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DEA(數據包絡法)對三家樣本銀行的并購效率—X效率進行實證檢驗,得出在樣本時間段內中國商業(yè)銀行并購存在負效率的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期望為以后的并購行為提供幫助。
關鍵詞:DEA方法;并購效率;商業(yè)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22—29—02
在國際競爭環(huán)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如何在保持國內市場份額的前提下,把國內銀行做大做強,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2008年受美國經濟衰退、信貸市場緊縮和股市疲弱的影響,全球并購額上年同期下降27%。而受中國與印度的并購交易推動,亞洲并購交易總額增加4%達3873億美元,與全球并購趨勢相反。這間接反映了亞洲經濟的繁榮,同時也為我國銀行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按照相關的并購理論,并購重組不失為一個有效發(fā)展中國商業(yè)銀行的好辦法,并且國內已經有數家銀行在進行這種嘗試。但根據國外的實證研究表明,并購重組后的銀行效率與理論有一定的距離。本文通過運用DEA(數據包絡法)分析中國商業(yè)銀行的并購效率,對中國商業(yè)銀行的并購提供參考。
一、 并購效率的研究對象
學術界銀行并購和銀行效率關系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成本效率、利潤效率和X效率。本文主要通過DEA方法對X效率進行實證研究。“X效率”的概念由美國教授萊本斯泰英Leibenstein于1966年提出,其實質就是企業(yè)組織管理效率。銀行的X效率包括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其含義和二者關系可以用圖1進行闡述。假設銀行使用兩種投入x1、x2,生產出一種產出y', 同時假設銀行的生產函數y=f (x1,x2)是規(guī)模報酬不變的。令y=y',則可以在x1、x2坐標系中畫出等產量曲線YY'。 由于Y'是等產量曲線YY'上的投入組合在現有技術水平下所能生產出來的最高產出水平,所以使用曲線YY'左下方的投入組合來生產Y'是不可能的,而使用YY'右上方的投入組合來生產Y'則是無效率的。MM'是一條成本預算線,MM'與YY'相切于A點,如果銀行在A點進行生產,銀行的投入與產出將達到最優(yōu)化,即以最少的成本最佳的投入配置來生產Y';如果銀行在C點進行生產,則意味著銀行需要更大的投入組合來生產Y',其實際成本增加至OC,D為OC與MM'的交點。因此,定義銀行的X效率為:X效率=OD/OC,是銀行生產當前產出水平的理想最少成本和實際成本的比率。顯然,當銀行在A點生產時,X效率等于1,這時我們稱銀行存在X-效率水平;反之,X效率小于1,則稱銀行為“X無效率”。
圖1-1:X效率
技術效率反映在給定投入的情況下獲取最大產出的能力。在圖1中,技術效率可以表示為:TE=OB/OC
當TE=1時銀行能夠充分利用當前技術在等產量曲線上生產,銀行為技術有效;當TE<1時,銀行在等產量曲線的右上方生產,視為技術無效。
配置效率衡量的是對于當前各種投入的價格,如果銀行選擇了正確的投入量組合,則為配置有效,否則為配置無效。在圖中配置效率可以表示為:AE=OD/OB。可見,只有當銀行在最小成本預算線上生產時,配置效率為1,這時銀行為配置有效;反之,則為配置無效。所以:X效率=OD/OC=OB/OC×OD/OB=TE×AE
二、 樣本的選擇與數據采集
在政府主導銀行的類型中,選擇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并購為樣本。在市場主導類型中,選擇上海浦東發(fā)展銀行并購為樣本。我們選擇的樣本時間段一般為:并購發(fā)生的前三年、當年、后三年。模型中的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金融年鑒》和各銀行網站上的年報。
三、 DEA模型的建立
用DEA方法評價銀行效率的關鍵在于選擇輸入、輸出指標,也即投入和產出量的指標。對于這些指標的選擇,目前學術界并沒有統(tǒng)一的觀點。本文選擇的變量如下:投入變量包括固定資產凈值、營業(yè)支出(利潤表中各項支出之和)和勞動力,產出變量為凈利潤、總收入(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
四、實證檢驗結果
本文使用LINDO6.0軟件對有關X效率的數據進行處理。實證檢驗結果如下:
從表1-2可知,中國建設銀行在最初的1994年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是較低的,但隨后的幾年經過改善效率逐步提升,直至并購。此后三年,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呈下降趨勢。
