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高校腐敗型犯罪易發、多發、高發的嚴峻態勢,深入研究其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和特點,對于切實加強高校黨的建設,構建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我國高校腐敗型犯罪預防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高校;黨建;反腐敗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22—54—03
大學,一個具有深厚歷史傳統與文化底蘊的獨特組織,孕育著國運昌隆和民族興旺的希望,成就著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的理想和期待,令無數人心馳神往的知識殿堂和精神家園,現在,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從近年來各地司法機關查處的高等教育領域腐敗型犯罪案件看,其案件數量之多,涉案金額之大,違法違紀情節、手段、影響之惡劣,涉案人員職務級別之高,范圍之廣,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嚴峻態勢,高校已成為腐敗型犯罪易發、多發的“熱點”、“高危區域”。因此,切實加強高校黨的建設,構建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我國高校腐敗型犯罪預防體系,對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都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 高校腐敗型犯罪的特點
腐敗作為權力的痼疾,社會有機體的毒瘤,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將其定義為“公職人員為實現其私利而違反公認規范的行為。”在《韋伯第三新國際詞典》中,將腐敗定義為“公職人員受不正當報酬的引誘而違反公認規范的行為”。高校腐敗型犯罪主要是指在高校中濫用公共權力以謀取私利或小團體利益的行為,特指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為主的經濟犯罪,廣義上還包括學術腐敗。就高校的腐敗型犯罪(特指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為主的經濟犯罪)案件透視,有其共有特點,也有其區別于其它領域腐敗犯罪的鮮明特點,主要表現為:
1.從高校腐敗型犯罪的犯罪主體看,領導干部和實權人物犯罪突出,高學歷、高職稱比例高。如:2001年,陜西省查辦的高校腐敗案件共36起,61人,其中處級干部22人;2005年陜西 “落馬”的7名高校領導干部,均屬廳級領導;2005年浙江杭州地區高校職務犯罪情況統計,在杭高校涉及職務犯罪案件共43件,涉案人員44人,大多為本科以上學歷,其中處以上干部占43。
2.從犯罪形式看,“窩案”、“串案”多;腐敗主體不再是“單兵作戰”的個人,而是“利益均沾”的集合體,往往查處一件,帶出一串,牽涉一窩。
3.從犯罪客觀方面看,作案環節多,手段隱蔽,案值大、時間長、作案次數多。2004年四川高校發生了“教材腐敗系列案”,全省13所高校中36人被立案偵查,3名處級干部貪污受賄100萬元以上,涉嫌犯罪總額高達1200余萬元。
4.從犯罪環節看,招生、收費、采購、基建等環節已經成為高校職務犯罪的“重災區”。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武漢市檢察機關查辦武漢地區高校領導干部職務犯罪案件41件,共46人。這46人中,涉及基建招投標及后勤維修工程領域的18人,占39%;教材、教學設備等采購部門15人,占33%;招生環節7人,占15%;財務管理環節6人,占13%。
5.從犯罪后果看,高校腐敗現象危害性十分嚴重。高校內部這種群體性的“自辱斯文”,對社會有機體的精神毒害污染、對大眾的示范誤導,造成了深層次的隱性惡果,給社會心理與道德良知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因為它毀掉的是希望,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明天,嚴重破壞了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公信力,敗壞黨的形象,可以說高校腐敗對人類心靈的侵蝕是其它領域腐敗都無法比擬的。
二、高校腐敗型犯罪的成因
早在兩個多世紀以前,西方近代啟蒙主義思想家洛克、盧梭、霍布斯、孟德斯鳩等人就從絕對君權導致專制暴政的大量事實中看出,權力有產生腐敗的趨勢。他們認為,權力本身是一種腐蝕劑,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進入新時期,隨著高等教育深入發展,高校體制改革的深度進展,高校在招生錄取、經費使用、學科發展、機構設置、建設項目安排、設備物資采購、干部聘任和獎金分配等方面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自主權,它賦予高校領導干部和職能部門更大、更多的權力。但在時代的巨大變遷中,由于外部環境的巨大誘惑和內部觀念的錯位,以及對金錢物欲追求的貪婪,高校管理權力面臨著諸多法律風險及道德障礙。透析高校腐敗型犯罪的成因,主要在于:
1.理想迷惘,信念動搖,人格扭曲,價值傾斜。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社會消極因素侵蝕影響到了高校,少數文化人的精神支柱開始崩塌。一些黨員干部在市場經濟的嚴峻考驗和金錢誘惑面前,權力觀、價值觀發生了變異,出現觀念錯位;社會分配的差異,使個別人心態失衡,從而陷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泥淖不能自拔。
2.制度不全,管理松懈,有章不循。隨著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教育經費來源的多樣化,與之不相適應的卻是教育系統管理的長期滯后,有人形象化地把高校管理制度比為:“竹籃式”(漏洞多)、“橡皮式”(彈性大)、“瀑布式”(各地各部門不統一、落差大),管理不科學、不嚴密、不規范所導致的漏洞和縫隙使得腐敗分子有可乘之機。
3.監督“缺位”、“虛位”,程序“虛化”,制約不力。由于體制等方面原因,監督實際上的“缺位”、弱化的問題與責任主體不到位的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因而缺乏有效的腐敗“預警”和“發現”機制;對涉及人、財、物等重要部門的監督也存在不到位的問題。
三、高校腐敗型犯罪的預防對策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從制度理念來講,預防犯罪包括三個層面:(1)外圍:監控權力機制,使之“不敢”犯罪;(2)中樞:規范權力機制,使之“不能”犯罪;(3)內核:限定權力體制,使之“無法”犯罪:即“教育使其不為”、“制度使其不能”、“法紀使其不敢”。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加強教育,發揚民主,健全法制,強化監督,創新體制,把反腐倡廉寓于各項重要政策措施之中,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在當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高校存在的腐敗問題,對遏制高校中腐敗現象的蔓延,維護高校穩定,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有著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加強高校黨的思想政治與理想信念教育,從思想上構筑反腐倡廉防線,使廣大黨員干部憎惡犯罪,主觀上不想腐敗。高校迅速發展,腐敗與反腐敗的斗爭相當激烈,金錢、物欲誘惑不斷增加,這些都使高校領導干部面臨著長期復雜而嚴峻的考驗。首先,加強對高校黨員干部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他們正確對待權力、地位和自身利益。