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人口結構的變化將對經濟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口老齡化的沖擊。本文具體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金融業的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金融業;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C92-0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18—30—03
我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60歲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2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0%,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8687萬,約占總人口7%,并以年均3%的速度持續增長。更為突出的是,我國8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100萬,并以年均5%的驚人速度遞增。這些都說明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進入老年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將帶來深遠的影響,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業的發展也將受到人口老齡化的影響。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老年人口規模巨大。我國人口數量大,截至200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43億,2014年將達到2億,2026年將達到3億,2037年超過4億,2051年達到最大值。我國的基本國情就是人口數量多,即使在老齡化比例較低的時候,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也是十分突出的。老齡化的過程中,老年人口規模大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重要表現。
2.人口老齡化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倒置。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地區間差異較大,受經濟條件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我國人口老齡化地區間不平衡現象非常明顯。我國各地區老齡化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東呈階梯上升,但地區間差距較大。東部沿海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過8%,其中上海達到11.46%,早在1982年既已進入老年型社會。而西部地區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區仍是典型的年輕型人口結構。目前,農村的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1.24個百分點,這種城鄉倒置的狀況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到21世紀后半葉,城鎮的老齡化水平才將超過農村,并將逐漸拉開距離。
3.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據聯合國預測,1990~2020年世界老齡人口平均年增速度為2.5%,同期我國老齡人口的遞增速度為3.3%, 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1.67億人,約占全世界老齡人口6.98億人的24%。發達國家老齡化進程長達幾十年至一百多年,如法國人口從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國用了80年,美國用了60年,日本用了24年,我國只用了18年,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可見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將是發展中國家最快的,并且還將保持一個較快的增長速度。
4.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2000年“五普”老年人口比例為6.96%時人均GDP只有840美元,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25%,在世界排名第109位,而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卻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而發達國家在年齡結構出現人口老齡化的時候,已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生活水平較高。目前我國的人均GDP才剛剛超過1000美元,65歲及以上人口卻已經超過7%,屬于未富先老的經濟狀況。
二、人口老齡化對金融業的影響分析
(一)人口老齡化對銀行業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對銀行存款的影響。目前針對個人儲蓄的理論主要是生命周期理論和收入預期理論,按照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個人的消費和儲蓄傾向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儲蓄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收入預期理論指的是年輕人看到老齡化帶來的財務風險,將會減少消費,增加儲蓄。老年人口的增多對銀行業務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對存款業務的影響。我國的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劇,從2020年前后開始,我國將由目前的高儲蓄率國家逐漸轉變為一個低儲蓄率國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個百分點,儲蓄率可提高0.37個百分點,遠遠不及勞動年齡人口每上升1個百分點,儲蓄率提高1.4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儲蓄率很高的一個原因是家庭儲蓄率高。按照人民銀行的儲蓄動機調查,2000年以后排在第一位的儲蓄動機是與社會保障相關的動機,包括養老和醫療。這和收入預期理論是符合的,但是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消費在不斷增加,而消費資金的主要來源就是年輕時的儲蓄。目前儲蓄的增加也會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后儲蓄的流出,這將對以后商業銀行的儲蓄業務產生影響。老齡化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老年人自己的儲蓄減少,還體現在對家庭經濟產生影響。隨著老年人的消費,特別是醫療費用不斷增加,老年人儲蓄減少的同時,將會影響到下一代人的消費和儲蓄行為。人口預測數據表明,我國未來少年人口的數量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也就是未來老少扶養比的總體是增加的,人口負擔系數的增加會對商業銀行個人儲蓄業務產生重要影響。
2.人口老齡化對銀行貸款的影響。個人貸款業務目前是商業銀行業務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利潤的重要來源。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快速發展在給銀行帶來大量利潤的同時,個人消費額信貸的風險也在不斷加大。我國的個人消費信貸主要以住房信貸為主,住房消費貸款的期限一般較長,這種貸款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客戶的長期持續還款能力。我國老年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正是本世紀60年代高生育期出生的人口進入老年階段。從預測數據上看,我國老齡化的高峰是在2040年到2060年,這一時期的老年人口將是現在的年輕人,也就是從20世紀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這部分人是現階段住房和汽車信貸要求最強烈的人群,也是銀行貸款的主要目標人群。但是這一時期的人要面臨的問題是在自己的發展時期父母卻進入老年階段,同時還面臨著子女的教育問題,而自己也會逐漸步入老年。與此同時,這部分人口中有著大量的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多為即將進入老年階段,他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等方面付出了很多,但在分享改革成果的機會和能力上卻不如他們的子女,他們應對老齡化的能力十分脆弱。