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和制度之間的關系一直受到學術研究領域的關注,中國儒家思想不僅對古代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其影響力也絲毫未有減弱。近代以來,對儒家思想的價值認識主要聚焦于文化層面,而在制度層面上卻較為忽略,甚至否認儒家思想對于現代社會的制度價值,如何以制度的角度看待儒家思想、認識儒家思想的制度資源,并實現其普適價值的現代理念轉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儒家思想;制度;制度資源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20—70—03
文化和制度之間的關系一直受到學術研究的關注,對于文化和制度的定義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解釋。曾小華著的《文化、制度與社會變革中》對文化和制度的梳理較為全面,并且在一般意義上把制度視為“人類行為的準繩”,“一個社會的整體秩序。” ① ,本文中的制度概念也是基于一般意義進行討論的。在論述制度和文化的關系時,書中指出“當制度體現為規則時,它必然反映了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價值、文化的觀念。”②而且“沒有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的制度是不存在的,沒有制度秩序和制度規則或制度規范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 ③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文化與制度問題都不可能是一個單純的文化問題,或單純的制度問題,文化和制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在對文化進行分析時認為:“制度乃是文化分析的真正單元”④本文亦旨在通過制度的視角來探索儒家思想的制度資源。
一、忽略的論域——儒家制度思想
在儒家思想中,最具有制度意義的莫過于“禮”,儒家禮學在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社會里也備受推崇,但在近現代社會轉型中卻飽受批評。回顧歷史,中國近代以來的制度變遷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究其原因,專制的封建制度成了眾矢之的,儒家思想也難逃其咎,“禮”成為了封建專制的代名詞。在認識上,人們常把“禮”看成“二位一體”,認為儒家禮學是禮之意,由禮學設定的禮樂制度是禮之用,兩者皆為專制統治服務是禮之義。在社會歷史背景之下,“禮”無疑是具有封建色彩的,對其進行批判具有歷史合理性,這種批判一方面起到了民族覺醒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國傳統社會的現代轉型。但如果對儒家思想在制度意義上的考察僅限于歷史上的“禮之義”,恐怕難以認識“禮”的真本質,儒家蘊涵的“制度”思想也就自然會成為“忽略的論域”。時至今日,對儒家思想進行批判的同時也要進行理性分析,擺脫對儒家“禮”治思想專制特性的關注束縛,從儒家思想的建構淵源和價值理念中尋求其固有的秩序觀念,認識“禮”的真精神。
亞里士多德說:“人類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天生要過共同的生活,這也正是一個幸福人所不可缺少的。”⑤人類進入到政治社會,給人類帶來幸福的不是政治生活本身,而是政治所帶來的良好秩序。對秩序的追求成為了古代先哲思想的出發點,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孔子的“有道之世”,從孟子的“仁政”到圣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都反映了人類對秩序的渴望,秩序對人類社會重要性正如亨廷頓所說的,人類步入政治生活“首要的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個合法的公共秩序”⑥ 。在中國傳統農耕社會,基本社會秩序問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如何在宗法血緣關系密切的小型農耕社區形成基本秩序;第二,如何在小型農耕社區相互隔絕、交流貧乏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統一的國家,并使得政權穩定有效。
順從儒學產生的社會背景及理論實踐的邏輯走向,儒家思想從其創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個“有道之世”。事實上,儒家也在理論上完整有效地回答了第一個問題,但先秦時期儒學過度強調以道德途徑建立“秩序”,難為統治者所用,其后的儒學通過吸納“道”“法”精神拓展了自身的“秩序”張力,才比較有效地從原則上回答了第二個問題,儒家也因此越來越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為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相對于其他學說,儒家思想能更有效回答社會秩序問題呢?這是因為“仁”“禮”之“禮”是“入世之禮”, “入世之禮”順時而變,“制度必定隨著環境和人變化而變化,因為就其性質而言,它就是對這類環境引起的刺激發生反應時的一種習慣方式” 。⑦而“有道”是“禮”的現實超越,反映了“禮”的價值范疇,是“大道之禮”,具有超越歷史的時代價值。早在宋代大儒學家李覯就把“禮”看作是社會秩序的價值范疇,稱之為“法制之總名”,“樂、刑、政者,禮之支也,未盡于禮之道也。其本存焉,亦猶忠信者未盡于行也。舉禮之本,而與樂、刑、政并列,可矣。今言乎仁、義、智、信豈并列之物與?仁、義、智、信者,實用也。禮者,虛稱也,法制之總名也。然而所以與仁、義、智、信并列,而其次在三者,意者謂雖有仁、義、智、信,必須以禮制中而行之乎?”⑧“大道之禮”和“入世之禮”統一的儒家“禮”學體現了儒家“制度”思想超越性與現實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也是我們重拾儒家制度思想這一“忽略論域”的邏輯起點。
二、普適價值——儒家思想的制度資源
