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科學發展觀的目的是實踐和推動科學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反過來對生產力發展產生作用,并在一定條件下產生決定性作用。在農村改革30年后,小農經濟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農民靠土地增收的限制因素越來越多,農業生產關系已經落后于生產力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改革,實現土地規模經營。集體合作是現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基本制度下的新型生產關系,是解決哈爾濱市農村土地小規模生產、分散經營的有效途徑,是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連接市場機制、降低生產經營風險、確保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
農業綜合開發的任務是推動農業生產力,示范引導現代發展,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農業綜合開發如何發揮優勢壯大合作組織的生產經營能力,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成為我們面臨的新課題。通過前段時間筆者到呼蘭、依蘭、雙城等區、縣(市),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案例進行了分析,感到創新農業綜合開發扶持機制、促進集體合作這種新型生產關系的形成,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效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措施,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扶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情況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村改革進入深層次的新生事物,很多都是剛剛起步,面臨著諸多困難。如雙城市團結鄉新富村的樹春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今年剛剛成立的農民合作組織,合作社的發起人向我們訴說了他們的“四盼”:一是盼望科技人員到家。目前鄉鎮的農業科技推廣站處于閑置狀態,沒有經費,沒有任務,但農民非常需要他們到田間地頭去服務。二是盼望解決生產資金困難。合作社集中經營土地,年初投入大,資金解決困難。三是盼望國家扶持農業基礎配套設施。合作社所在的村1.8萬畝土地只有9眼井,根本滿足不了春天玉米坐水種的問題。四是盼望農村的農業科技信息和政策信息暢通。這些問題代表了全市廣大農民合作組織的心聲,也說明了這個新生事物急需政府扶持。
去年以來,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先后立項建立了依蘭小洼丹、五常杜家等8個股份制農機合作社,扶持壯大了呼蘭大用、蒲井、南崗紅旗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今年初,針對呼蘭大用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中遇到的困難,立項建設了優質綠色糧食種植土地治理項目和科技示范項目。這些農業開發項目以合作社為實施單位,在合作社集中經營的土地內共打機電井18眼、灌溉小井35眼;購置抗旱、噴灌、農機具等設備95臺套;修農田路7.3公里;建設涵洞40座;育秧、育苗大棚10棟。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生產水平。今年,農作物專業種植合作社規模經營土地達到2.5萬畝,其中會員入股2040畝,反租倒包5000畝,發展訂單農業1.8萬畝。合作社實現了“土地經營規模化、田間作業大型農機化、農業生產標準化、種植作物品牌化”的四個新型現代化,改變著“種植小規模、整地小農機、標準小生產、銷售小產品”的農戶分散經營傳統模式。南崗區以菁菁農業科技開發公司為實施主體,立項建設了紅旗旱田節水高效示范區農業開發項目,在項目的扶持下,菁菁公司成立了有機食品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民以租賃、入股、訂單等形式,把6000畝土地集中到菁菁公司統一經營,種植有機甜玉米和蔬菜。每畝甜玉米年收入1500元,是原來種普通玉米的2.5倍。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扶持,增強了合作社的發展后勁,鞏固了集體合作這種新型生產關系,推進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協調發展。
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取得的成果和經驗
一是直接促進了農民大幅度增收。農業綜合開發的服務對象是“三農”,核心是農民增收,我們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以農民為本。呼蘭區大用專業合作社對訂單土地實行統一供種、供肥、統一機耕、超產歸己、定價收購,在收購上還有三種形式社員自選。去年合作社與575戶農民簽定了1萬畝玉米訂單面積,每市斤玉米合同收購價格0.65元,這比當年秋天新玉米市場價格每市斤高出0.15元。如果把種、肥、機耕費等優惠計算在內,訂單社員每畝玉米實際收入要比非社員高出200多元。同時,還與同意入社的農民采取土地股份合作,與121戶農民進行了土地股份制合作,共流轉土地5000畝,每畝向社員支付租金400元,每畝每年還可以獲得50元的紅利。因此,社員們每畝土地收入比非社員要高出150多元。社員林永華家的17畝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不用種地年收入就達到6800元。他和愛人、兒子通過打工和到合作社從事勞務等方式年收入1.8萬元,全家5口人人均收入5000多元,比不入社人均提高1000多元。
二是促進了農業生產實現機械化。先進的生產關系可以有效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形成了土地連片經營,大農機顯示出了威力。以玉米收割為例,收割機每小時作業量是8畝地,相當于10個人工一天的作業量,而費用只是人工的1/3左右。農業開發項目重點扶持大型農機具配套,使大用專業合作社農機總動力達到1685千瓦,其中大型動力662千瓦,農機具比例為1:3。強大的農機動力和土地連片,使合作社的大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合作社大型拖拉機完成作業面積近10萬標畝,機械耕施肥面積達到95%,在農業生產的17項田間作業中已達到16項(只有間苗為人工)。
三是促進了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生產綠色食品是大用專業種植合作社始終堅持的目標。按照建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要求,實行“統一生產標準、統一供種肥、統一農機作業、統一技術服務”的“四統一”標準化生產。合作社全部實行大農機秋整地,全部施用有機肥,全部實行統一供種肥,全部接受合作社農技人員的指導服務。原來一家一戶品種難統一、實用技術難推廣、大型農機難進地等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加快了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建設。
