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馬克思的法哲學觀在馬克思主義法哲學形成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從“個人與自由”、“自由與法律”、“國家與個人”三個方面對青年馬克思以人類理性、自由為核心的法哲學觀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青年馬克思;法哲學觀;理性;自由
中圖分類號: A1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18—58—02
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學生時代到《萊茵報》工作前期,是馬克思從康德主義向黑格爾主義的轉變時期。在這一時期,青年馬克思創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哲學觀,即新理性批判主義法哲學觀。①第二個階段,從《萊茵報》工作后期到《德法年鑒》的創辦,這是馬克思由新理性批判主義法哲學觀向科學法哲學觀的發展過渡時期。第三個階段,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法哲學觀的形成期。其中,第一個階段作為起點對于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最終形成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在此期間,受康德和黑格爾法哲學的影響,馬克思既吸收了康德所強調的人的價值與尊嚴、訴諸自由理性的啟蒙思想,又吸取了黑格爾主義的合理內核,從而在綜合兩者的基礎上強調個人自由思想的決定作用,以自由的理性精神為價值尺度去評判現實的國家法律制度,形成了理性批判主義的法哲學觀。
一、論個人與自由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一文中對伊壁鳩魯的自由觀表示出了贊賞與推崇。伊壁鳩魯生活在馬其頓軍事帝國統治時期。在軍事專制統治之下,個人無法獲得支配自己命運的自由權利。伊壁鳩魯主張重視偶然性和主體的能動作用,強調對個人幸福、快樂的追求,宣揚個人的絕對自由與獨立,并以此為基礎,第一次提出了“社會契約論”的思想。伊壁鳩魯認為,即使在當時希臘社會制度分崩離析之際,人們也不必懼怕無法維持個人的幸福、快樂與安寧。每個個人都可以是絕對獨立和自由的。馬克思充分肯定了這一自由觀,認為伊壁鳩魯的不朽功績就在于“肯定了自我意識的自由”②,強調了個體的自由與獨立性。
伊壁鳩魯的自由觀還體現在抨擊宗教神學的無神論精神上。他認為神實際上是由人的愚昧造出來的。把天體崇拜為神,這是與自我意識的絕對自由格格不入的,只能導致迷信和不自由的產生。馬克思對此大加贊賞并因此而稱伊壁鳩魯為“最偉大的希臘啟蒙思想家”,同時進一步認為,“因為無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神才存在?!雹?/p>
然而,馬克思在對伊壁鳩魯的自由觀加以肯定的同時也予以了科學地批判。馬克思認為,伊壁鳩魯由于過度地肯定偶然性而忽視了必然性,因而把個人的價值、利益與幸福推向了極端,導致了絕對自由觀。同時,由于“偶然”是一種只具備可能性的現實性,所以伊壁鳩魯實際上是對現實存在的可能性漠不關心,這就表明,伊壁鳩魯把作為客體的現實和主體自身割裂開來,把人與環境對立起來,因而他的自由觀的基礎只是一種幻想的抽象的可能性。馬克思通過對伊壁鳩魯自由哲學的研究與批判,既加深了對現時代的認識,又形成了自己的法哲學觀點;既強調作為主體的人的自由、價值與尊嚴,又重視客體、環境的作用;人要成為真正自由的人,不能僅滿足于對現存世界的抽象批判,而要采取現實行動來改變世界。
二、論自由與法律
1841年12月,德皇威廉四世頒布了名為自由、實為專制的“新”書報檢查令。此“新”法令由于其字面上的保障言論、出版自由而迷惑了相當一部分人。青年馬克思以其犀利的政治目光一眼看穿了這個“新”書報檢查令的偽善面具,寫下了《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一針見血地揭露了普魯士專制政府的真正意圖。此后,馬克思又在《關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一文中,深入分析了法與自由的關系。
馬克思指出,早在20年前,就有了一個書報檢查令,新法令序言卻再度指示檢查官必須遵守這一法律,而新法令與舊法令相比,其專制與壓迫又更勝一籌。新頒布的書報檢查令是以作者的內心思想和政治態度作為它的懲罰對象的。馬克思認為,這種懲罰思想而不是懲罰行為的法律實際上是“恐怖主義的法律”,“是對非法行為的公開認可。”④而真正的法律, 其調整對象只能是人的外在行為。那種懲罰人的思想的法,不是國家為保護公民的平等、自由等合法權利而頒布的法,其實只是一個階級或一個黨派用來對付另一個階級或另一個黨派的工具,因為這種追究思想傾向的法在事實上剝奪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與自由。
