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韓國政治轉型過程中,中產階級的政治文化實現了從臣民政治文化向臣民——參與者政治文化的轉型。韓國中產階級突出的特征是具有變革與保守的雙重性,既是民主政治改革的推動者,也是權威政治的維護力量。在韓國由權威政治走向民主政治的過程中,中產階級造就了公民社會與國家的分離互動發展,形成多元政治自主權對國家權利的分割與制衡。由此給我們的啟示是,迅速成長的中產階級在后發型國家實現民主法治過程中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洪流。
關鍵詞:韓國;政治轉型;中產階級
中圖分類號:D510[312.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18—39—05
一、韓國政治轉型進程
塞繆爾·亨廷頓把政治轉型分為三種模式:變革,即由執政的政治精英領導改革實現民主;置換,在反對派團體的領導下實現民主,同時威權政府垮臺或被推翻;移轉,政府和反對派團體采取聯合的行動而實現民主化。[1]韓國的政治轉型過程屬于“移轉”模式。
二戰以后,美國扶植李承晚成立了大韓民國,史稱第一共和國?!耙还病痹诟鞣矫娑忌钍苊绹绊?,但是美式的民主移植到韓國卻遇到淮桔成枳的難題。國家憲政體制的穩定性匱乏,形式上的三權分立遏制不了行政權力的日益擴張,李承晚為了謀求連任甚至還兩次推動修憲。最終結果是蛻變為威權政治。1960 年“4·19”學生運動推翻了李承晚獨裁政權。繼任的第二共和國張勉政府進行了力度很大的民主化改革,然而政局卻更加混亂和無序,一方面執政黨派系林立、爭權奪利,另一方面政治體制吸納政治參與的能力又非常低下。張勉政府的改革目的是使政權獲得程序合法性,但是由于對社會秩序、大眾福利等公共物品供應績效很差,政府反而失去了社會的支持,導致威權政治卷土重來。1961年5月16日,樸正熙發動政變,接管政權。在樸正熙任總統的第三、第四共和國(“維新體制”)時代,國家是以軍人專政和個人獨裁結合的威權政治,但威權體制并沒有阻礙經濟起飛,反倒保證了經濟發展所需的穩定社會秩序。樸正熙時代的政府主導型現代化建設為享譽世界的“漢江奇跡”開辟了道路。1979年10月樸正熙遇刺身亡后,主張民主化的各派勢力又活躍起來,一時出現了所謂的“漢城民主之春”。然而當年12月12日軍方強硬派迅即扼殺了短暫的民主復興進程。1981年2月全斗煥將軍在操縱修改憲法之后登上總統寶座,標志著韓國進入獨裁專制的第五共和國時代,又被稱為“新維新體制”。韓國社會并沒有屈服于威權統治,抗議、示威、罷工運動風起云涌。政府以“非常戒嚴令”對付1980年5月的全國性抗議運動,制造了傷亡千余人的“光州慘案”。1987年6月的“改憲運動”使斗爭達到高潮。威權政府一方面對鎮壓力不從心,認識到政治改革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對失去政權又心有不甘。為了在民主化改革中爭得主動,在修憲后的大選中保住執政地位,盧泰愚發表了作出改革承諾的“六·二九”宣言。“六·二九”宣言是韓國政治變遷的分水嶺,此后盡管經歷了一系列重大危機,但是民主政治的進程已經不可逆轉。1993 年金泳三通過和盧泰愚總統的執政聯盟合作而在競選中獲勝,他上臺后即采取措施進一步消除威權政治的影響。1998年2月,金大中成為韓國歷史上首位通過選舉獲勝而上臺執政的在野黨領袖。金大中獨到的執政理念使韓國政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水平又取得新的進展。2003 年2月,民主黨領導人盧武鉉就任總統,2008年2月,大國家黨領導人李明博就任總統。在“六·二九”宣言發布之后已經實現了五次政權的和平交替。
由上觀之,韓國的政治轉型經歷了一個在曲折反復中前進的過程。亨廷頓把這種威權——民主政權變遷的模式稱作“二次嘗試型”(second try pattern) 。他還認為“一個實行威權主義體制的國家向民主體制轉移,這種民主體制的失敗要么因為該國缺少民主的社會基礎,要么是新民主體制的領袖們追求極端的政策,這種政策產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或是某種大動蕩瓦解了該政權。于是一個威權主義政府便在一段或長或短的時期內掌權。不過,最終人們會作出第二次和更成功的努力來重新引入民主,而且成功的機會之所以有可能增加,至少部分是因為民主領袖們從以前不成功的民主經驗中吸取了教訓。”[2]
二、韓國中產階級的發展特征
1.在威權政治初期,韓國中產階級最凸顯的特征就是對威權政府的依附性,中產階級的發育、成長都是依賴于威權政府主導市場經濟體制與政策的扶持,并受益于這種體制模式促動下的經濟增長與發展。韓國歷屆威權政府都把加速經濟增長作為首要目標。政治上的權威主義擴展到經濟領域,使政治和經濟相適應,為韓國經濟高速增長做好了體制上的準備。由于同威權政府相互聯系密切,韓國中產階級具有以下表現特征:由于威權政府具有領導和管理經濟發展的職責,故其也雇傭了許多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這部分中間階層理所當然與政府立場保持高度一致;由于中產階級在經濟發展上對威權政府具有明顯的依附性,是威權體制下的既有利益者,故在社會政治、經濟事務態度上必然表現出中庸性和保守性,而不會以激進方式要求改革,造成體制與政局的動蕩。