標準化生產為打造優質品牌奠定了基礎,合作社的“品牌”經營使農產品含金量倍增。今年5月,國際大米價格上漲到每噸1000美元,可早在去年冬天,大用合作社的雜糧出廠價格就已超過了1000美元,每噸售價8000元人民幣。土地連片、大農機作業、標準化生產,歸根到底是要生產出名牌產品來,只有達到這一步,合作社的社員才有帳可算。大用合作社以玉米馇為主的系列雜糧產品,已注冊了“禾下土”商標,并獲得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2007年獲得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超市進入資格。去年合作社建立了面積500多平方米的雜糧加工車間,生產的300噸系列雜糧產品以每噸8000元的出廠價格批發給各地代理商。按照這樣的價格計算,大用合作社每收購加工1公斤原糧,可獲利1.1元,以每畝550公斤計算,全部加工銷售后可獲利600多元,相當于一般糧食種植收入的兩倍多。社員們說,地還是那塊地,可經過合作社這一關后,生產的就不是糧食,而是金子了。
四是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和轉化。自主創新是科學發展的重要保證。合作社聘請了省內知名的高級農藝師、農業經濟師和農機工程師等5人,成立了技術顧問小組,辦起了科研育種所。在農業開發項目科技推廣資金的幫助下,這些科技人才在品種選育、肥料配方、機耕制度改革、栽培試驗等方面進行了玉米免耕栽培、寬壟密植、谷子高粱平播試驗、測土配方施肥多項先進適用技術的試驗和示范以及推廣,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選育的一個玉米品種,在保留營養和口感好的基礎上,比目前正在種植的品種高產20%以上,前景另人心動。糧食生產的含金量永遠取決于良種、農機和農藝綜合運用能力,因此,今年農業開發科技示范項目扶持合作社辟建了試驗田,通過合作社實施科技項目,帶動、輻射周邊的農民提高科技種田水平。合作社引進的先進種植技術已經成為周圍農民最直接的學習樣板。
三、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存在的問題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扶持農民合作社的成功做法,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找到了有效途徑。但在扶持合作社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合作組織多而扶持的范圍小。目前,全市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如雨后春筍,發展速度非常快。五常市已經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95個,會員人數129103人。這些新興的合作組織很不規范,也很脆弱,亟待規范和扶持。但目前農業開發項目一個區縣只有幾個,也只能扶持1~2個合作組織,扶持范圍太小。二是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政策不完備。國家現有的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對農民合作組織建設沒有明確的規定。雖然各地都在試點和探索,但具體的扶持范圍、扶持方式等界定不清,可操作性不強,造成有的對合作社的扶持轉移到企業上,農民沒用真正得到實惠。三是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不大。目前,農業綜合開發建設的股份制農機合作社每個投入100萬元,買不起大型農機具,滿足不了深松整地等農民迫切需要的生產要求。對一般合作社的扶持資金也不多,有的還只是停留在探索和試點階段。四是有的地方對扶持農民合作組織的認識有偏差。一些地方對發展農民合作組織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認為那是農業綜合開發部門的事,工作缺乏主動性;有的地方則包攬過多,未按照農民合作社的“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辦事。培訓宣傳工作不到位,靠行政干預成立合作社,耗費了大量的力量,也給以后合作社發展留下了隱患。
四、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議
建議今后農業綜合開發在堅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要目標不變的同時,根據當前農業生產關系嚴重滯后的情況,由重點扶持生產力發展轉向兼顧關注生產關系建設,做到統籌兼顧。
一是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項目實施主體。黑龍江省正在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到2015年全省將規劃改造中低產田5000萬畝,每年將以700萬畝的速度推進,是現在每年改造150萬畝的4.6倍,這說明今后農業開發項目的任務更重,項目區的土地面積更大,如果不能實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土地的產出率、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益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為了更好地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要更廣泛地扶持農業合作社,鞏固和完善新型生產關系,讓農業開發項目盡可能地由具有一定規模和能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承擔主體,真正體現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綜合開發機制。二是繼續扶持建設股份制農機合作社。按照黑龍江省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今后7年將組建300個農機合作社。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大農機合作社的規模,用大型農機具裝備合作社,通過大機械作業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帶動農民合作組織的形成和發展。三是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安排合作社補助資金。對合作社引進新技術、新品種,聘請專家、技術人員提供服務和培訓等進行補助。優先對合作社購置農機具、灌溉設備進行補貼,通過農業開發項目的扶持,壯大合作組織的實力。四是加強監管和培訓指導,提高扶持水平。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進一步推動農業綜合開發扶持合作組織的規范運作。加大培訓和宣傳,提高對農民合作組織重要性的認識,更好地指導合作組織的建設和管理。
作者系哈爾濱市農業綜合開發辦黨組書紀、主任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