從表1-3可知從最初幾年工商銀行的各項效率有緩慢的下降,并購當年下降幅度達到最大;但并購后效率逐步提升,總體上效率仍低于并購前。
從表1-4可知,與工商銀行類似,浦發(fā)銀行的各效率最初幾年逐年下降,并購當年下降幅度最大,并購后有所提升。
政府主導型并購中,國有商業(yè)銀行并購后的低效率會有所改善,對于像中國工商銀行這樣的國有商業(yè)銀行在并購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對其有利的資產優(yōu)化、風險控制的措施,以政策對其進行扶持,最大限度降低了并購的不良結果。因此,才會出現并購后效率提升的現象。
市場主導型并購中,銀行的效率在并購后也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比并購前還要低,這與其實現拓展業(yè)務、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初衷相背離。所不同的是,對于競爭力較強的浦發(fā)銀行其X效率在并購經過調整逐步上升存在時滯的效應。通過實證分析我們得出結論:中國商業(yè)銀行的并購在并購后的三年內存在負效率。
五、對策建議
鑒于實證檢驗的結果,本文簡要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改進商業(yè)銀行治理結構、完善內控機制。如果沒有有效的治理結構,完善的內控機制,銀行的經營效率是很難提高的。雖然從表面上看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的優(yōu)化并不能直接創(chuàng)造效益和利潤,但它帶來的間接收益卻是巨大的。它能夠盡可能的避免盲目的規(guī)模上的并購導致的管理成本上升、風險防范不力,不良資產進一步增加,形成規(guī)模不經濟。在內部,銀行要處理好兩個關系:股東大會、董事會、監(jiān)事會的分權結構和內部制衡關系;董事會與總經理的經營決策權與執(zhí)行權的分權結構和內部制衡關系。也可以考慮進行產權多元化,引入非國有注資主體進入董事會、監(jiān)事會。在外部,將利益相關者考慮進治理結構,建立有效的、市場化的、公開透明的監(jiān)督和評估機制;建立清晰的、市場化的激勵機制。
第二,推動一定程度內的混業(yè)經營。從前面利潤效率的實證結果我們可以得知,我國商業(yè)銀行整體的資產收益率(也就是盈利能力)較低。原因之一是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yè)的經營領域受到嚴格限制,銀行的收入絕大部分來源于貸款利息收入。我國自1993年開始實行金融業(yè)的分業(yè)經營,客觀地說,在我國經濟轉軌時期,選擇分業(yè)經營十分必要,有利于保障國家金融秩序的穩(wěn)定,促使銀行、證券、保險和信托業(yè)全面健康發(fā)展。但是在我國入世、金融市場開放的環(huán)境下,尤其涉及銀行、保險、證券及信托等全能金融集團面前,中國商業(yè)銀行實施混業(yè)經營與其進行抗衡已成為不可逆轉的需求和趨勢。并購后的銀行利用并購前各銀行的資源優(yōu)勢,開展跨領域的經營更具有現實的意義。
第三,轉變政府在并購中的職能。為了保證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便于對經濟進行調控,我國大部分銀行特別是大型國有商業(yè)銀行仍是國有企業(yè)控股或國家所有。政府應憑借行政力量打破行政體制所筑成的銀行產權凝固和條塊分割的現狀,著手為銀行并購創(chuàng)造適宜的市場環(huán)境和制度環(huán)境,變行政主導的政策為間接調控的職能,而不像以前那樣只是單純把并購作為一種化解金融風險的手段。避免追求短期利益,忽略長期發(fā)展的行為。
第四,完善法律體系。盡管銀行并購的事實早已存在,但我國至今仍無一部有關銀行并購的法律,只有一般企業(yè)并購的暫行法規(guī),涉及銀行并購的法律僅散見于《商業(yè)銀行法》、《破產法》等法規(guī)中,適用性不強,缺乏有關銀行并購的指導準則、并購審查程序、資產處置、負債安排、稅收程序、人員安排等等一些基本法規(guī)。立法的進度嚴重滯后于現實情況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健華.我國商業(yè)銀行效率研究的DE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3(3).
[2] 李剛,關宏偉.DEA方法應用于上市公司績效評價-介紹規(guī)劃求解軟件LINDO[J].中國會計電算化,2003(3).
[3] 李海龍.如何建立有效地銀行內控系統(tǒng)[J].北方經濟,2008 (13).
[4] 劉曉劍.我國銀行業(yè)并購效應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06(43).
(責任編輯/石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