2.韓國中產階級的發育不僅是受益于威權政府主導下的經濟持續增長,是在政府及其政策推動下的催生物,而且也是政治轉型的產物,其發展又與韓國的社會政治文化運動緊密聯系。所以,韓國中產階級的發展在韓國政治轉型過程中又有體現出新的特征。首先,表現為中產階級發展與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相結合。亨廷頓指出,在韓國只有“出現了‘一個龐大的城市中產階級’之后才對威權政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而且中產階級專業人士也加入了學生們要求結束威權主義的行列”。[3]其次,基督教會支持社會運動體現了中產階級的民主要求。朝鮮戰爭后,在歐美政治文化的影響下,韓國基督教會迅速發展,基督教徒主要是城市市民和中產階級。基督教思想彌補了儒家傳統思想中反抗精神的不足,在維護人權、實現社會公正和產業和平、促進民主政治和鼓勵經濟奮斗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威權政府在對付有著國際性質的教會時往往不得不有所顧慮。第三,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助推了韓國中產階級的成長。在社會運動中各種社會利益集團的壯大和非政府組織的建立是公民社會的前提。政治民主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社會團體和階級自我意識的強化,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公民社會的初步成熟,公民社會的形成構建了韓國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驅動力。
3.韓國中產階級突出的特征是具有變革與保守的雙重性,既是民主政治改革的推動者,也是權威政治的維護力量。一方面,不斷變革進取是韓國中產階級在民主政治進程中最為重要的特質,他們是在國家工業化起飛時期成長起來的新生力量,其革命性和進步性源于他們受過高等教育,視野開闊,思維活躍,他們逐漸從大眾階層脫穎而出,推崇民主、自由、公正,并成為反對專制獨裁政治制度的社會力量。另一方面,中產階級對政府的高度依賴性是隨著韓國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與生俱來的,并是權威政治體制下的經濟受益者,難免同政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體現在政治態度上就表現為對民主政治變革缺乏堅定和徹底性。
韓國的權威政治體制,是在國內外現實環境壓力下的一種特殊的和必要的政治選擇,有其深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在創造“經濟奇跡”的年代,權威政治作為一種獨特的過渡政治形態曾扮演了重要角色。從權威政治到民主政治的深層動力不僅根植于發達的經濟基礎,而且需要中產階級作為其社會基礎。從比較政治學的角度分析,它的理論支撐點源于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并與中產階級的崛起、公民社會的形成和非政府組織的發展等社會力量有著良性的互動。
三、中產階級在韓國政治轉型過程的作用
中產階級不僅是市場經濟發展導致階層結構變化的產物,而且也應是現代化背景下社會轉型的產物;社會發展是社會運動的必要條件,而中產階級的形成則對社會運動起了重大作用。
1.韓國中產階級的政治文化轉型?!罢挝幕褪且粋€政治系統中人們對政治現象的取向模式。這種取向模式包括認知取向、情感取向以及評價取向三個方面。”[4]在威權統治初期,韓國中產階級的政治文化基本上是一種臣民政治文化;而在威權統治后期至民主政治的建立,韓國中產階級的政治文化是臣民——參與者政治文化。在韓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中產階級的政治文化轉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中產階級對威權統治和民主政治的認同基礎和對象由一元轉變為多元。在威權統治初期,中產階級對威權統治的認同建立在促進經濟發展、滿足其經濟利益之上,對威權統治的經濟政策完全認同,對威權統治的政治高壓政策反應平平,對威權統治的集權專制也不置可否。威權統治的中后期,中產階級的政治需求膨脹,強烈要求政治自由和權利,隨著威權統治執行鎮壓民主化運動等高壓政策,中產階級加入了反對威權統治的民主化浪潮,使韓國成功地實現了政治轉型。韓國中產階級的多元認同基礎消解了威權統治的政治合法性,但卻增加了民主政治的合法性基礎,這非常有利于民主政治的鞏固。韓國在實現了威權統治向民主政治的轉型后,中產階級對民主政治的認同更多地建立在民主、自由和人權等方面。民主不是萬能的,它只能給予人民更多的政治自由,但不能解決威權統治遺留的大量問題以及新政權面臨的諸多問題。有些第三波國家出現了回潮現象,但韓國的民主制度卻日益鞏固,這與中產階級的認同基礎的多元化是不可分的。