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是一切社會變革的先導,回顧我國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跨越,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的。應該說一切解放的基礎,都在人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同時,每一次解放思想都是伴隨著思想禁錮的打碎和理論及實踐的創新與突破。當然,解放思想既不是不講科學、不講規律、不講原則的解放,更不是率性而為、隨心所欲、主觀亂來的解放,在新一輪解放思想的大潮中還必須避免步入解放思想的誤區。
關鍵詞:解放思想;時代啟示;創新;誤區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22—05—03
胡錦濤同志在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可以說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就是解放思想的30年。30年來,我們黨的思想理論的發展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跨越式進步等都是同解放思想密不可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新的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是貫穿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一條主線。如果不解放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是難于想象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解放思想將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時代啟示呢?
一、必須繼續把解放思想擺在突出地位
思想是一切社會變革的先導,回顧我國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跨越,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的。應該說一切解放的基礎,都在人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鄧小平同志說過:“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因此,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解放思想的歷史。比如,1978年的解放思想就打破“兩個凡是”的神話,拉開了中國大地上波瀾壯闊思想大解放的序幕 。當時“兩個凡是”的提出(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逾地遵循。”)對人們的思想的禁錮是顯而易見的。一時間“兩個凡是”立刻就成為全社會判斷政治是非、行為對錯的基本標準。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發表,恰好點到我國在真理問題上的教條主義“死穴”上,觸及到了人們對待“兩個凡是”的不同態度,因而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因此,文章一出,一場圍繞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由此在黨內外公開展開。這場討論與其說是理論爭論,不如說是思想斗爭。這場討論與斗爭最后以極“左”派失敗、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而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社會空前活躍,改革開放穩步推進。在經濟領域,“小崗村改革”轟動全國,人民公社悄然解體,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文化領域,小說詩歌佳作不斷,美術戲劇新潮迭起,各類思想碰撞不已。就是這樣一場思想大解放,給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帶來全方位的大解放和大發展。又比如,1992年,圍繞“利益標準”大論戰引發了又一輪解放思想高潮,這是當代中國解放思想的又一個里程碑。這次解放思想,制止了“左”的思想的回潮,確定了改革開放的一個主要目標,即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發展就是硬道理”的論斷和“不改革就下臺”的警告下,打破了凡事問“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縛,并明確了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判斷標準,沖破禁錮人們多年的思想禁區,解決了困惑中國多年的改革難題,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徑。這次解放思想奠定了中國經濟騰飛的基礎,使我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并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再比如,以2007年黨的十七大為標志,我國新一輪思想大解放的大幕已經拉開,其目標是以政治體制改革為重點,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簡政放權,還權于民,還利于民。
總之,是否解放思想,既是個思想路線問題,也是個政治問題,更是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思想路線作為一個黨的思維模式、思想方法,是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以什么樣的世界觀、方法論作為根本思想方法,它要解決的是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黨的歷史表明,黨的思想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什么時候黨的思想路線正確了,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么時候違背了黨的思想路線,黨的事業就會受到阻礙和破壞。因此,解放思想的實質就是要人們的思想認識更加符合客觀實際及其發展規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深化我們已有的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并非某一時期的特有任務,而是要把解放思想當成為我們思想活動的一種常態。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深化認識;只有不斷地解放思想,才能不斷地深化認識。因為,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二、必須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不動搖
