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要求的總體計劃實施方案。本文在分析人才培養方案現狀的基礎上,著重闡述了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并提出了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人才培養方案;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22—69—02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具體化形式,它集中體現了高校的育人思想和辦學理念,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總體實施藍圖和根本性的指導文件。如何培養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如何不斷完善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的永恒話題。
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任何一類社會問題都不可能孤立地用單一手段就能解決,而是需要多學科、多視角、多種方法的結合,因而培養綜合素質能力比專業知識能力更加重要。高等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因此,與之相應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也要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環境變化而變化。
近年來,高等教育對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大學對社會的貢獻也越來越重要,高校不僅要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還要為現代企業服務和國家的需求服務。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勢在必行。
一、人才培養方案現狀
人才培養方案必須與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相適應。而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卻顯現出諸多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社會對人才質量的需求存在矛盾。在知識經濟和人力資源配置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參與市場競爭,從而達到培養人才、超越自我和適應社會的目標已成為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很多人才培養方案目標高度不夠,沒有充分重視人才的素質教育,缺少對人才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要求,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顯然已不能適應和滿足社會需要。
(二)課程體系有待優化。課程體系仍然強調以專業教育目標為主的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組合,這種課程體系結構僵化和單一,忽視學生的要求,缺乏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它已不能滿足當代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
(三)專業性過強,學科交叉較少。在計劃經濟年代,工業化程度低,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及所屬部門的需求來設置專業,從而使專業面設置過窄,而專業設置則強調針對性、實用性和專業特色。
(四)教學方式有待改革。教學方式、手段仍然延續以“灌輸”為主的專業人才教育模式,不利于高素
質、創新人才的培養。
二、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
(一)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高等教育法》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大力推進教育創新。要把握時代脈搏,全面體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精神,反映知識經濟的特征、經濟全球化的特征。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要轉變以往注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教育思想觀念,體現現代注重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觀念,要體現由單純的“知識型”教育,拓寬為“知識、能力、素質型”教育。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富有創新精神、適應性強的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是對傳統教育思想、觀念和教學計劃進行的變革,應認真考慮,周密籌劃,精心設計,合理構置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
(三)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要綜合考慮學校的性質、特點、辦學的整體目標定位和社會的需求。應充分考慮發揮學校優良的教學傳統和特色,發揮優勢學科特色,提升、改造弱勢學科專業,以適應現代化建設和人才市場的要求。
(四)把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作為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工作的核心內容和主攻方向,要學習和借鑒近幾年來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優秀成果并將其固化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中,構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
三、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與綜合提高。強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全面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進素質教育要以掌握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整體優化為基礎,以培養能力,特別是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強調拓寬專業基礎學科的范圍和基礎教學的內涵,體現學科交叉融合,注重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為提高學生各種能力奠定基礎,使受教育者通過大學階段的教育,形成終身學習的優良素質,以不斷發展他們的潛能,適應社會需要。
(二)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原則。課程體系的設置是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現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模式的具體課程結構框架。既要注意人才培養方案中各個教學環節的要求和安排的整體優化,又要注意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從有利于實現培養目標的角度進行精心設計,通過整合、優化、構建新的課程結構,明確每門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作用,使課程體系的設置體現在教學全過程的整體優化。
(三)學科交叉、融合的原則。淡化專業界限,打破學科課程壁壘,按專業大類構建“基礎、創新、特色、人本”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保證課程體系的整體性、層次性的前提下,不斷完善與優化“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結構。
(四)加強實踐,突出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則。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明確實踐教學目標。把課內教學、課外科技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在減少課內理論學時情況下,加強各種實踐環節的教學,并盡力為學生提供科研或實踐創新能力的訓練條件。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
(五)壓縮課內學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繼續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為學生個性拓展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根據學科發展趨向,設置學科前沿動態講座,以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設置學生課外閱讀書目,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六)課程改革與課程建設相結合,深化教學改革。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要與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把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作為深化教學改革工作的重要內容,積極推廣已取得的教學改革成果,探索新的教學改革經驗,將教學改革充分體現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之中。
(七)充分體現學校的辦學優勢和特色。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符合學校專業的設置和實際情況。要將學校長期以來形成的辦學特色固化在培養方案中,將辦學特色反映在人才培養特色上。
四、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實現途徑
(一)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最終執行者是教師。培養創新型的師資隊伍是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關鍵。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位教師就是一種“模式”、一個“方案”,要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優厚政策,引進優秀的國內外人才,提升教師的整體水平,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學緣結構,提高整體素質。教師應掌握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培養目標、框架結構等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要素,明確所任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進行教學過程的創新,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要求進行課程體系的優化,不僅是對理論與實踐課程本身的內容進行綜合與提升,更是通過課程建設對教學的過程進行創新。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增大課堂討論的比重,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為主動學習過程。采用啟發式的講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發散性和求異性思維,鼓勵學生在學習中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性學習。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中應“以人為本”,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促進其個性的發展,讓學生主體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自覺的多樣而獨特的目標選擇和價值判斷,自主學習和整合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四)建立規范、科學的教學管理系統。為保證創新人才的正常實施,充分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的作用,建立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材建設、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考試到評估等一系列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和監督評價體系。
(五)積極推進考試方法的改革,充分重視考試的評價、引導和激勵功能,探索多樣化的考核方式,著眼于科學全面的評價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綜合能力的考核。使課程的考核成為建立以“學習和研究相結合”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的重要導向因素。
參考文獻:
[1] 楊肇夏. 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現[J]. 中國高教研究,2003,(5).
[2] 張相樂. 關于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 石油教育,2004,(1).
[3] 張淑梅. 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方案,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 教學研究,2006,(5).
[4] 姚正海. 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的基本問題研究[J]. 當代教育論壇,2007,(10).
(責任編輯/王麗君)