第二,中產階級的情感取向由單一轉變為復雜。韓國社會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較深,中產階級也不例外,儒家傳統的政治文化強調人性善,把整個政治制度的良性運作系于統治者的道德修養,最為重要的是,韓國的中產階級是威權統治的直接受益者,因此他們傾向于與威權統治結盟。但是,西方政治文化的影響以及韓國政治的實際運作都沖擊著儒家傳統的人性假設,動搖了中產階級對威權統治的情感。濫用權力是權力的本性和人性的弱點所致, 西方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就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5]在韓國威權統治時期,出現了大量侵犯公民權利的行為,這些都使中產階級不再單純的相信政治統治者的人性和道德水平能夠駕馭權利的擴張本性。朝鮮戰爭后韓國的政治發展造就了中產階級對政治權力的復雜情感:既有順從、較強的認同,但更多的是懷疑、害怕、疏離、反感甚至排斥。這種復雜的政治情感使中產階級的制衡意識日益顯著。第三,中產階級對政治制度的運作和實效的評價由工具理性轉向價值理性。在威權統治初期,韓國中產階級對政治制度的運作和實效的評價是:以效率為主要價值評價標準;對政府的評價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對政府的評價標準的單一性使其對政府的評價具有片面性和短期性。在威權統治后期以及民主政治建立之后,中產階級對政府的評價呈現了價值理性為主、工具理性為輔的特征:由以效率為主轉變為以民主為主要標準;政治評價逐漸轉變為對民主價值的追求,許多中產階級組建了非政治性、非營利性的團體,關注環保、婦女權益等問題;評價標準多維性,對政府的評價具有全面性特點,以政治自由的實現、人權的保障、民主制度的完善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如果說工具理性為主的評價取向使中產階級向威權統治妥協,順從威權統治,從而實現了自身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但遲滯了民主政治進程,那么價值理性為主的評價取向轉變使中產階級成為民主政治發展的推動者和參與者,而中產階級特有的妥協理性正是民主政治需要的一個基要因素。
2.韓國中產階級政治文化轉型與政治穩定的關系。中產階級的政治文化轉型決定了其政治態度的變化,政治態度的變化與政治穩定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第一,韓國中產階級的政治文化轉型與威權統治的一致與沖突表現為:威權統治早期,韓國中產階級的一元認知取向、單一情感取向以及工具理性為主的評價取向與威權統治早期的集權領導、集權體制是基本一致的,在這一時期,中產階級的政治態度是保守的,有利于社會穩定的。隨著中產階級政治文化轉型,在威權統治后期,中產階級的政治態度逐漸激進,他們參與了反對威權統治的民主化浪潮,并使韓國實現了由威權統治向民主政治的轉型。在這一時期,中產階級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是不利于社會穩定的。第二,韓國中產階級政治文化轉型與民主政治的契合。韓國在成功地實現了威權統治向民主政治的轉型之后,中產階級趨向于保守,此時民主政權雖然面臨眾多的情景問題和體制問題,但總的說來整個社會是穩定的。韓國的民主政治在中產階級的強大支持下不斷鞏固和發展。中產階級政治上由激進走向保守,主要是其政治文化與民主政治的契合所致。表現在:民主政權在肅清威權主義遺留的一系列問題上取得的成就,增強了中產階級對民主政治的信任;民主政治的制衡理念以及自由的價值取向與中產階級的制衡意識和自由意識相符;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與中產階級的妥協意識契合。在不同的民主化進程中,中產階級的政治態度是不一致的,社會和政治穩定也與政治態度密不可分,中產階級保守的政治態度有利于政治穩定;中產階級激進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可能意味著政治不穩定。但是穩定可能意味著良性的政治發展,也可能意味著滯后、不自由、不民主。不穩定也是一樣,可以是負面的社會政治動蕩,也可以是打破不合理秩序,推動社會變革的過程。中產階級的政治態度是動態和復雜的,他們與政治穩定的關系也是復雜的。