當我們涉入儒家思想的制度論域時,儒家的制度思想具有兩方面的特征:第一,作為文化的儒家思想,“要解決的是一個終結關懷,是一個價值觀念,是一個思想理念,是一個精神層面的東西。文化是具有根本指導意義的,文化所要解決的是人的心靈和價值層面所要追求的最本質的東西。”⑨也就是文化的人文關懷。第二,儒家思想又具有制度的現實關懷,“制度從它產生的那時起,就首先是為了人與人的關系,進而是為了人與群體、人與社會的關系確定一個權力和權利的協調、平衡、互動,以此來促進人類或人類社會的良性和健康發展。”⑩我們在探討儒家思想的制度資源時,也正是遵從了這兩重性,以現實的角度出發,發掘儒家思想的制度資源。
(一)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的和諧秩序
和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儒家繼承并發揚了和諧觀念,把“和”作為追求秩序的理想。“禮之用,和為貴。” 在儒家看來,處理人際關系,治理國家,講求秩序要以“和”為價值標準。《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從而也把“和”的理念提升到了天地萬物之“道”的境界。同時,儒家的和諧理念又充滿了思辨色彩,主張“和而不同”的秩序原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 正是儒家思想的這種和諧秩序資源,使得“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質,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
(二)“化性起偽”—— “禮義法度”的社會秩序
儒家主張用禮義法度等去化導人的自然本性,即所謂的“化性起偽”,然后才能使之合乎群體社會的公共原則和要求。例如荀子在強調自我修養、道德自覺的重要的同時,更為強調“師”與“法”的教育與規范作用,“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 。
(三)參贊化育——“天人合一”的自然秩序
儒家關于天人關系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一方面,儒家強調天的客觀性,例如荀子講:“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強調人世的獨立性,“圣人之道,不窮異以為神,不引天以為高,利子人,備于事,如斯而已矣。”另一方面,儒家又不把天地萬物看作是人的占有物,主張“參贊化育”,《中庸》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在中國儒家的觀念里,天(自然)和社會、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不是對立的。社會來自于自然,自然的秩序同時也就是社會的秩序。
(四)“內圣外王”——“仁、義、禮、智、信” 的人性秩序
儒家思想關于人性論述的顯著特征是把人的價值放到社會中進行考量,提出了人性衡量的標準,雖然在論述人性本質的時候,孟子以“性善”為根據,認為人皆有“四端”,并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而荀子視人性為惡,性惡在人與人之間并無本質區別,“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侂,其性一也;君子之于小人,其性一也”,區別的是后天的習德。其后的唐代儒學大家韓愈深化了孟子的思想,把“禮”注入人性之中,更加突出了人性的社會屬性,認為“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固然主張不同,但儒家思想家們都為人性規范了道德范疇,樹立了價值標準,其期望在于要喚起人本性的自覺,以構建人性秩序,進而維護社會秩序,即《中庸》所說的 “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理念轉化——儒家“制度”思想的現代啟示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統治思想,近代以來一直被視作為專制服務的腐朽文化受到批判,直到接近一個世紀后的今天,才被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精神需求得以重新審視。儒家思想作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價值不能僅僅通過否定的方式或者貼上“道德教化”的標簽就能簡而化之的。過分強調儒家的文化思想意義,唯恐把儒家與制度掛上鉤,視其為專制思想的“洪水猛獸”,無疑會低估儒家曾經有過的重大的制度意義。儒學中蘊含了豐富的制度資源,不論儒家思想的秩序構建的目的是什么,作為后人在看待這些思想時理應超越歷史的局限,以完成前人所未能或許也不可能完成的詮釋,并把前人對“制度”的追求化為現代理念,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借鑒,其中,可借鑒的理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和諧之道
“和諧”的理念早在西周晚年,太師伯在分析西周垮臺的必然性時就提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和諧之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對現代社會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和諧文化模式注重和諧,以和諧為準則,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個人與全人類乃至人類與自然,有序地聯系起來,和諧是力量,既可形成凝聚力,又可形成合力。”現代社會本身就是一個矛盾林立、利益紛爭的社會,“和”的現代意義就是要追求多樣統一和關系協調,在矛盾和對立中尋求合作和共識、謀求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儒家特別強調多樣性的統一即“和而不同”,在現代社會,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趨同和茍合,只能淡化民主權利而惡性膨脹個人意志,造成社會矛盾的激化,甚至是社會秩序的崩潰,唯有發揚民主,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才能創造“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二)人與社會關系
