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并且這一形勢日趨嚴峻,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就業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也是每個大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課題。現如今的就業問題既是個人生存前提,也是人生實現的主要舞臺。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職業選擇;社會經濟現象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22—65—02
對于大學生來說,學習是積累工作資本的過程,一個人就業的開始就是創造價值和真正體現自我價值的開始。就業是人生的轉折點,是“成人”的重要標志。大學生就業既是學生自己的事,也是學校的事,更是政府的事。學生要正確為自己定位,理智地在個人和社會之間做出選擇;學校要了解社會的需要和學生的要求,積極、適時地做好就業教育;政府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人數迅速增加,就業壓力持續上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嚴重的就業問題困擾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面對沉甸甸的就業話題,每一個大學生都應當勇敢面對,做出自己的實踐回答。
一、職業意識的發展階段
人生的選擇多種多樣,但關鍵性選擇只有三四個,職業選擇是其中一個,它將深刻而長遠地影響大學生一生。職業選擇的千差萬別,造成了千差萬別的人生軌跡。職業意識的形成,是一個由浮淺趨于深刻、由模糊趨于鮮明、由幻想趨于現實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幻想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在小學時期。小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職業意識,不過它是以萌芽狀態表現出來的,并且具有空想的突出特點。其次是分化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在中學時期。中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興趣愛好和價值取向,這為職業意識的深化奠定了前提。隨著心理、生理等各種因素的不斷發展,中學生職業目標同原來的職業意向出現分化,分化原因主要是中學生已認識到未來職業與主體狀況的內在聯系。他們在不斷地分析比較中選擇自己的目標,并且向預定目標進行各種各樣的努力。再后便是成熟階段,這一階段是一個由主觀愿望落實到具體計劃的過渡期,大學生正處于這一階段。大學生專業選擇實際就是職業選擇,盡管將來未必從事本專業工作,但大學學習也是為將來就業所進行的實際準備,這種準備體現出職業意識,表明職業意識已經逐漸現實和具體。
職業意識的成熟最終要靠現實職業選擇來規定。大學生正處于職業意識成熟階段的前期,處在職業社會邊緣地帶,但已經開始向職業社會過渡,進行著低層次的職業選擇,并通過某些實踐體驗職業社會對某些職業的要求與態度,以求更好地完成職業定位。
二、職業選擇的影響因素
學生職業選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性格、氣質是個性當中的穩定因素,性格如何、氣質怎樣,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乃至職業成功發揮著持續作用。美國心理學教授約翰霍蘭和助手創立了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的學說,他認為每個職業的人都可以按下列六種個性進行描述:1現實型:這種人手巧、有勞動興趣,喜歡花時間干一些機械的事情。他們喜歡并且善于完成更具體的任務。2調研型:此種人以科學家為代表,具有愛思考和精確性的特點;對于抽象事物能耐心處理,但不喜歡社交和領導活動。3藝術型:以藝術家和音樂家為代表,具有創造、不順從和表現自我的特征;通常不喜歡例行的工作和重復的任務。4社會型:以教師和輔導員為代表,喜歡人際傾向的活動,通常以服務為主,外向并喜歡了解人;但是不大喜歡嚴禁的組織和機械操作。5企業型:以銷售者和管理者為代表,喜歡以社交能力來操縱人們,以達到經濟的收獲。6常規型:以會議和薄記業者為代表,喜歡從事資料型工作,不喜歡含糊不清的活動。
價值取向是一個人意識系統的核心部分,而且在根本上制約著主體因素的其他方方面面。它是隱藏極深的穩定因素,不易被觀察和感覺到,但這絲毫不妨礙價值取向因素成為影響大學生職業定向與選擇的本原因素。
價值取向是價值觀的具體化和方向化,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各類事物的一般性態度,這種態度表現出比較明確而單一的趨向和情感,便成為了價值取向。隨著價值觀的基本定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基本定型。具體到職業認識領域,大學生對某種價值的追求與排斥,對某類事物的偏好與厭惡,對某種情感的向往與躲避便成為價值取向中與職業最密切的部分。一個大學生可以為了維持生計而工作,為了避免生活空虛而工作,或者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工作。在大學生看來,一種工作可能具有多種意義,這些意義直接作用于職業定向與選擇。
排除現實職業,僅僅考察職業追求,這種追求無不是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表現,或者說對某種價值的追求。一類職業必然體現為一定的價值,必然為一定的價值所支撐。從價值角度而言,如果職業現象底下的價值支撐蕩然無存,那么這類職業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與其說大學生追求物質實惠型的職業,不如說這是對現實生存的關注、對經濟利益的渴望,而這也恰恰成為大學生對工人、農民等低收入職業群產生強烈排斥態度的價值取向原因。一部分大學生之所以對精神實現型職業有強烈向往,并不是因為他們對現實生存和物質實現采取漠視甚至否定態度,只是因為他們價值取向結構中精神需求和精神實現超過了物質需求和物質實現,僅僅在于價值觀結構中的精神性因素在職業選擇中占據了優勢地位。
經濟利益在當今大學生職業選擇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發展中的商品經濟必然導致金錢意識的抬升,這是一個好事,又不僅是一個好事,這中間存在著極大的轉換性和可能性。說它是好事,是因為職業必須具有物質激勵才能保持長久的吸引力,否則將無法獲得選擇者的青睞。說它不僅是一個好事,是因為金錢意識如果一味膨脹,必然損害許多職業的本色,職業將不再是“職業”,而蛻化成獲取經濟利益的工具。有人曾說,在當代中國社會,金錢扮演著上帝的角色。此言放在一部分人身上可以,倘若及之于全體(包括大學生)則不免過激。但是,金錢意識的迅速擴散和增強卻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認的事實。從歷史上來看,以上現象是對傳統職業選擇意識的強烈反彈。計劃經濟下的職業選擇堅決排斥經濟因素的介入,不同職業的經濟收入幾乎是同一的,大學生畢業后的工資由國家統一規定,各種職業的收入差異相當小,小到在職業選擇中完全不被考慮的程度。隨著經濟結構的改革,經濟收入在不同職業之間的差距開始迅速擴大,以至擴大到某些職業收入讓人無法接受、引起社會不滿的程度,加上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引起了社會心理的失衡,愈演愈烈的金錢上帝角色正是這種失衡心態所導演的一幕幕活劇。
對于剛剛走出象牙塔、尚未邁入職業社會的大學畢業生來說,經濟因素不可能被演繹得淋漓盡致。他們只能在其能力范圍內追求經濟收入,獲得經濟收入。但是,如果大學生付出的勞動不能以合理的經濟報酬加以實現,那么這就會促使其重新選擇職業,并且將經濟利益放到其考慮因素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學生不是超凡脫俗的圣人,不是精神至上的怪物,經濟杠桿在當代大學生職業選擇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職業選擇對于每一個大學生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盡管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響乃至干擾,但是大學生經過多年學習,必須從第一個職業選擇開始。經過現實職業嘗試后,他們發現了適合自己特征以及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的職業,或堅持首選職業,或做出職業修正,直至尋找到合適職業。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的職業意識完全現實化,職業能力與職業要求、職業現實與職業理想才能獲得平衡。
Analysis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bstract:Entering new century,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continuously enlargement, and this situation is gradually rigorous, this is already the well-known fact.The employment is a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 of social widespread existence of mankind, also each university student important topic of the life development.Now employment problem is personal existence premise, also main satge of the life realization.
Key words: gradually rigorous; social economic phenomenon; existence premise; important topic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