應該講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每一次解放思想,都是伴隨著思想禁錮的打碎和理論及實踐創新與突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的歷史,離開了理論和實踐創新,馬克思主義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第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本來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設想,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建立的,由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了,所以它的生產力就比較發達,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是生產力相當發達的社會主義,是工業化之后的社會主義,是徹底清除了封建主義殘余的社會主義。而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情況不同,我們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階段,而是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實現工業化,所以中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是生產力還不發達的社會主義,是工業化過程中的社會主義,是封建主義殘余還嚴重存在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使我們豁然開朗了,原來我們搞的社會主義同馬克思主義講的社會主義方向是一致的,在體制和制度方面,也有某些相似之處,但是,就它的決定性基礎、生產力水平來看,就它的很多內容來看,我們的社會主義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存在著巨大的差別。所以,我們必須理論創新,不能搞教條主義,不能照搬本本,必須從中國的特殊國情出發,大膽實驗、大膽探索,建設一個真正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社會主義,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二,用巨大的理論勇氣對什么是社會主義進行創新式地再認識。改革開放以前,我們通常都認為社會主義主要是一種經濟制度,它的基本原則就是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看到對這三條基本原則都有重大的突破,公有制由原來的一統天下變為原則上占主體地位,按勞分配也納入到按生產要素貢獻進行分配的總原則當中,特別重大的突破是我們從傳統的計劃經濟社會主義轉變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新時期的跨越式的發展,就是在這個突破當中取得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它包含了鄧小平所強調的實現人民共同富裕這樣一個基本思想,同時也包含了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幸福這樣一個重要方面,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發展的概念。而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概括和提煉為以人為本。所謂“本”就是目的,就是出發點和歸宿。我們以人的發展為目的,這里的人,當然首先和主要的是講人民的整體,最廣大人民的整體利益。但是同時也體現在每一個個體的人身上,是以整體的人,包括提供個體的人為根本目的。科學發展觀還強調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些論述已經涵蓋并且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體現了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從經濟到全面,特別是到以人為本的深化,這是三十年來我們對社會主義認識方面取得的主要進展之一。
第三,創新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關系的認識。江澤民同志曾不止一次強調,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應當彼此尊重,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這里既坦率地承認了資本主義制度還會長期存在下去,這是對資本主義生命力的新判斷,是一個很重要的新認識,同時又坦率地承認了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各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因此才有一個互相取長補短、求得共存,共同發展的可能和必要。如果不解放思想,能有這樣的認識嗎?這與我們過去那種簡單化、絕對化的認識是不同的,從那種認為資本主義已經垂死,資本主義已經腐朽,資本主義很快就要滅亡,社會主義都是好的,資本主義都是壞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根本對立的關系等認識是完全不同的。它集中地代表了我們黨現在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關系認識的新高度,它對我們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正確地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特別是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第四,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勇于開展實踐創新。創新的含義就是敢于想前人沒有想的事,敢于干前人沒有干的事,當實踐證明這些前人沒有想的事和前人沒有干的事都是應該想和應該干的,那么就會形成相應的前人所沒有的思想觀念,人類就會形成思想觀念上的進步。因此,創新是解放思想的最基本實踐,而實踐則是評價人類解放思想的最基本原則。離開了創新和實踐,就無法實現解放思想。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就必須注重創新。不過,創新必然會和現有體制和觀念發生摩擦,甚至發生矛盾,因而創新往往會帶來“傳統力量”的反抗,受到批評甚至被攻擊都是難免的。正因為如此,所以創新往往會引發爭議,不爭議就不可能有創新。由此可見,任何解放思想都會伴隨著爭議,只有當實踐充分證明某種觀念是正確的時候,人們才能對此種觀念有共識。不過,這種共識并不是所有人的共識,只是大多數人的共識,在大多數人共識的基礎上,也仍然會有人有異議,這是正常的。而對那些被實踐充分證明已經過時了的觀念,就應該堅決地拋棄,不論這些觀念出自于何人;對那些被實踐充分證明需要發展和完善的觀念,就應在實踐中變革和完善。比如,中國要不要搞民營經濟,應該以民營經濟對社會生產力的貢獻為依據,而不能從某些“經典”中找依據,如果從某些經典中找依據,我想我國的民營經濟就根本不可能發展,因為“經典”中將民營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是對立起來的。實際上,如果我們干什么事都要從“經典”中找依據,那就不可能有實踐上的創新,因為“經典”中已規定了你能干什么而不能干什么,因而人類社會也就不會有創新。
三、新時期的解放思想必須注意破除誤區
解放思想,既不是不講科學、不講規律、不講原則的解放,更不是率性而為、隨心所欲、主觀亂來的解放,在新一輪解放思想的大潮中,還必須避免步入以下誤區:
一是見物不見人的誤區。解放思想應該堅持以人為本,這是解放思想最原始的價值取向和本質要求。只有從這個大前提出發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意義才能得以體現,才能科學地解放思想,更好地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作為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利益的主體的人,其一切權利應當得到充分尊重,包括人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文化權利、獨立的人格權利等等。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從制度上剝奪了人的這些權利,人的價值依附于統治者而存在,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這些殘余思想的影響還很深,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體現得還不夠充分。比如,作為人民公仆的官員經常以“父母官”自居,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的人和事屢見不鮮。又比如,有人認為老百姓習慣于服從和逆來順受,他們只關心衣食住行,不管是誰掌權,只要解決好這些實際問題就行。其實,在人的諸多權利中,人的政治權利集中體現為人的民主權利,這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權利,如果這個權利得不到保障,就談不上其它權利。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和尊重人的各種權利,必須首先重視人的民主權利。強調“以人為本”是對于市場所固有的物化和非人化傾向的合理矯正。