3.韓國中產階級政治參與對韓國政治轉型過程中的作用。韓國的中產階級,如亨廷頓指出的:“中產階級的形成卻也像經濟發展一樣,常常是極不穩定的因素。中產階級的進化可以分為好幾個階段,典型的情況是,首批出現的中產階級分子是最革命的;但隨著中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它也就變得較為保守?!盵7]中產階級并沒擺脫政治上的搖擺天性。一方面,韓國中產階級在威權政治轉型過程中,其作用是有限的。韓國中產階級還沒有形成自為的階級,也未構成成熟的公民社會,其客觀上與西方理論中應對社會政治秩序的民主進步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還有段距離。另一方面,韓國中產階級作為新興的社會政治力量崛起,要求更廣泛地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改變韓國傳統的國家與社會長期處于膠合、同構狀態的體制模式和決策模式。這在政治轉型和民主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皫缀趺恳粋€國家民主化最積極的支持者都來自城市中產階級?!盵7]如果說韓國的權威政治使得經濟發展走上一條成功輝煌之路,那么,從權威到民主的政治轉型將決定他們在這條道路上能走多遠。這一判斷是建立在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基礎上,是從中產階級的崛起、公民社會的形成和非政府組織的發展的角度,來解讀政治轉型的本質蘊意。
四、啟示
中產階級是考察韓國政治轉型過程的一種十分重要的理論概念工具。通過考察韓國中產階級的發展過程,可以得出這樣一些啟示。
1.按照社會學理論分析,中產階級作為一種民主力量對社會發展具有穩定作用。中產階級不僅是一個有著社會、文化和國家差異的異質性群體,而且也是一個內部有著等級差別、經濟收入有著很大差距,并分屬于不同利益的復雜群體。正因為他們“既是剝削者或壓迫者,又是被剝削者或被壓迫者”,[8]所以,中產階級不是一個有著獨立意識形態或階層意識的自覺、自為階級。而構建社會的穩定應當是社會中各子系統、各要素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以及是一種互動“合力”作用。故后發型國家的中產階級能否依靠自身的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知識資本在同物質資本、經濟資本抗衡和博弈中爭取到更多的話語權、發揮更大的政治民主作用,這是不能脫離自身文化傳統和社會發展背景而簡單地移植西方發達國家中產階級的模式與理論的。否則這不僅不利于真正了解發展后發型國家中產階級的特征,而且如果后發型國家將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建立在中產階級的消極保守態度上,這并非是一種政治智慧或明智之舉。中產階級由于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特殊性,必須依據具體社會背景進行深層次的理論分析。
2.從政治學角度看,中產階級作為社會等級結構中的中層,是推進民主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在發展中國家,中產階級是反對政治獨裁、捍衛法治、制約政治權力、建設法治民主的核心力量?!盵9]中產階級的迅速成長,使得曾經為快速工業化和高度的政治整合做出貢獻的專制政治顯得過時了,在后發型國家實現民主法治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洪流。民主的實現程度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一種是機制性的,另一種來自于民主的主體。我們不能忽視另外一種影響民主實現的因素,即民主的主體——公民。中產階級多數人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更富有思想、更富有理性和更具有科學精神,人民民主意識活躍。與下層弱勢群體相比,他們有更多的參與社會管理的機會。他們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對秩序法律的尊重,這些都有利于促進政治民主化的發展,或成為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3.根據西方國家的經驗,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完善根源于公民社會的形成和壯大,經濟的發展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漸促成了強大的中產階級和公民社會,公民社會自身又逐漸發展起一套民主治理模式。就我國而言,遠未形成像西方那樣發達的公民社會,數千年封建專制傳統以及建國后數十年的政府辦社會的歷史積弊,使得我國的社會力量十分薄弱,無論從實力上還是從意識上都遠未具備自發形成民主機制的條件。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中國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中產階層在悄然崛起、壯大和發展,并且必然在未來成為中國民主化進程最為中堅的力量。而中產階層的崛起與政治民主化有著密切聯系,中產階層的崛起是民主化的基礎,民主化促進了中產階層的發展”。中產階級“能帶來民主”和“為民主提供了基本的理念模式”[10]。我國原有的國家與社會高度重疊的局面已被打破,過去那種對社會進行全面控制的“弱社會—強國家”狀況的弊端漸漸顯露出來,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公民社會正在形成過程中。
