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中國的發展應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確立歷程也是逐步凸顯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結合的進程。發展應以人為本,這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之一,是世界各國根據自己發展歷程中成敗得失的經驗而形成的共同認識。以人為本是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因素,是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 B1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18—64—02
中國在21世紀初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全新的發展觀 ,是發展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理論的創新不可能憑空產生,它既需要一定的實踐基礎,也離不開思想成果的傳承。科學發展觀是體現在解決中國發展問題過程中的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同時也是對當代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回應,體現了普遍性和特殊性、時代性和民族性、中國化與世界化的統一。科學發展觀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認識,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以及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
一、科學發展觀的直接來源
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是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始終把社會看成是一定經濟形態的社會有機系統,既強調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又充分肯定社會其他非經濟因素的發展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他認為社會發展應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推動的有機全面協調的整體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及人自身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恩格斯曾說:“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該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再抽象的、理想的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1]科學發展觀它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思想、發展理論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認識當代中國問題的方法而得出的科學結果,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出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發展觀的哲學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組成的,它是共產黨人觀察一切問題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在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我們黨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個里程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跨世紀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總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我國進入現代化發展初級階段,實現中國的和平崛起而提出的新的發展理論,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新飛躍。
二、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內涵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生產力中決定性的力量。大力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科學發展觀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人”,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即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體成員。“以人為本”的“本”指本位。即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立腳點,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制定發展戰略的依據。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社會歷史觀, 既不同于“ 見物不見人”, 忽視人的主體能動性的機械唯物主義; 更不同于“ 見人不見物”, 把人的主體能動性夸大到極端, 把客觀世界從屬甚至歸結于人的意志和行動的唯心主義。它“ 見物又見人”, 主張在人類活動所及的范圍內, 物是基礎, 人是主導。認為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出發點、目的和標準。毛澤東曾經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的推動力量。”[3]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社會發展本質上是人的發展,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和價值追求。在人的主導下, 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以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社會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發展,一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都是為了人。社會發展是一個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發展。面對城鄉差距拉大、區域差距擴大、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問題,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解決當前出現的各種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全面的發展觀,就是著眼于經濟、社會、自然、人文、環境系統的全面思考,決定因素在人; 協調發展, 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城鄉、區域普遍繁榮和社會關系普遍和諧的良好社會環境與內外環境,關鍵因素在人 ;可持續的發展觀就是既考慮當前發展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需要,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滿足當代人的需要,根本目的也是為了人。所以,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發展觀的體現。
“五個統籌”是落實和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統籌兼顧,是我們黨成為執政黨后提出的正確處理全局問題的一貫方針。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把統籌兼顧作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法。鄧小平曾經說,“我們必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系。”[4]
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逐步改變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機構,促進城市和農村的良性互動。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著眼于“兩個大局”,促進區域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要把社會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目的和保障,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是要加大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力度,達到經濟—社會—生態的持續健康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
三、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
科學發展觀,科學地回答了當代中國何為發展、為何發展、如何發展等關于發展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長遠的指導意義,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在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我們黨逐步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而使我們黨在建設、改革、發展的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觀深化了對當代中國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認識,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大理論武器。科學發展觀科學把握當代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創造性地把當代中國發展同當代世界發展趨勢結合起來,同我國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聯系起來,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聯系起來,極大地深化和豐富了我們黨對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認識,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理論武器。
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重要原則引入發展觀,關心人、尊重人,促進人的發展,即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又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目標確定下來,又把為通向未來崇高理想而不斷創造條件的現實實踐作為發展觀的內容,這就使這種發展觀的目標非常明確,而實現目標的途徑、過程和條件又非常現實和具體。這個發展觀所要求的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而是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堅持從維護群眾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出發,這是我們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所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轉引自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鄧小平概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5.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