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各方面高度關注的問題,它涉及教育的民主與公平,也是政府辦讓人民滿意教育必須解決好的問題。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既是義務教育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哈爾濱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大投入力度、優化師資配置、調整網點布局等一系列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G52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18—37—02
一、哈爾濱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概況
1.實施行業規劃,集中有限財力,逐步改善薄弱學校的硬件條件。市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制定并實施了中小學“行業規劃”。按照科學合理的中短期規劃,統籌安排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重點扶持和集中投入。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資金投入明顯增加,由2001年的2260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9000萬元;先后改造中小學校115所,占市區中小學總數的28%;累計投入2.9億元,翻擴建中小學校舍9.19萬平方米,維修校舍34.84萬平方米。與此同時,按照省標準化學校建設標準要求,還配備了教學設備、儀器、圖書等。
2.合理調整布局結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為提高辦學效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按照國家和省的要求,哈爾濱市在深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制定實施了中小學網點布局調整方案。2000~2006年間,市區共撤并中小學校1100多所。網點布局的調整減少了學校的數量,擴大了辦學規模,提高了教學質量,優化了教育結構。
二、哈爾濱市義務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投入不足與區間不均衡。一是生均公用經費投入不均衡。從表一、二中可以看出,各區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的投入有較大差距。其中,除松北區因是新區,生源少、固定經費不變、又是一次性新投入、生均經費具有不可直接對比因素外,其他六個區中,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最多與最低之間差距超過20多倍,有三個區的生均公用經費投入還未達到省級教育主管部門規定的標準。二是區域間教育設施不均衡。目前,各區對中小學校的電教室、語音室、微機室等硬件設施配備存在差異,計算機、圖書資料的生均占有量差距較大(見表三)。一些薄弱學校缺乏各種輔助教室及音體美專用配套設施,計算機、圖書資料的配備數量嚴重匱乏。三是用于義務教育薄弱校改造的區(校)匹配資金落實情況相對滯后。2007年哈爾濱市已啟動第七批行業規劃,擬投入資金9000萬元,納入本次行業規劃的學校26所。但在落實過程當中,由于一些經濟相對困難的區(校)無法及時將匹配資金落實到位,導致對薄弱學校改造的延期,影響了改造的進程和預期效果。


2.師資隊伍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規模較大的“名校”教師普遍超員,而規模較小的薄弱學校教師數量缺口較大。新的師生比例標準難以適應規模小、班額少的薄弱學校教學需要,一些學生不足百人但根據學區布局原則又無法撤并的學校,按照新的標準核定其教職工數量,有的最多僅為5人。按照省的要求,小學段每周共172課時,5個教師則人均每周34.4課時,每人必須跨學年、跨學科授課。這導致此類學校不能開齊開全各學科及上滿課時,難以保證教育教學質量。二是高素質教師的分布不均衡。“名校”和規模大的優勢學校很容易吸納到師范院校的優秀畢業生,薄弱學校則因其條件較差、待遇較低而無法吸引師范畢業生,致使區間、校際間差距進一步擴大。三是學科間教師結構不合理。據調查,哈爾濱市的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等小科教師比較缺乏。為保證開課需要,一些學校的小科教師由其他學科教師轉任,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
三、推進哈爾濱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建議
1.繼續加大投入力度,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探討建立公共教育財政制度,實現政府教育責任和投入的法制化,明確市區兩級政府的財權、事權劃分和轉移支付,建立透明、公開、民主的公共教育財政制度,逐步實現教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總投入上,不斷加大力度,尤其是增加對薄弱學校的投入,爭取能在2010年達到公共教育經費占地區生產總額4%的要求。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均衡配置教師資源。目前,可繼續實行校長和教師定期在區內校際間輪崗制度,通過示范作用和經驗交流,帶動薄弱學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還可以通過區內優勢學校與弱勢學校結對子的方式,選派具有帶教能力的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定期任教,并將此作為優勢學校教師晉升職稱的重要條件之一;在人才引進上,采取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方式,運用靈活的聘用制度吸引師范院校的優秀畢業生,不斷補充當前稀缺學科的教師;進一步優化教師結構,逐步解決教師老齡化問題;在教師培訓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每年撥付一定數量的專項經費,用于薄弱學校的師資培訓,為他們提供學習、進修的機會;在職稱評定上,為鼓勵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任教,同樣條件下應優先考慮支教教師的職稱晉級;在福利待遇上,應有政策上的保障。
3.加大網點布局和結構調整力度,建立均衡的教學網絡。一是進一步調整學校的網點布局,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在調整的過程中,應按照“減少數量、增加容量、提高質量、形成適度規模”的原則,做好學校網點布局調整工作。市區學校的布局調整,應當充分考慮民辦公立學校改制后生源“回流”及新建住宅小區和進城務工新增入學人群等因素,認真測算生源,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合理調整學區劃分。對規模小、生源不足、辦學條件差的學校及時撤并。同時,充分發揮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公辦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努力實現教育資源的效益最大化。二是建立以“強校”帶動“弱校”的捆綁式發展機制,形成合理均衡的教學網絡。通過強校與弱校聯合、捆綁式辦學,使每個弱勢學校在本區內都有一個強勢學校與其對接;形成校長互派、教師互動、學生互助、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的互動機制;發揮優勢學校和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以實現區內強校與弱校的優勢互補與共同發展。
4.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盡快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必須注重教育手段的創新,發揮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均衡發展的積極作用,努力推動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組建由軟件專家和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組成的網絡教育資源隊伍,充分挖掘優秀教師的教學潛力,可將其教學的方式、方法和內容等制作成多媒體教學軟件,供廣大教師借鑒使用。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