中國中產階級的形成與特征決定了他們的政治傾向,集中反映在他們對待改革的態度上。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他們希望通過漸進的政治改革與制度建設,保護其合法利益,以爭取更大的自由發展空間。他們更傾向于改革,但是又不贊成激進的變革,而是堅持政治穩定高于一切。他們相信政府有能力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與困難,目前存在的貧富分化不會危及社會穩定,因而對社會主義制度充滿信心。中國中產階級既沒有與黨和政府存在沖突,也沒有遠離政治,而是緊緊依靠黨和政府。他們雖然獲得了相當的財富,生活方式上也具有某些共性,但政治上并未顯示獨立性。在中國中產階級的成長與政治取向之間存在著一些重要的變量,包括政治精英的作用、民主政治文化的培養和外部環境的影響。他們的發展有助于設立和完善對政治生活的參與機制,而體制外的“民主”則會導致社會的混亂。因此,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的國家,必須擴大中產階級的隊伍。而且,發展中產階級并不僅僅是擴大社會財富,更是期待這個階層在隨著經濟力量強大的同時,也成為這樣一個群體——具有強烈法治意識的公民。
參考文獻:
[1][2][3][7]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 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聯書店1998:141—142、50、78、77.
[4] 孫關宏.政治學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360.
[5]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商務印書館1961:154.
[6] 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二十世紀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聯書店1998:77.
[8] G.Carchedi,On the Economic Identification of the New Middle Class,In Economy and Society,March 1975:51.
[9] 李福安.我國經濟轉型中的兩極分化與腐敗[J].國民經濟管理,2005,(2):87.
[10] 張清,汪夢.中產階級:理論闡釋、演進與民主化[J].揚州大學學報,2005(3).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iddle Class Function in Kore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Korean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middle class carried ou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ubjects political culture to the participant political culture.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of Korean middle class is having the dualism of change and conservative, they are also the propellents of democracy and the maintenance power of the authority politics.In the process from the authority politics to the democracy in Korea, the middle class broke up the citizen society and the separation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and made the diverse political self-determination power to the partition and the check of the national right.The apocalypse is, the middle class hse become the history onrush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in a country of posteriority.
Key words:Korea;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middle class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