儒家主張用“禮義法度”規范人的行為,以化解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強調了“禮”、“法”、“師”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中,社會秩序價值追求與傳統不同之處在于“公平正義”,但“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同樣離不開“禮”、“法”、“師”,只是在實現形式上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主張 “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定有序”正是體現了人與社會關系矛盾處理上的時代新發展。
(三)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安身立命的重要命題,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斗爭,由于人類在現代化的進程中, “自以為是”的以征服者的姿態傲視自然、占有自然、破壞自然,使得人與自然的矛盾出現了激化,如何處理好人類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儒家思想的生態智慧與和諧理念早已給我們提供了解決途徑, “參贊化育”,重新端正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發展道路。
(四)人的全面發展
傳統儒家倡導培養理想的人格,推崇“內圣外王”,“內圣”是指人自身主體的心性修養,“外王”是一種社會責任,即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傳統儒家把維護社會秩序的人格塑造基于人的本性自覺,相對于個人的社會責任和個人發展,儒家更側重于社會責任,雖然其目的在于維護專制統治,但其中對于個人在社會中地位的關注卻有著時代意義。在現代社會中,對于人的認識,既要注重人自身的和諧發展,也要全面自由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 并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注釋:
① 曾小華:《文化、制度與社會變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第167頁。
② 曾小華:《文化、制度與社會變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第230頁。
③ 同上。
④ [英]B·馬林諾斯基:《科學的文化理論》,黃建波等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5頁。
⑤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苗田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05頁。
⑥ [美]S·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第7頁。
⑦ [英]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老制度主義和新制度主義》,1999年,第1頁。
⑧ 《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4頁。
⑨ 曾小華:《文化·制度與社會變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第246頁。
⑩ 曾小華:《文化·制度與社會變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第168頁。
■ 《論語·學而》
■《論語·子路》
■ 《荀子·新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322頁。
■ [英]A·J·湯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 《荀子·性惡》
■ 《荀子·天論》
■ 《國語·鄭語》
■曹德本:《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58頁。
■ 《荀子·修身》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頁。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頁。
Exploring the System Resources of the Confucianism Thought
Abstract: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system alway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rn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realm, Chinese Confucianism thought not only producing to ancient China profoundly, in modern society, its influence also did not die down the slightest.Since modern age, mainly focusing in the cultural level to the wor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fucianism, but compare on the system level in order to neglect, even deny the Confucianism for the modern the system of the society value, with system of angle treats the Confucianism and knows the system resources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carry out its popular the modern principle conversion of the proper value contain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Key words:Confucianism thought; system; system resources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