根據黨中央確定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指導方針,不斷加大標本兼治力度,在黨員干部中筑起思想道德和黨紀國法兩道防線,促進黨風和高校風氣的好轉。其次,進行黨紀國法教育,使他們知紀懂法、遵紀守法,建立警示訓誡防線,完善監督防范體系與預警機制。犯罪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失衡是引發犯罪的一個重要心理特征。心理預防注重人的內在完善,其直接作用在于增強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個體在具體情景下能做出正確行為選擇。強化高校黨的思想建設,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確立具有時代精神和特征的社會心理和道德風尚,摒棄各種腐朽的價值觀念,使之獲得健康、穩定的精神動力,遏制由于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引發的道德價值觀異化與錯位,以預防和阻止腐敗型犯罪的發生。“道德規范一旦內化為人的信念,其作用是不容忽視也不可替代的。”[1](P10)
2.加強黨的組織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健全完善各種監督制約機制,使其客觀上不能腐敗。制度對社會秩序的構建具有全局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在于一時一地,而在于長期的、整體的規范作用。按照制度經濟學派諾斯等人的觀點,在一個經濟社會里,制度是約束個人行為的各種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的集合體,它通過影響人們對各種行動方案的成本和收益的計算而最終影響個人的選擇。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則,保證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
(1)立章建制,加強督查,不斷加強、完善與優化高校監督制約機制。犯罪是不良環境里滋生、孕育、形成的不良心理支配下的產物。犯罪心理是犯罪人在其生活實踐中大腦對外部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反映,是外部不良條件、刺激物反復作用的結果。社會環境是一個多質、多維的有機結合,其對高校管理人員犯罪心理的影響,在不同的層面和范圍起著作用。特別是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因素,對高校管理人員心理素質的發展和個人行為方式的影響,是誘發其違法犯罪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外在客觀因素。因此,減少犯罪機會是犯罪預防中的重中之重。鄧小平同志指出:“反腐倡廉要靠思想教育,更要靠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作用。”“制度好了,可以使壞人不能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加強制度建設,是預防高校職務犯罪的重點。治理高校腐敗除了提高領導干部的廉潔自律意識外,盡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實行,使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章辦事。
(2)堅持校務公開、政務公開,在高校各項工作中推行“陽光工程”,集中控制高發領域。公開、透明的辦事程序是制約和監督權力運行的有效辦法。以公開防止暗箱操作,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推行“陽光工程”,實行“陽光收費”、“陽光招生”、“陽光采購”、“陽光基建”,減少權力“尋租”的機會,防止權力濫用、權錢交易。美國著名法學家博登·海默所說:“在法律統治的地方,權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規則的阻礙,這些規則使掌權者受到一定行為方式的約束。”[2]特別要針對高校物資采購、基建、財務管理、招生、行政后勤管理部門等職務犯罪集聚易發、多發環節,制定規則、程序、處罰措施,有針對性地預防腐敗犯罪。必須建立一套有效制約職權行為的制度體系,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權限,各司其責,互相監督、互相制約;加強對重點崗位的監督,對重點部門和關鍵崗位的干部實行定期崗位輪換制度;嚴格采購審計,并把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日常化、規范化;擴大民主監督的范圍和渠道,積極開展校務公開等行之有效的群眾監督制度;加大對采購過程的監督力度,不是僅僅對評標過程進行,而應對申報階段的項目論證、評委的組成、供應商的選擇、驗收、付款、履約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督。
3.加強黨的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大打擊力度,依法嚴懲犯罪,使之不敢腐敗。高等學校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地,其懲防腐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全黨建立健全懲防腐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從嚴治黨,依紀依法辦案,加大對腐敗的懲治力度,堅決查處違法違紀案件,提高腐敗成本與風險。堅決治理高校腐敗型犯罪,嚴厲懲治腐敗行為和腐敗分子,努力創建使腐敗分子在政治上身敗名裂、經濟上傾家蕩產、心理上難以承受的懲處機制。只有懲處有力,才能增強教育的說服力、制度的約束力和監督的威懾力,才能有效實現懲治和預防腐敗的統一。嚴格執行黨風廉政責任制,真正做到責任到位。黨風廉政責任制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制度保證和組織保證。抓好責任到位,結合官員問責制,進一步強化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 加強廉潔教育,以案施教、以案說法、以懲促廉、以懲防腐,增加抑制犯罪沖動的理性力量來控制犯罪增長的趨勢,始終保持對腐敗犯罪的高壓態勢,做到警鐘長鳴。用懲腐倡廉的法規引導人,用腐敗犯罪的典型警示人,用廉潔奉公的模范事跡鼓舞人,揚勤政廉潔的浩然正氣。
參考文獻:
[1]王群輝.當代職務犯罪控制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7(1).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about the Party Construction in the High Education School and the Defending and Controling Counterplan to Corrupt Type Crime
Abstract:Faceing the rigorous situation of corrupt type crime easy happening, often happening, high happening in the high education school, studying the regul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that it takes place, constructing the corrupt type crime ,having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
Key words: high education school;party construction;anti-corrupt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