這部分人將在2010年逐步進入老年,進而產生大量的消費,尤其是醫療費用的增加。據衛生部的估計,2010年老齡人口的醫療費用將占到GDP的1.11%,到2020年將占到3.06%。老年人口增加一倍,醫療費用將增加5倍。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醫療費用仍將呈現增長的趨勢,這些都將極大地影響貸款人的持續還貸能力。家庭收入支出結構的變化也將會給銀行的住房貸款帶來相應的風險。貸款家庭將面臨老年人醫療費用大幅增加的同時,還有青少年教育成本的增加。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退休年齡在未來還有提前的趨勢,同時還要注意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家庭在子女的教育負擔年限上就相應延長,這更將加大家庭的負擔,影響家庭的收支結構。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現代社會還呈現出一種結構風險社會的形態,這種潛在的、不確定的傷害就對銀行的貸款風險提出了新的挑戰。根據央行的報告,我國的銀行貸款在呈現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房價的迅速上漲,發生不良貸款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個人住房貸款的時間長,在受到利率、房價等因素的影響同時,還應當關注到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整個社會結構、家庭結構變化產生的影響。
3.人口老齡化對銀行中間業務和服務的影響。老齡化社會的趨勢,使得每個人都要對于個人財富進行長期規劃,這就給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會。隨著居民財富的增長,如何將財富合理的規劃以應對各種風險成為人們的成普遍需求。通過歷史數據發現,過去人們儲蓄的主要動機是預防性的儲蓄動機,這和人們的投資方式單一不無相關。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個人理財方式的多元化,人們的儲蓄會將被用來進行其他投資,獲取更多的收益來滿足老年時的需要,這就給理財業務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人口老齡化對證券業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主要是儲蓄和資本市場上的資金流動來顯示的,生命周期假說理論說明個人或家庭的儲蓄狀態取決于所處生命周期的具體階段:大部分個人或家庭的儲蓄都會在職業生涯的后期達到頂峰,然后隨著收入減少和退休而下滑。
人口老齡化會帶來的微觀家庭結構變化,當人們變老時,不但會改變儲蓄率,而且會改變自己的資產組合。不同年齡階段對風險的偏好程度不同,風險偏好程度會隨年齡發生變化。中年人一般收入較高,儲蓄傾向也較高,往往愿意持有較高風險的資產,例如對股票更為偏好,這是因為他們處于工作階段,比較容易彌補投資不當的損失,同時為了積累退休基金,也愿意購買高風險資產。一般來說,中年人收入較高,儲蓄傾向較大,也通過積極投資證券資產來保障生活。而青年人收入較低,儲蓄傾向不大,承擔買房壓力消費傾向嚴重,儲蓄率明顯偏低。在計算人口結構對資本市場影響時可以用中年人(Middle)與年輕人(Young)的比例(MY指中年人與年輕人比例,Middle/Young)來說明人口結構變化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我國高儲蓄傾向的中年人定義為35~49歲,而高消費、籌備購房的青年人定義為25~34歲。中年人和年輕人比例指標顯示,從2000~2010年的人口結構看,中國整體的資金供給越來越充沛,整體物價水平可能逐步攀升,風險溢價下降,證券估值水平水漲船高。但是我國會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年人將會進入老年,風險偏好的改變將會使股價下降,風險回升。
老齡化對資本的影響還體現在國際之間由于人口老齡化程度不同導致的國際資本流動。由于各國的老齡化程度不同,這樣就會帶來資本收益率差異,一般來說資本會從年老型國家流向年輕型國家,這些年輕型國家工作人口所占比例處于迅速上升中,為給大量進入勞動年齡的人配置資本,這些國家需要更高的投資率。國際之間的投資收益率的差別就會引起資本的流動,當今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都是世界上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國家,這些國家也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力量。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將導致國內投資需求的下降,下降的投資需求將抵消儲蓄率下降對經濟增長的負作用,同時儲蓄與投資的不平衡(儲蓄>投資)將會導致資本外流。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還沒有受到人口老齡化的沖擊,還處于人口紅利期。但是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快,使得我國將在2015年左右失去人口紅利期,進入人口負債期,這將會對我國的資本市場帶來嚴重的沖擊。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隨著老齡化帶來的是有社會保障基金的大量增加,有利于證券業。
(三)人口老齡化對保險業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對保險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老齡社會中人們對于商業保險產品的需求。我國保險市場主要包括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是由政府主導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屬于,低保障、廣覆蓋,主要用于滿足人們的基本保障需求,商業保險市場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有力補充,市場化的商業保險的地位和作用將會越來越突出。
我國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4億人,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對于自身儲蓄養老將會越來越認同,儲蓄養老也將成為居民選擇養老的一種重要方式。但是個人儲蓄在很多時候要面臨通脹的壓力,而商業保險則可以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同時,我國目前老年人擁有商業保險的比例還很低,我國的商業保險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我國居家養老長期存在是老年商業保險加快發展的微觀社會經濟基礎。從養老體系發展趨勢看,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模式在今后較長一段時期都是我國的主要養老模式。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代際撫養的負擔加重。隨著家庭的日趨小型化,對于那些已經步入老年期和即將步入老年期的人來說,老年人的養老和醫療負擔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家庭生活照料問題日漸突出,會給家庭和子女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生活負擔。如果老人有一份商業保險獲得補償,將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家庭和子女負擔。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口老齡化給金融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有著快速發展的機遇,金融業應當積極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應對老齡化的挑戰,提高金融業的服務質量,努力控制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鄔滄萍,王琳,苗瑞鳳.中國特色的人口老齡化過程、前景和對策[J].人口研究,2004(1).
[2] 雪原,王國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人口與發展[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4.
[3] 田雪原,王金營,周廣慶.老齡化—從“人口盈利”到“人口虧損”[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4] 陳李.人口結構變化造成A股市場流動性泛濫[N].http://www.p5w.net/newfortune/zhuanlan/200703/t823385.htm
[5] 彭秀健.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宏觀經濟后果——應用一般均衡分析[J].人口研究,2006(4).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