在市場的邏輯中,人是不會被當作人來對待的。人是什么?是資源,是要素,是具有某種功能的東西等,這都是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對象。一旦這種要素不能為買主帶來利潤,它們也會像其他應當淘汰的生產工具一樣被棄之不用。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確定為它的核心,這不僅是對發展目的的人性化揭示,更是對人的極大尊重,這樣的解放思想無疑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二是超然法外的誤區。解放思想必須在法制的軌道上運行,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又叫法制經濟,市場經濟運作的全過程,包括市場規則、物權制度、防止壟斷、保護競爭、保護知識產權、信息透明、防止欺詐等經濟生活,也包括言論、信仰、自由、新聞、出版、道德等政治生活,還包括教育、住房、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法律應對以上這些做出具體和詳細的規定,使人的權利和義務有充分保障以及人和人格的獨立性得到充分尊重。受封建專制統治和人治社會的長期影響,我國公民中人格的獨立性先天不足,人與人之間存在嚴重的人生依附關系,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遇事熱衷于找關系、走后門,“勾兌”、“擺平”、“私了”之風盛行。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較為嚴重存在的輕視法律、法規,不自覺遵守市場規則和秩序,吃回扣、造假、侵犯知識產權、欺詐、拐騙等不良現象,這些對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極壞的負面影響。新時期的解放思想運動,要著力于加強法制建設,著力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守法習慣,特別是立法、司法部門更要切實擔負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使我國沿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軌道闊步前進。
三是敢為與善為的誤區。在解放思想中要處理好敢為與善為的關系。首先要敢為,凡事不能畏首畏尾,墨守成規。事業是闖出來的,小闖就有小作為,大闖就有大作為,不闖就難有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開拓的過程,尤其是當前改革已經步入了深水區,這個時候是沒有石頭可以觸摸的,要“過河”就只能游過去,這就要有一種敢闖敢為的開拓精神。應該看到,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我們的過河技巧越來越嫻熟,體力越來越充足,成功游到彼岸的信心也越來越堅定。然而,也有些人對“過河”的熱情還不夠高、信心還不夠足,要么站在岸上瞻前顧后,等待觀望,沒有政策的時候向上要支持,有了政策的時候又等其他地區出經驗,經驗出現了又害怕“水土不服”,像“小馬過河”似的,欲試又止,舉棋不定;要么坐井觀天,淺嘗輒止,不思進取,小進則滿,只朝后看不向前趕,缺乏危機意識,還存在無過就是功的思想。當然, 解放思想,是相對那些不切實際、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做法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高各級黨員干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解放思想本身也是一種科學方法,并不是要人瞎干蠻干,更不是讓人漫無目的的胡思亂想,而是要在敢為中提高善為的能力,掌握發展的方法。處理好敢為與善為的關系,關鍵要敢于打破常規、銳意改革,既要遵循規律,又要講究方法,努力在掌握科學方法中提高發展的質量,增強不斷實踐和創新的能力。
四是眼中只有“洋教條”的誤區。解放思想要摒去“洋教條”,以前我們是言必稱希臘,現在則變成了言必稱歐美。比如,在有關政治觀念和政治體制的問題上,有的人往往把西方式的“多黨制”、“三權分立”和政治自由化當作應有范本,并以此評價和規劃中國的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又比如,有的人主張中國進行市場經濟改革,但反對中國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主張民主政治,但反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中堅持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的方向;擁護改革開放,但反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甚至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解讀為實質上是國外的某種主義等等。一句話,在這些主張“洋教條”的人看來,歐美的什么都好,都應該照搬照套,中國的什么都不好,都應該全部推倒重來,月亮都是歐美的圓,花兒都是歐美的香,理論都是歐美的好,這種新的“洋教條”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極其有害的,必須堅決抵制和反對。
五是濫用解放思想的誤區。當前,我們在開展的解放思想活動中所取得的一些思想認識成果,并不具有質的飛躍性,因此,不能隨便把什么東西都與解放思想掛鉤,把什么東西都納入解放思想的范疇。比如,一般性重提“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關注民生,突出解決就業、教育、醫療問題”,“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在環保問題上實行一票否決”等等,影響做好這些事情的關鍵不是思想導向上還有什么緊箍咒,還有什么繩索套著人們不敢去做,不能去做,而是在方向已經明確的情況下,在實踐中如何去操作和實施的問題,沒有必要冠以“解放思想”的口號。如果把某些政策環節的調整,具體工作思路的改變,局部地區和某些部門在既有方針指導下采取的一些新舉措,都戴上“解放思想”的頭銜,那“解放思想”就成了家常便飯,豈不是天天在解放,處處在解放,從而也就失去了解放思想的神圣意義。
六是面面俱到的誤區。在新時期要注意把握解放思想的重心。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歷了三次解放思想的浪潮,新一輪解放思想與前兩次是有區別的。前兩次解放思想側重于意識形態的論爭,比如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資本主義;這一次側重于利益格局的調整,包括財政分配制度調整,改革發展成果要讓老百姓共享。前兩次是還利于民,比如不要搞人斗人,而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點發展經濟,尤其是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新時期的解放思想除了還利于民,更主要是還權于民。利益格局的調整,實際上就是民眾權利的調整,就是公眾要有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以前的解放思想側重于解決思想層面的問題,這次主要是利益格局的調整,還權于民,那必然著重于制度創新、規章制度的建立。第一次解放思想樹立了“實踐”標準,第二次樹立了“生產力”標準,那么這一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標準,判斷是非的標準也只能是以人為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和發展的歷史表明,我們在前進中所取得的每一次進步、所獲得的每一個成就,都離不開解放思想;同樣,要應對新世紀新階段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更需要解放思想。當然,解放思想是一個偉大的系統工程,我們不能期望畢其功于一役,必須順應時代潮流,立足現實國情,既勇于解放思想,又善于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發展思想、統一思想,使解放思想的大潮再一次蕩滌人們思想的塵埃,掃除人們心靈的羈絆,使人們輕裝上陣,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道迅跑,實現中華民族前無古人的偉大復興。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