在抨擊專制法律的基礎上,馬克思深入分析了法與自由的關系。馬克思認為,人類的各種自由從來就是存在的,只不過有時表現為普遍權利,有時表現為特權。在專制統治下,自由表現為特權,制訂和執行書報檢查令者是“特殊自由”的主體;而受到檢查令奴役的人民,是“普遍自由”的主體,出版自由正是“普遍自由”的一種有效體現。而法在人類的自由生活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只有當人的實際行為表明他已不再服從自由的自然規律時,表現為法律(真正的法律)的自由的自然規律才可以強制人重新成為自由的人。如果說法律有預防功能的話, 那也只是在人的行為觸犯了法律之后,法律作為一種懲罰性命令而起到的作用。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預防作用也同樣表現了人的自由天性,因為“自由是罪犯的內在屬性?!锓冈谇趾ψ杂蓵r也就是在侵害他自己,這種侵害自己的罪行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懲罰,他認為這種懲罰就是對他的自由的承認。”⑤可見,法律的預防職能也就在于強制人成為自由的人,即恢復人的自由天性。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真正的法是人類自由的體現,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自由。
三、論國家與個人
被馬克思譏諷為普魯士政府“密探”的海爾梅斯在“科倫日報”上發表文章,對“萊茵報”批判基督教神學大加指責,刻意吹捧基督教國家。針對這一舉動,馬克思于1842年寫下《第179號“科倫日報”社論》予以有力反駁, 并進一步論述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問題。
在馬克思看來,海爾梅斯等人認為宗教是國家的基礎、宗教決定國家興衰的論點是無稽之談,是“完全顛倒了歷史”。國家不應也不能建立在宗教神學的基礎之上,而應建立在人類理性自由的基礎之上,國家和法的自然規律是從人類理性和經驗中而不是從神學中引申出來的。馬克思在這里已把“博士論文”中的無神論思想與理性自由主義國家觀結合了起來,從而為他進一步論述國家與個人關系這一法哲學基本問題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既然宗教國家的存在是違背人類自由和理性的,那么,這種理性自由的國家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國家應是理性的國家、自由的國家,是從人類相互關系的理性之中產生出來的。這樣的國家必然不是專制的國家而是保障個人自由、發揮人類理性的國家。需注意的是,在這里,馬克思所講的理性并不是自由主義法學派的“個人理性”,而是公共理性、人類理性,它具有歷史的、辯證的性質。在國家這個龐大的機構里,必須實現個人法律的、倫理的、政治的自由,個別公民服從國家的法律(真正的國家、法律)也就是服從人類理性的自然規律。這就是馬克思心目中國家與個人的關系這一法哲學基本問題的答案。
應該說,馬克思這種新理性批判主義法哲學觀的形成是與那個時代息息相關的,事實上,馬克思的思想進程和理論探索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時代現實的發展。馬克思指出:“哲學從它進入世界的第一天起,就伴隨著敵人的叫喊,那是因為反映時代要求的真正哲學是闡明人權的學問,它所要求的國家必然是符合人性的國家。而這樣的國家只能從人類自由理性中產生,真正的哲學研究實際上也正是一個自由理性的行為。”⑥
注釋:
①公丕祥:《馬克思的法哲學革命》,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頁。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45頁。
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5頁。
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6—17頁。
⑤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1 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第121—126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公丕祥.馬克思的法哲學革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公丕祥.馬克思法哲學思想述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5]劉日明.法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