關規定,也不允許重復賠償,獲得重復賠償的要退回。
但是在這起案件中,上述受害人樊女士事實上獲得了17萬元醫療費的重復賠償。如果該受害人繼續起訴巴士公司,還能進一步獲得誤工費、傷殘金等理賠。這樣重復理賠的情況,估計其他地方也可能存在,這是違背中國法律的。之所以在執行法律和工傷政策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工傷條例等政策,沒有針對交通事故造成的工傷做周密的規定。比如,只規定了職工拒絕做傷殘鑒定(喪失勞動能力的鑒定),單位可以拒絕賠償;而沒有規定,職工拒絕向肇事方追償,單位也可以拒絕賠償。再如,政策缺乏可操作性,規定了單位向職工賠償后,職工又從肇事方獲得賠償,單位則可以向職工追償。而實際情況是,很少有人會主動向單位退還重復賠償款。此外,政策沒有規定單位也可以直接向肇事方追償,從而導致法官機械地理解政策,認為單位賠償后,單位并不法定地獲得了追償的權利。因此出現了單位賠償職工后,單位居然無權向肇事方索賠的判決。
其二,有部分法官認為,既然人身損害的賠償,是可以多次理賠的,那么醫療費用的賠償也可以多次賠償,只要在判決書上不直接這樣表述,不給抓到把柄就可以了,從而使得受害人事實上獲得重復賠償。這樣的法官,可能從本位主義出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認為法官沒有義務彌補政策規定的缺陷,在《民法通則》抽象規定的法律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與具體的工傷政策缺陷之間發生沖突時,習慣遵循具體的政策。
基于上述原因,筆者認為,應該盡快修改完善工傷賠償條例等政策和法規,以消除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存在,維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國家財產受到損失。■
編輯:韓鐵馬
鏈接:上海地方性有關規定
《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于因交通事故引起工傷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待遇處理的補充規定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第一條:職工不遞交《調解書》或者工傷職工不愿做喪失勞動能力程度等級鑒定的,企業不予辦理工傷保險待遇。
第二條:企業應當幫助因道路交通事故引起工傷的職工向交通肇事者索賠,獲得賠償前可墊付有關醫療、津貼等費用。交通事故賠償已給付了醫療費、喪葬費、護理費、殘疾用具費、誤工工資的,企業不再支付相應待遇(交通事故賠償的誤工工資相當于工傷津貼)。企業先期墊付的有關費用,職工或其親屬獲得“交通事故賠償”后應當予以退還。
第三條:交通事故賠償給付的死亡補償費或者殘疾生活補助費,已由傷亡職工或其親屬領取的,企業不再發給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因工死亡補助金或者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但交通事故賠償給付的死亡補償費或者殘疾生活補助費低于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因工死亡補助金或者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的,由企業補足差額部分。
《上海市工傷保險實施辦法》第五十六條:如果是個人購買多份商業保險,則固定金額的醫療費、誤工費、住院補貼等不可以重復理賠,死亡金和傷殘金是可以多次理賠的……用人單位、工傷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騙取工傷保險待遇,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騙取工傷保險基金支出的,由市勞動保障局責令其限期退還,并處騙取金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